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春灯谜·朝罢谁携两袖烟 |
释义 |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薛宝钗所作,作者借以暗示薛宝钗的结局。她在丈夫出家为僧后,将过着冷落孤凄、终生愁恨的孀居生活。 作品名称:春灯谜·朝罢谁携两袖烟 创作年代:清代 文学体裁:灯谜 作者:曹雪芹 作品原文朝罢谁携两袖烟(1)?琴边衾里总无缘(2)。 晓筹不用鸡人报(3),五夜无烦侍女添(4)。 焦首朝朝还暮暮(5),煎心日日复年年(6)。 光阴荏苒须当惜(7),风雨阴晴任变迁。 ——谜底:更香(8) (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二回。) 作品注释(1)“朝罢”句:唐代诗人杜甫《和贾至早朝大明宫》诗:“朝罢香烟携满袖。”说早朝回来衣袖上尚有宫中的炉香味。灯谜中稍加改动,说“两袖烟”,是隐藏谜底“香”字。“两袖烟”,等于说两袖风、两手空。设问“谁携”,对杜甫诗歌作了翻新。谜外寓有荣华过后一无所得的意思。 (2)“琴边”句:承上句,解说这是什么香,用排除法。香有多种,与琴、棋、书、画为伴的是鼎炉之香,熏被褥、衣服用的则有熏炉、熏笼(古时豪门尚巧制“被中香炉”,见《西京杂记》),都用不着更香,所以说与这些“无缘”。寓意也承上句申述一无所得的含义。“琴边衾里”说夫妻关系。以夜里同寝、白天弹琴表示亲近和乐。《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红楼梦》程高本“总”作“两”。 (3)“晓筹”句:这一联正面说更香的特点。晓筹,早晨的时刻。筹,指古代计时报时用的竹筹。鸡人,古代宫中掌管时间的卫士。宫中例不畜鸡,有夜间不睡的专职卫士头戴“绛帻”(象征雄鸡鸡冠的红布头巾)候在宫门外,到了鸡叫的时候向宫中报晓。唐代诗人王维也有一首《和贾至早朝大明宫》诗,诗中说:“绛帻鸡人报晓筹。”后来李商隐反其意说“无复鸡人报晓筹”,用以讽刺死于马嵬坡的杨贵妃。曹雪芹再翻新意,改“无复”为“不用”,用来说计时的更香,恰到好处。 (4)五夜:即五更。古代计时,将一夜时间五等分,叫五夜、五更或五鼓。炉香要加添香料,更香只要点上就是了。这句用了“无烦”二字,又翻了唐人李颀《送司勋卢员外》诗“侍女新添五夜香”的案。上下两句的寓意都是说人因愁绪而通宵失眠。 (5)焦首:香是从头上点燃的,所以说焦首。喻人的苦恼。俗语所谓焦头烂额。 (6)煎心:棒香有心,盘香由外往内烧,所以说煎心。佛家有“心香”(意为虔诚)之语。又香有制成篆文“心”字形状的,叫心字香。煎心,喻人的内心受煎熬。 (7)“光阴”二句:更香同风雨阴晴的变化无关,却随着时间的消逝,不断地消耗着自己。荏苒,时光渐渐过去。须当,应当。就寄寓来说,上句是红颜渐老、青春堪惜的意思,下句则说虽世事变幻莫测,而写诗的人却已心灰意冷,只是听之任之罢了。 (8)更香:一种可用以计时的香。夜间打更报时者燃此香以定时,或一支为一更,或视香上的记号以定更数。 作品赏析这首灯谜是小说中薛宝钗所作。通过谜语字里行间的隐义就能知道,这是作者借以暗示薛宝钗的结局。她在丈夫出家为僧后,将过着冷落孤凄、终生愁恨的孀居生活。后来续书者将这首诗谜的所有权给了林黛玉,大概是以为薛宝钗既与贾宝玉结了亲,就不应说“琴边衾里总无缘”,用以指林黛玉更像。其实,作者本意是指终至于“金玉成空”。林黛玉病魔缠身,又多愁善感,从表面上看,中间两联也用得上(仔细推敲起来是有问题的,如“日日复年年”,非三两年之谓,而是漫长的岁月)。林黛玉短命,应当珍惜华年,所以与“光阴”句也可适合。至于末句,既有“风雨阴晴”、“变迁”等字眼可表示变故,只要不执着于一个“任”字,也含混得过去。在原稿残缺、又不能苛求续补者也具备曹雪芹同等才情的情况下,把这首做得很巧妙的谜诗归属于聪明灵巧的林黛玉,只要勉强可解,也并没有什么不好,是符合一般读者心意的。但作为研究作者本意来说,知道这首灯谜原非林黛玉之谜是有必要的,它至少再一次证明薛宝钗最后并没有获得什么精神安慰。可见,续书中写薛宝钗得了“贵子”,将来还振兴家业,等等,都是痴儒说梦。 作者简介曹雪芹(1715~1763或1724~1764),清代小说家,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他的先世原是汉人,大约在明代末年被编入满洲籍。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一职达六十年之久。后来父亲因事受株连,被革职抄家,家庭的衰败使曹雪芹饱尝了人生的辛酸。他历经十年创作了长篇名著《红楼梦》,死后遗留下前八十回的稿子。该书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思想认识深刻、艺术手法精湛,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