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春光乍现 |
释义 | 春光乍现有两层含义:一为词语,二为同名电影。电影《春光乍现》是由米切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导演的,斯蒂芬麦克黑,瓦内莎·立德格拉夫,大卫·海明斯,约翰·卡斯特尔等主演的影片。 中文名:春光乍现 外文名:Blowup,Blow-Up,Blow Up 其它译名:放大,春光乍洩 导演:米切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主演:斯蒂芬麦克黑, 瓦内莎·立德格拉夫, 大卫·海明斯 类型:剧情,惊悚,悬疑 片长:111分钟 地区:意大利 英国 语言:英语 释义原义原义是春天的阳光刚刚露脸(春天刚刚来临)。 “……情人节在恋人们整整一年的翘首企盼中姗姗而来。在这样一个春光乍泄的日子里,最能打动恋人心扉的事,莫过于选一件新颖的礼物送给他(她),让他(她)明白你的心意。”(搜狐IT2004/2/12)比喻事物初次出现;初次面世。 “昨晚,在央视重头节目《艺术人生》再次对陈凯歌导演的采访中,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吕布与貂蝉》,终于春光乍泄,初次展现电视屏幕,……令国内各界人士完全震撼。”(新浪娱乐2001/11/26) 现义现常指女子(偶尔也指男子)无意中露出了身体的某个敏感部位。 “由于迷你裙太短,虽然佳丽已穿上打底裤,但跳舞时仍有不少春光乍泄的场面”(南方网2003/7/8) “可能是因为太过投入,瞿颖的衣服差点从右肩滑落,她连忙停住舞步,把话筒从左手换到右手,快速将衣服拉了起来,避免了‘春光乍泄’。”(《华商报》2004/1/8)又引申为泄露秘密。 “这让制片公司顿时方寸大乱,担心整个影片的卖点都提前‘春光乍泄’,因此公司的宣传发行计划都临时改变。”(《沈阳今报》2004/1/19) 同名电影基本资料片名:春光乍泄/春光乍洩/春光乍现/Blowup/Blow-Up/BlowUp/ 主演:斯蒂芬麦克黑 Stephen McHattie 瓦内莎·立德格拉夫Vanessa Redgrave 大卫·海明斯 DavidHemmings 约翰·卡斯特尔 John Castle Jane Birkin Julian Chagrin 片长:111 分钟 类型:剧情惊悚悬念 地区:英国 意大利 导演:米切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Michelangelo Antonioni 年份:1966年11月 语言:英语级别:Australia:M/Canada:14A Finland:K-16 Italy:VM14 /Sweden:15/ UK:15UK:X USA:Unrated 影片简介:摄影师托马斯是个玩世不恭的年恋中的男女的一系列照片。这个名叫简的女人发现后近乎疯狂,甚至不惜献身地要得到这些照片的底片,似乎这些底片将泄漏什么秘密。托马斯怀疑之下放大了照片,在极其细微之处,他相信自己发现了一次谋杀,而简即是这次神秘谋杀的关键人物。影片的其余部分都是托马斯为了证实自己的设想而采取的种种行动。但他的调查取证是徒劳的,一切证据都不能明确证明什么,仿佛这只是一场幻觉的挑衅 导演介绍: 意大利导演。20岁之前很倾心建筑模型,后来着迷戏剧。曾经试图拍摄精神病院的纪录片,这一经验使他后来作品提倡内在的写实主义,同时也预示着他以后的作品将关注人的精神状态的病态和异化。1939-1940年担任罗马权威电影杂志《电影》的编辑。在罗马实验电影中心短时间学习之后,开始撰写剧本。 1940年开始拍摄各种短片和纪录短片。1950年找到后台老板,开拍剧情长片处女作《爱情故事》,偏离流行的新现实主义,关注于人际关系,视觉上也发展出“反电影”倾向,即一种“内心电影”。《蚀》、《放大》获得戛纳影展评审团特别奖;《红色沙漠》获威尼斯影展金狮奖。作品简化甚至舍弃叙事和戏剧冲突,展现复杂而神秘的氛围,将沉思和意象置于故事和人物之上,用浮动又没有出路的思绪、只有谜面没有谜底的谜语,给人不安定的感觉。 精彩对白托马斯:有人被杀了,你…… 伦:好吧,好吧。 托马斯:听着,我在公园拍的那些照片…… 一女子走进房间托马斯:我以为你在巴黎的。 女子:我是在巴黎。 伦:来,吸一口。 托马斯:我要你看看尸体。我们必须去给它拍照。 伦:我不是摄影师。 托马斯:我是。 伦:他怎么了?你在公园看到了什么? 托马斯:什么都没有看到。 演员介绍瓦妮莎·雷德格瑞夫 1937年1月30日生于英国伦敦一个演艺世家。父亲迈克尔爵士及弟弟科林、妹妹琳思均为演员。在伦敦中央音乐和舞蹈学校毕业后,于1957年登上舞台,次年同父亲一起在影片《面具后面》中饰演父女。1966年以《摩根》勇夺戛纳影后桂冠,两年后以《伊莎多拉》再获戛纳影后头衔。1994年又以《杀手悲歌》荣获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配角奖。1977年以《朱莉亚》夺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另外,她还曾以《摩根》、《伊莎多拉》、《波士顿人》、《苏格兰女王玛丽》和《霍华德庄园》先后五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近年亦以性格演员姿态接演了《碟中谍》、《慧星撞地球》等商业影片。