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春节民谣 |
释义 |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几千年来形成了特有的春节年文化,这其中就包括春节民谣。如广为传唱的民谣曰:"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捏造鼻儿(饺子);大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从民谣中可以知道辛勤劳作了一年的百姓对过年的期待和对来年幸福生活的美好展望。 民谣有民谣记曰:"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捏造鼻儿(饺子);大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这首民谣是春节活动大事记,中原人民置办年货的活动也按照这个约定俗成的习惯进行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写对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儿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吃了腊八(腊月初八)饭, 就把年来办" 二十三祭灶天, 二十四写联对,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割年肉, ………… 初一初二磕头儿, 初三初四耍球儿, 初五初六跳猴儿, ………… "过个大年,忙乱半年"。 "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解释灶神,俗称"灶王爷"。据《准南子》说,黄帝、炎帝"死作灶神",职司人间善恶。明末清初以来,北京市面传有所谓善书,其中有"灶王爷"说:"灶王留下一卷经,念与善男信女听。我神姓张名自国,玉皇封我掌厨中。来到人间查善恶,未从做事我先清。" 民间盛传:"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 北京童谣传:"糖瓜祭灶,新年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 "腊八腊八日子好,多少大姑改大嫂"。-- 徽州民谣 北京的歌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 “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 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 太原还有一首《避债谣》也很有意思:“二十三,保证还;二十四,我发誓;二十五,找老姑;二十六,找老舅;二十七,不要急;二十八,再想法;二十九,明天有;三十不见面,初一碰见拱拱手。” 在河南,焦作以前流传着这样的节前民谣:“二十三,祭灶关;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打酒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贴门旗儿(春联);大年初一,撅屁股作揖。” 在豫东则有民谣:“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洗一洗;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门上瞅;年三十,吃饺子”。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非常深厚,这在春节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如一首儿歌所描绘的那样: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面粉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夜;大年初一扭上街。这首儿歌几乎将春节前后的活动,如腊八、糖果祭灶、守岁、拜年等一一概括,读起来琅琅上口,至今仍在“俗文化”的传播者口中传唱。 春节对小孩子是欢愉的,对于成年人亦是如此。昔日流传的《北平俗曲》,则表现了成年人在春节中的“节目”。俗曲云:“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庵观寺院,抖了抖衣裳,花盒子处处瞅,爆竹阵阵喧,惹的人大街小巷都游串,夜半归回转家园,弹唱又歌舞,掷骰子又摇摊,天呀儿哟!金神仙逛一趟白云观。” 这首俗曲来自《百本张钞本牌子曲》牌子曲是由单弦伴唱的,是曲艺人的一种。当然,这种牌子曲是艺人演唱,因此合辙压韵,需要一些演唱技巧。 春节民谣,是当年生活的写照,虽然它产生的时间十分久远,但今天回忆起来,仍然使人遐想,甚至难以忘怀。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节中某些风俗已不存在。但是,那些流传至今的春节民谣谚语却将一些历史民俗保留了下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