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春谷 |
释义 | 春谷又称大谷子或稙谷,是中国北方一年一熟或二年三熟地区春播的粟。实际播种期多在4月下旬到5月中下旬。春谷也是一个古地名。 种植区播种面积占全国粟田面积的85%左右。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宁夏、甘肃等省(自治区)以及陕北、冀北地区。此外,北京、天津、山东、河南等省市的丘陵山区春谷也较多。种植春谷比重较大的地区,是从黑龙江西部到山西的东南部这一长的丘陵山区和邻近的平原地带。产量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晋东南、北京、唐山和承德地区。 产量一般产量为每公顷3000-3750kg,最高可达6000-7000kg。 生育期春谷生育期较长,一般100-140天,品种以中晚熟种为主。由于出苗到拔节处于低温、干旱季节,生长速度较慢,分蘖比夏谷多,营养生长时期长,物质积累多,茎叶繁茂,植株粗壮高大。幼穗分化时期温度相对较低,幼穗分化多为“分离型”,不仅开始迟,而且分化进程慢,分化时间长,所以穗大粒大就成为春谷不同于夏谷的另一显著特点。同时,由于春谷灌浆期长,速度慢,籽粒品质优良,适口性比夏谷。 地名春谷,古地名。南陵县、繁昌县、芜湖县乃至铜陵县这一大片区域在夏商周同属扬州之域;因吴泰伯南奔荆蛮,自号句吴。至周武王克殷,求泰伯,封为吴地。公元前472年吴为越灭,是为越地;公元前334年楚又灭越,是为楚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以楚郡分为彰、会稽、九江三郡。 这片区域,西汉初属彰郡(郡治在今浙江长兴县西南故彰城)。武帝元丰二年(公元前109),改名彰郡为丹阳郡属扬州。春谷属之,春谷之名自此有之,故治在今繁昌县西北,涵盖今繁昌、南陵、芜湖乃至铜陵县的一部分。东汉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移丹阳郡,治宛陵(今宣城市)。至今,我们仍时常说起宣(宣城)、南(南陵)、广(广德)是一片,看来是有历史渊源的。这也反映了历史上的行政区划比现在大得多了,人口稀少也许是其原因之一。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孙策率军渡江破刘繇,平定宣城以东,即以黄盖、周瑜、周泰、韩当、吕蒙等东吴将领相继为春谷长,自是春谷便成为江南军事重镇。东晋大兴元年(公元313),元帝司马睿即位建康(今南京市),因其襄城郡繁昌县(故治河南省临颍县西北三十里)士族随其南迁,流聚春谷,遂在春谷境内侨置襄城郡繁昌县,从此南方便有了繁昌县,故治在移风乡普照院(今芜湖县陶辛圩)。其时繁昌就像南迁士族的“殖民地”一样依附于春谷境内。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以避太后名讳,改春谷为阳谷。孝武帝10岁登基,褚太后听政,避讳自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无论从喻意,还是从音韵上来说,“阳谷”比不上“春谷”有韵味,所以千年之后“春谷”一词仍然春意盎然。铜陵县当时分属宣城郡春谷、临城二县。东晋安帝义熙年间(公元405—418年),由于北方战乱,大批山西流民进入铜陵地区,在这里侨置了定陵县,属襄城郡,县治设在今顺安镇。定陵县的侨置,使铜陵原分属二县的两个部分合并为一个整体,春谷的境内又嵌入一块“殖民地”,一县在几十年内侨置两县,在我国建制历上实属罕事。今铜陵地区的区域大体上是东晋以后这么确定下来的。东晋安帝义熙九年(公元413)省襄城郡,繁昌隶属淮南;省阳谷入芜湖,又省芜湖入襄垣,几经拆并,春谷作为一个县名已不复存在。不到百年,即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于繁昌县阳谷故地置南陵郡,治赭圻(今繁昌县荻港镇),繁昌县从属南陵郡,直至唐长安四年(公元704)南陵县城才由赭圻迁至青阳城(今南陵县籍山镇),繁昌县的赭圻成了南陵县的“历史飞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