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德榜墓 |
释义 | 晚清名将王德榜(1837—1893),字朗青,江华县码市人,清末湘军将领,抗法名将。曾参与镇压太平军,咸丰十年(1861)其军始归左宗棠节度,后参加抗法战争,因战功卓绝而跻身于“中兴将帅”的行列,官至贵州布政使,光绪十九年(1893)去世,葬于零陵。 王德榜墓位于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凼底乡油山岭村的嵛峰之麓,潇水之滨。墓冢建造规模宏大,占地四亩,座东朝西,墓前神道两旁立有石人、石马、石象各一对,封土堆近似半圆形,高4米,底径20米,1954年被毁,现有坟圈及墓碑7块。主碑阴刻“当朝一品诰授光禄大夫王公德榜之墓”,右碑题刻的是清廷元老翁同龢及两广总督刘坤一所书挽联,左碑题刻的是湖广总督张之洞与左宗棠之子左念恂、左念慈所书挽联。翁同龢、张之洞等晚清书法名流题刻的挽联悼词,是碑刻书法中的精品力作。四根龙凤石柱及其它花鸟虫鱼石雕,均十分精美,是石雕艺术中的珍品。湖广总督、著名书法家张之洞用隶书题写的挽联,是对墓主传奇人生的高度概括: 功伟数终奇,生未封侯,胜有威名传绝域; 史存人不朽,死无余憾,况留遗爱在黔疆。 这是属于他们的时代。 林则徐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座右铭,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精神写照。那一个时代的历史舞台上,活跃着无数身处江湖、心忧天下的仁人志士,他们都有着这样的共同信念。王德榜就是其中一个。 王德榜本来是湖南与广东交界的江华瑶山里一个小生意人的子弟。不出意外的话,他将子承父业,在这个民风淳朴的山旮旯做点小本生意,一辈子优哉游哉,小日子也可以过得很滋润。 但他没有选择这条坦途。 因为他生活在晚清乱世,国内烽烟四起,军队孱弱无能,朝廷内外交困,于是鼓励民间武装救国。“乱世出英雄”,像同时代的曾国藩、席宝田一样,王德榜以瑶山人的血性选择了担当,与哥哥王吉昌一起变卖家产,拉起自己的队伍,加盟“湘军”,从湖南到浙江、安徽、广东……一路打了出去。他随左宗棠两次赴新疆,把俄国人从伊犁赶走,维护了祖国统一,左宗棠称之为“楚军之冠”。 1883年,法国悍然入侵越南,中国南疆岌岌可危。王德榜再次受命危难,回永州招募兵勇,于第二年率8营永州子弟驰援广西,固守谅山、镇南关。1885年,冯子材帮办广西军务,王德榜就任前敌统帅,面对一万余名汹汹而来的法国侵略军,在镇南关打了个漂亮的大胜仗,拒敌于国门之外,稳定了西南边防,实现了他“用法国人的头颅重建我们的门户”的铮铮誓言。王德榜因镇南关大捷而声威显赫,于光绪十五年(1889)被任命为贵州布政使。4年后,年仅56岁的王德榜病逝,清廷追授其为“太子少保”,荣耀归葬故里永州。 从商人的眼光来看,王德榜起兵,是做了笔大生意,且获得了不菲的回报。但国难当头,敢做、能做、做成了这笔生意的又有几人? 情系永州的“王八大人”王德榜率永州子弟征战南北,永州子弟兵助他赢得了荣誉,到达人生的顶峰。他对永州的感情,自然非同一般。 王德榜当上贵州布政使(相当于今天的副省长兼民政厅长)后,一度寓居永州的“王八大人公馆”(他在家排行第八),义务为家乡人民做了很多好事。他帮助家乡兴办的主要事业,一是教育,二是交通。教育方面,他与同为“湘军”大将的席宝田捐资在零陵苹岛修建起苹洲书院,一度成为湖南四大书院之一;请示中央政府要求增加江华县学文武生员学额各4名,得到批准;捐资在江华建凌云塔、在永州重建府学宫,期冀改善家乡文运。交通建设方面,他在零陵贤水河与潇水河交汇处建青石大拱桥,打通永州南北交通瓶颈;出资铺修江华码市至广东清水的10公里石板路,疏通码市至下游务江的河道,使家乡交通上下通畅。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永州,影响至今。这些治本的善举,也证明了王德榜不仅仅是一介武夫,还是一个颇具战略发展眼光的人。 王德榜,永远是永州人的骄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