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豌豆黑斑病 |
释义 | 基本信息中文名:豌豆黑斑病病原中文名:豆类壳二孢 病原拉丁学名:Ascochyta pinodes(Berk.et Bloxam)Jones. 病原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真菌 病害类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豌豆 主要为害部位:叶片、茎和荚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近地面的茎和荚。叶片染病初生圆形至不规则形斑,中间黑褐色至黑色,具2~3圈轮纹,其上生很多小黑粒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茎部染病茎上产生条斑,病部呈黑褐色,茎部以上茎叶变黄枯死。荚染病初生不规则形紫斑点,病部具分泌物,褐色至黑褐色,干后呈疮痂状,侵入种子引起斑点。 形态特征Ascochytapinodes(Berk.etBloxam)Jones.称豆类壳二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Mycosphaerellapinodes(Berk.etBl.)Stone称豌豆球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座球形,大小100~140um,子囊圆筒形至椭圆形,大小58~62×12(um),子囊孢子卵形或椭圆形,大小17.2×7.9(um)。分生孢子无色,双细胞,大小12~17×3.5~5.5(urn),平均为12.3×4.5(urn)。 传播途径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种子内或以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在地表越冬。翌年病菌通过风、雨或灌溉水传播,从气孔、水孔或伤口侵入,引致发病。种子带菌可随种子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用病种子育苗,苗期可见子叶染病,后蔓延到真叶上,田间发病后,病斑上产出分生孢子,借风、雨或农事操作进行传播,引致再侵染。 防治方法(1)选用无病豆荚,单独脱粒留种,播种前用56℃温水浸种5分钟,进行种子消毒。 (2)适时播种,不宜过早。提倡高畦栽培,适当密植,合理施肥,增施钾肥,提高抗病力。 (3)发病初期喷洒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结合防治豌豆其它叶斑病及早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l0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50%复方硫菌灵8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2~3次,注意喷匀喷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