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山圆明寺 |
释义 | 简介王山圆明寺位于山西交城县城东北6公里奈林村北王山之阳,隋唐时创建,金代兴旺空前,为佛教曹洞宗禅院,元代皇家赐名为“十方大圆明禅寺”其东南柏麓岗宝塔,为交城明清十景之一“王山宝塔”。 王山圆明寺晚唐迨至五代香火不绝,北宋末年一度荒废。金皇统元年(1141),高僧道信驻锡后,募化银两重新修葺。金大定三年(1163),禅师具眼继而扩建,敕赐为圆明禅院,永为十方栖禅之所。此后,金章宗完颜景之叔冀王完颜永功大力资助,寺院兴旺空前。当时,寺内有首座、提点、监院、维那、典座、知客、官门、副寺、值岁、药主40余人。 元初,赐名为“十方大圆明禅寺”,大禅师愚智公为寺院住持。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圆明寺下院有成村观音堂数处。明洪武、永乐、万历,清顺治、康熙、乾隆年间寺院迭经修葺。清中期,尚有寺僧30余人。晚清时期,因水源等诸原因,僧散庙圮,渐致败落。1956年将寺中释迦立佛迁于玄中寺大雄宝殿。“文化大革命”中,将寺中所藏高3.37米,宽1.1米,厚0.33米,本县最大的金明昌元年石碑炸毁,元建宝塔底部半壁拆毁,行将倾圮。 现存建筑分前后两院,前院有大雄宝殿、罗汉堂、普光堂、观音堂及山门;后院为东西两院:东院建有关帝殿、法堂、虚明轩,西院有来月亭、方丈、茶堂等建筑。寺东侧石崖有石刻造象26孔,大者两孔,深广1.17米,小者24孔,深广0.33米。中龛石佛、菩萨头均被毁。 寺东南白鹿岗八角宝塔高20余米,外2层、内5层,迭式出檐,为本县现存最大砖塔。 寺西1公里为墓塔区,残存金、元、明历代高僧灵塔、寿塔50余幢,多为本县雕匠杨氏凿刻。 交城十景之王山宝塔王山圆明寺内的王山宝塔还是交城十景之一。 交城十景中对王山宝塔的描述:城东北六公里有王山圆明禅寺建于山阳。寺院依山而建,前后排列。前有大雄宝殿、罗汉堂、宫厅、普光明殿和山门:后有关帝殿、大法堂、虚明之轩、来月亭、方丈、茶堂、西方圣境等。鳞次栉比,宛着重楼。寺东有石佛二十六窟,据造型和衣纹考,当雕凿于南北朝时期。寺内残碑多幢,尤以金明昌元年石碑为贵。 寺西二公里为墓塔区,残存金、元、明历代高僧之灵塔、寿塔五十三幢,造型优美,工艺独 特。寺东白鹿岗上有元代砖塔,高二十余米,姿态雄伟,迭式出檐,内五层,外二层,有梯可登,是 本县最大的砖塔。斯塔显赫,远耀祁、太,有“王山寺白塔,照远不照近”之说,正如交城县志云; 连云王相、映雪琼姿,景以远胜。惜屡经战乱,毁坏不堪。今白塔半壁孑立,文物大多散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