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王继谔
释义

个人履历

王继谔(1929年11月9日~1995年10月23日),男,汉族,山东省泰安市人。1958年在北京石油学院取得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59年11月志愿来到独山子炼油厂。曾在炼油厂生产科、化验室工作。1964年后任独山子炼油厂科研室副主任、主任、科研所主任工程师兼所长。1978年3月入党。1989年被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0年11月退休。

人物生平

1958年,王继谔在北京石油学院取得双硕士学位,被留校任教。那时新中国成立还不到十年,可以想见,研究生的数量在全国屈指可数。当开发大西北的号角吹响时,年轻的王继谔一腔***,自愿报名加入了开发大西北的行列。

“放着首都这么好的地方不待,偏要去那荒凉的戈壁滩,这不是自讨苦吃吗?”一名好友不解地问王继谔。

“我是学石油的,克拉玛依油田现在需要人,我的事业在新疆。”王继谔认真地对好友说出了自己的理想。

1959年11月,王继谔到了独山子,被分配到炼油厂化验室搞科研。

当时许多人都不知道研究生是什么意思,有人是这样理解的:研究生可能是大学没有毕业,需要研究的学生吧?这显然是个笑话,但它真实的发生过。

克拉玛依油田方圆数百里,数百口油井遍布油田各个角落,王继谔和同事早上乘大篷车,赶150公里路到克拉玛依油田,一口井一口井地进行采样,就这样一干就是6年,风雨无阻,查清了克拉玛依油田每口油井的油质情况,原油特性、产区和分布情况,写出了克拉玛依油田全面的评价报告,为原油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合理、科学的依据。

王继谔在炼油厂化验室工作时,为了摸清克拉玛依原油的性能,跑遍油田的各个角落。6年间,他风雨无阻,始终如一,查清了克拉玛依油田低凝原油的特性、产区和分布情况,写出了克拉玛依油田评价报告,为原油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合理、科学的依据。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王继谔挑起了研制低温军用油的重担。他组织大家到克拉玛依油田采样,在土壤中寻找新的菌种。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找到了重质油脱蜡的微生物,试制出坦克可在高寒气温中使用的8号稠化机油。后来.又试制成功可在高寒气温中使用的50号军用柴油。王继谔为进一步增强中国在三北地区的自卫能力做出了巨大贡献。

王继谔带领独山子炼油厂科研所的科技人员,坚持走科技兴厂的道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他和同事们研制出了上百种汽、柴、煤油和中高档润滑油,其中30多种产品成为国内名优产品,12种产品达到国际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冬夏通用车轴油、新型断路器油等成为国内市场上的独家产品。改革开放后,王继谔带领科研人员走科研、生产、经营一体化的路子。短短10年,科研所根据市场需要,研究开发出的产品有6大类、80多种,为独山子炼油厂大踏步迈向市场闯出一条新路。王继谔在开发油品的同时.注意培养人才。30多年来,他为独山子炼油厂培养的100多名科研人员,都成了科研战线的骨干力量。

30多年来,独山子炼油厂科研所研制开发出来的新产品有200多种,80%的新产品都浸透着王继谔的心血。在33项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的成果中,他亲自指导参与的项目就有30项,但在他上报的人员名单中只有2项挂了他的名字,还排在最后。王继谔把功名利禄看得很淡,从不计较。对分房、调资、发奖金等关系个人利益的事情,总是一让再让,像对待名气那样超脱。。

1995年10月23日,王继谔不幸在北京病逝.终年66岁。

1996年5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将王继谔同志列为自治区民族团结的三个先进人物之一,并组团在全疆巡回报告他们的事迹。1997年1月,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追授王继谔同志为“自治区民族团结模范”称号。

轶事典故

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交恶,1967年11月,***指示要尽快研制出低温军用油,为“三北”地区战备服务。上级把这个任务交给了独山子炼油厂(现在的独石化炼油厂)。

这既是科研攻关,又是一个政治使命。王继谔义不容辞地挑起了这份重任。

其时,王继谔已通过组织科研人员攻关,引进并掌握了微生物脱蜡工艺,建起了微生物脱蜡装置,还生产出了低凝军用刹车油。但这次军委要求生产的是发动机润滑系统使用的8号稠化机油,属于重质润滑油。

能否采用微生物脱蜡工艺实现它的脱蜡指标呢?