2003年因在《长夜漫漫路迢迢》中的表演而获得了一个托尼奖的最佳女演员奖,1962年与英国导演托尼·理查德森结婚,育有两女,1967年离异后,她便与意藉男星弗郎哥·内罗双宿双飞,但终以分手收场。 幕后制作走出意大利 1966年安东尼奥尼离开意大利来到伦敦拍摄了他第一部国际合作的影片《放大》,这是他导演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转折,而这部作品也标志这安东尼奥尼最大意义上的成功,无论是从艺术角度,或是商业角度。 影片从主题和表现手法等各方面都展示了导演崭新的电影创作理念,与之前的作品《蚀》、《奇遇》等相比较,会发现导演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对人与人间不可交流的疏离主题的一贯探索,以及对中产阶级无处不在的孤独感的描述,而代之以对60年代整个人类社会文化的观照。在影象和镜头运用上也以轻快简洁的视觉替代了以往惯于运用的空镜头以及长镜头来解读现代生活。安东尼奥尼在《放大》中对于现代生活元素的表现,辅之以简洁畅快的镜头语言,以及充满悬念感的叙事动力,加之电影宣传上的耸人听闻(在该片海报上,导演赫然写道:“杀人无罪,爱情无意义。”)使得本片最终在英美两地都受到了极大的欢迎,人们在《放大》中看到了离自己很近的典型的六十年代生活:性解放、享乐主义、漠不关心、嬉皮士文化、以及现代伦敦令人倍感亲切的日常生活氛围。成为他作品中最为卖座的一部,并令他再次获得了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的殊荣。 存在与虚无 然而,尽管《放大》有着商业电影光怪陆离的外表,安东尼奥尼却并没有放弃他一直以来不断思考的终极命题“存在”。影片以一桩离奇命案表达出对现实不可知论的哲学命题,而骨子里则流露出安东尼奥尼自三部曲和《红色沙漠》之后,对现代文明又一次悲观的质疑,以及对“存在”虚无本质的肯定。 安东尼奥尼曾经说:“如果我们更加深入,可能会触及事物的真相。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东西会出现。”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起家的他很敏锐地觉察到新现实主义所遗漏的另一种真实,那种隐藏在可见现实之后的真相,那种事物外貌之下的不确切。因此在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中事件的过程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事件对人的影响,他摒除了逻辑结构,也摒除了对于背景的分析性描述,而着力于人物的状态与感受。 在《放大》之前安东尼奥尼是以人物的情感状态和在世界中的变化来探索“真实”,可是他越是执意于以影像探寻真实,真实的面目似乎越是模糊,他认为“在某个时刻,我们掌握了真实,但真实稍纵即逝”。从《放大》开始,安东尼奥尼的思考转向了“真实”本身,“真实”是什么?它是否代表着事物的存在?真实(存在)与假象(虚无)间的界限在何处,它们到底是一对矛盾还是相依而生?而对于存在与虚无的探讨最终导致了他的作品在高度细节写实的同时又加入了大量荒诞的成分。影片末尾无声的网球比赛,这个经典的华彩段落使影片超越了生活的表象,以一种抽象的形式重建了现实。这种假定性所制造的虚拟的真实用荒诞不经的形式去捕捉与呈现隐藏在现实中的荒谬,也意味着导演对于绝对真实的怀疑。 空间、地点、环境 空间环境一向以来都是安东尼奥尼电影中最重要的主角之一,《放大》中建筑高耸的现代城市影象,封闭的摄影棚,昏暗的冲印室,以及空空荡荡的公园等,甚至在很多时候起着主宰作用。这里的空间可以是三维或二维,也可以是自然或人工,当然安东尼奥尼很善于用色彩将环境改造并赋予它们以特定的意义。通过镜头的运动,这些不同的空间和地点产生着千丝万缕的互动关系,不断连接并转换着。 《放大》中的空间都蕴含着特定的意义和功能。嬉皮学生穿梭游荡在现代城市中;封闭的摄影棚内,托马斯如主宰一切的上帝命令着模特们,被玻璃橱窗分割成一块块的模特只是托马斯眼中的现代装置品;冲印室是托马斯制造虚幻的世界;冰冷空荡的公园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交易和可怕的谋杀。安东尼奥尼对于空间的运用,有时候成为叙事的推动力,而有时候则通过对空间的凝视,大量的重复镜头、多角度拍摄以及慢镜头等来中断叙事,产生现代派的间离感,引导观众去思考,去透过变形的空间洞悉自我所存在的物质世界。 幕后花絮·1981年布莱恩·狄帕玛导演,约翰·屈伏塔主演的《凶线》的故事概念就来自于本片。 ·本片获得1967年第20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影片的配乐由融合了爵士的键盘手赫比·汉考克(HerbieHancock)所担任,并在1986年赢得了奥斯卡最佳配乐。另外几首歌都是六十年代红极一时的团体或艺人所作或演唱,例如Yardbirds的“Stroll On"、Tomorrow的主题曲"Blow-Up"以及爱之匙合唱团(Loving Spoonful)的畅销曲"Did You Ever HaveTo Make Up Your Mind?"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