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豌豆白粉病
释义

基本信息

中文名:豌豆白粉病病原中文名:豌豆白粉菌

病原拉丁学名:Erysphe pist DC.

病原分类地位:子囊菌亚门真菌

病害类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粟、谷子

主要为害部位:叶、茎蔓和荚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茎蔓和荚,多始于叶片。叶面染病初期现白粉状淡黄色小点,后扩大呈不规则形粉斑,互相连合,病部表面被白粉覆盖,叶背呈褐色或紫色斑块。病情扩展后波及全叶,致叶片迅速枯黄。茎、荚染病也出现小粉斑,严重时布满茎荚,致茎部枯黄,嫩茎干缩。后期病部现出小黑点,即闭囊壳。

形态特征

分生孢子桶形至柱形,无色,单胞,大小、25.4~38.1×12.7~17.8(um)。子囊壳暗褐色,扁球形,直径92~120um,壁细胞不规则,多角形,直径7.1~20.3um。附属丝丝状,12~34根,为子囊壳的1~3倍。子囊5~8个,卵形,大小 55.9~76.2×35.6~43.2(um),子囊孢子3~5个,卵形,带黄色,大小20.3~25.4×12.7~15.2(um)。

传播途径

病菌可通过豌豆荚侵染种子,是一种少见的种子带菌传播的白粉病。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及病组织上的菌丝体,也可越冬,翌年产生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借气流和雨水溅射传播。病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重复侵染,使病害逐渐蔓延扩大,后期病菌产生闭囊壳越冬。在温暖地区,病菌以分生孢子在寄主作物间辗转传播为害,无明显越冬期,也未见产生闭囊壳。除侵染豌豆外,还可侵害豆科其它作物、茄科、葫芦科等13科60多种作物。

发病条件

日暖夜凉多露潮湿的环境适其发生流行,但即使天气干旱,该病仍可严重发生。品种间抗性有差异,细荚豌豆较大荚豌豆抗病。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如“中豌2号”适于北京、浙江、湖北种植,“晋硬1号”、“晋软1号’,适于华北及西北部分地区种植,“绿珠豌豆”、“小青荚豌豆,,适于华北部分地区,“无须豆尖1号豌豆”适于西南、华南地区,“杂交大荚豌豆”(宁阳双花×大荚豌豆)适于华南地区等,各地可相互引进推广。

(2)实行轮作、豌豆根系分泌物对翌年植株根瘤菌活动及根系生长有影响,故忌连作。

(3)播种无病种子、用种子重量o.3%的70%甲基硫菌灵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1)混合拌种并密闭48~72小时后播种,可推迟发病约1个月。

(4)抓好以肥水为中心的栽培防病措施.如合理密植、清沟排渍。

(5)药剂防治怯参见蚕豆白粉病。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5:4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