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春日登楼怀归 |
释义 | 作品名称:春日登楼怀归 创作年代:宋朝 文学体裁:五言绝句 作者:寇准 诗词原文春日登楼怀归 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②遥清渭③,沉思忽自惊。 注释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 ③清渭,指渭水。 译文无事登上高楼远望,茫茫一片平野无边无际。 四野空空,只见流水,不见渡者。小舟无依横在岸边。 远处荒村古寺,一缕缕炊烟袅袅,三两声莺莺叫语。 这些多像我遥远而熟悉的故乡啊,想到这里,不由惊醒。 赏析诗的前三联写春日登楼的见闻,尾联由见闻而怀归。 首联首句即点明登楼。聊,姑且。引,长,引伸为“远”。次句至颈联写望中之景。次句写诗人登高远眺,放眼所见的是一片广袤无际的平野。 颔联俯瞰,写楼前景色,一条河流,一条渡船,四野空旷无人,不见渡者,也不知船家何往,尽日只有那条孤零零的渡船横躺在水里飘荡。此联明显化用了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句,两者意境相近,寇诗着一“孤”字及“尽日”一词,尤其后者,更强调了其持续时间之长,再加上“野水”的意象,其意境比韦诗要来得更为丰厚些。 颈联写抬眼所见。霭,轻烟。断霭,谓烟时起时没。诗人登高览景,当目光投向荒村时,已近黄昏,村里人家大约已在点火做饭了,故冒出缕缕轻烟。不远处的古寺那边,不时传来黄莺婉转清脆的啼鸣声。 眼中所见的“野渡”、“炊烟”之景,耳边所闻的“流莺”之声,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尾联写诗人不由地怀念起故乡来:在那遥远的地方,有自己的田园家业(故业)、自己的亲人,迷离恍惚中,诗人仿佛置身故乡,看到了家乡的流水,家乡的渡船,家乡的村舍……诗人陷入了沉思之中。末句则写诗人从对故乡的沉思遐想之中惊觉的情状。 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要对仗。本诗的颔联、颈联对仗工整,意象鲜明,写景生动形象。颔联“野水”对“孤舟”、“无人渡”对“尽日横”,浑然天成;颈联以“荒村”对“古寺”、“生”对“语”、“断霭”对“流莺”,严谨工整。 从诗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看,首句“聊”字表明其并非因怀归而登楼,而后由登楼见闻引发怀归之情,进而进入沉思遐想,末句一“惊”字,生动地揭示了诗人由遐思默想到突然惊觉的心理变化过程,蕴含着游子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论:如果光看正史里的寇准,是断然想不出他会写出这样的诗,宋初诗坛分三种体,一是白体,二是晚唐体,三是西昆体。寇先生则是晚唐体的盟主,也是其中的一个异类,因为他官做的大,而爱好写这种诗的人大抵都是和尚和隐士。比如宋初的“九僧”,比如林和靖隐士,还比如魏野隐士。他们的本来就是“我是清都山水郎,几曾着眼看侯王”的那种tease。终日介的闲着,所以就爱在狭小的空间里苦吟出一些清新自然的景色。尤其喜欢把功夫用在中间两联上,句式大抵是前两句为二一二,后两句为二二一,还把单音节处作为“诗眼”,呕心沥血的加以琢磨。象寇公这首诗,中间两联就历来受人追崇,北宋翰林图画院还曾“野水”这一联作为考题来品评考生画画水平的高低,可见这一联确为写景之佳句。 全诗前三联全是写景,后一联由景生情,做到了交融。首联点明地点,古人大抵一登楼就感触良多,曾在帅哥刘表手下工作的王粲同志就是力证。又如古来那些恨恨不平的人们总要喝酒一般,陶渊明先生又可算做一个具体的例子,陶先生曾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就解印绶去职。诚然可敬可佩,虽则陶先生一不买彩票,二没有“低保”可吃,三更没有加入工会,然而家中却还有“奴子”,由此足可见他“不折腰”的底气所在,不然饿死与南山之下怕也是情理之中。 颔联就是化用韦苏州《滁州西涧》的名句了,黄鲁直每每引以为自傲的就是他所创的“脱胎换骨大法”和“点石成金大法”,古代虽不讲究知识产权,然而儒家学派的学风却是不容于抄袭的,寇老西儿这一联乃从楼上的视角来看,所以野水和孤舟的描写要虚,但结合整诗来读,则意境更为丰厚。颈联所写的景物则更抬眼所见,最后一联则化景为情。“惊”字为眼,情却没有表露,含不尽于意外本是宋人所追求的境界。宋初追随晚唐贾岛、姚合路线的晚唐体,寇公的这首诗实可算个一个代表。北宋翰林图画院曾以“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为考题,夺魁的人这画的是“一船夫睡在舟尾,横一孤笛。” 作者简介中文名:寇准 别名:字平仲 国籍:中国(宋) 民族:汉族 出生地: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 出生日期:961 逝世日期:1023 职业:政治家﹑诗人 代表作品:书河上亭壁,寇莱公集两,宋名贤小集,寇忠愍公诗集 寇准生于961年七月十四日(8月27日),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为人刚直,因多次直谏,渐被皇帝重用。太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真宗即位后,先后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职,又任三司使。景德元年(1004),与参知政事毕士安一同出任宰相(同平章事)。当年冬天,契丹南下犯宋,包围了瀛洲等河北地区,朝野震惊;寇准力主真宗亲征,反对南迁。真宗抵达澶州(今河南濮阳)后,军心渐渐稳定,后射杀辽军先锋挞览,于是订立了“澶渊之盟”。 景德二年,升任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三年,因王钦若等人排挤,辞去相位。天禧元年(1017)又恢复宰相职务,后因参与宫廷权力斗争,被丁谓等人排挤。贬至雷州(今广东海康),衡州(今湖南衡阳)等地,1023年闰九月七日(10月24日)病死于当地。留有《寇莱公集》。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