王继谔把铺盖卷搬进了实验室。查资料,搞配方,艰难地在科研之路上攀登。一天,他从《国外科技信息》杂志上读到一条消息:非洲修筑的一条柏油路,几年后路面的沥青变成了粉状。研究结果表明是因为微生物把沥青中的胶质吃掉了的缘故。

灵感一触即发,王继谔兴奋起来:微生物能够脱掉重质油中的蜡,关键是要找到适用的微生物菌种。方向找准了。王继谔组织科研人员到克拉玛依油田采样,在土壤中寻找新的菌种。经过无数次试验,用于重质油脱蜡的微生物终于找到了。王继谔和同事们一直奋战48个小时,终于试制出了适于坦克在高寒气温中使用的负50号军用柴油。

为了检验新产品功能。1968年隆冬,王继谔带着科研人员到了新疆最寒冷的可可托海进行实地试验。

在零下49度的严寒天气里,汽车整整冻了两天两夜,第三天早晨,驾驶员打火不到两分钟,汽车就发动了。但检验过程中发现,发动机运行几小时后停歇,再启动时有困难,说明油品还存在问题。

质量事关生命!王继谔组织同事又反复测试分析,发现是油膜强度不够。通过采用种种办法,增强油膜强度,最后采用精制调配后的重质基础油,终于生产出合格产品。1969年12月到1970年1月,再次到可可托海进行试验,一切性能良好,产品研制成功了。炼油厂即刻投入8号稠油生产,供应部队。我军坦克在极寒的天气里顺利驰骋疆场,保卫祖国边疆不受外敌侵犯,王继谔为增强国防自卫能力作出了巨大贡献。

1979年,国家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引进了国外大动力拖拉机,但国内生产的油品用不上。“洋专家”的口气里透着轻蔑:“中国这么大,连拖拉机用油都没有。你们没能力实现农业机械化。”

爱国男儿热血涌。王继谔带着科研人员一头扎进实验室,整整熬了三天三夜,1979年10月18日,11号农用中增压柴油机油研制成功。

当停在石河子143团场的进口拖拉机喝饱了这款新研制的油品,欢快地在广阔的田野上奔驰时,洋专家惊呆了:“没想到,你们用这么短时间就把新油品研制出来了!”

王继谔笑了。这是身为中华儿女为祖国振兴发出的自豪笑容。

成就及荣誉

身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持并组织重大科研活动的带头人,解决核心炼油技术问题的关键人物,王继谔在三十多年职业生涯,独山子炼油厂研制开发出来的新产品达二百多种,其中80%都浸透着王继谔的心血。但在独山子科研所展示的科研成果栏里,几乎没有他的名字。在王继谔主持科研所时代,研究所33项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成果,王继谔亲自指导、参与的项目有30项,只有两项挂了他的名字,而且还置名最后。

每次填表时,王继谔都把自己的名字从“科研负责人”一栏中轻轻抹去。他把鲜花与掌声留给别人,视为一种鼓励、培养人才的途径。他说:“科研人员很辛苦,我们能做的是尽量从精神上鼓励他们,培养他们尽快成才。”

他考虑的是整个事业,唯独没有考虑自己。

他的同事宋朱勤清楚地记得,当11号农用中增压柴油机油研制成功,上报成果时,宋朱勤在“项目负责人”一栏,恭恭敬敬地把王继谔的名字填上,王继谔看到后,又像以往一样习惯性地一笔勾去,宋朱勤气得喊叫起来:“该你让你就让,不该让你还让,你搞什么名堂!”王继谔宽厚地笑笑,不予回答。宋朱勤坚持着写下了王继谔的名字。但当这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的通知发下来时,宋朱勤发现王继谔的名字只出现在“主要参加人”一栏中,原来王继谔还是背着他做了点“小动作”。

三十多年中,王继谔培养了一百多名科研人才,这些人才都成为了科研战线的骨干力量。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知识分子靠边站的年代。王继谔当时的学历是炼油厂最高的,可他当了二十多年助理技术员。有好友劝王继谔找一找有关部门,王继谔却淡然一笑:“职称高低,不等于水平高低。别人都争的时候,我就不争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8: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