词条 | 王奕荣 |
释义 | 王奕荣(1945年-),空调制茶的研发者和推广者,安溪杰出制茶能手,精心研究茶叶制作新技术,在全县率先推广运用空调制茶技术,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表彰授予2007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 王奕荣,1945年11月出生,安溪县感德镇岐阳村村民,年轻时曾拉过板车,打过工,在51岁的时候,他开始经营茶叶,由于发明了一种新的制茶方法——空调制茶法,并教会了安溪全县的茶农,从而使他成为当地受人尊敬的人物。 以前,安溪的铁观音茶叶按照时间分为春夏暑秋四季,只有春秋茶才能做出高档茶叶,一般售价在每公斤几百元到几万元之间,而因为天气炎热,夏暑茶只能做抵挡茶,当时售价只有每公斤几元钱,所以很多茶农因为做夏暑茶得不偿失,干脆让茶叶烂在地里。 1996年,王奕荣从镇办企业回到老家。他看到,由于夏暑茶质量差,有时加工夏暑茶甚至要亏本。看着这一切,王奕荣内心很不平静,夏暑茶叶产量占全年的五分之二,可经济收入占不到十分之一,不提高夏暑茶的质量,就无法增加茶农的收入。王奕荣虚心向制茶能手请教,逐渐掌握了茶叶制作的技术,了解到春秋两季之所以能制出好茶,主要原因还在于气候较好、气温较低。要提高夏暑茶质量,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控制茶青制作过程的温度。王奕荣开始用原来一台旧空调机进行实验。万事开头难。虽然空调机在凉青房内调低了气温,但要真正制出好茶来还是不容易。许多茶叶因为试验不成功,便成了垃圾。1997年夏,王奕荣打听到上世纪80年代芦田茶场曾经尝试过空调制茶,抱着一线希望,他马上赶到芦田茶场。经打听,当时确实有用空调制茶过,但后来不了了之。王奕荣不顾家人的反对,再次试验,才发现旧的空调机制冷温度不够。当时王奕荣就去信用社借了3万元,来添置新的空调机,安上了温度计。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多时间的不断摸索和反复实践,王奕荣终于大体掌握了用空调机制茶的要诀:温度应在18℃—25℃,湿度50以下,攻破了茶叶保鲜、发酵、消青等环节存在的问题。王奕荣用空调机制出的茶叶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与以往的夏暑茶价格比较,单价提高四五倍,甚至几十倍。 由于利用空调可以人为地调节制茶的温度和湿度,茶农告别了靠天吃饭的无奈,茶叶质量明显提高。空调制茶新技术研究成功后,王奕荣经常被聘请到四处指导茶叶制作和讲课。 1999年,王奕荣被县茶管委评为茶叶制作创新先进个人,2001年被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3年被评为泉州市劳动模范,2007年被评为泉州市首届农村实用人才、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2008年获县科技进步奖。王奕荣亲手制作的茶叶,先后荣获2002年安溪县春季茶王赛铁观音铜奖;2003年第二届中华茶产业国际合作高峰会茶王赛铁观音银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