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垂体胶样囊肿
释义

简介

垂体胶样囊肿为一种先天性疾病,起源于垂体Rathke氏囊的良性上皮性囊肿,又称Rathke囊肿,垂体囊肿,上皮粘液囊肿,上皮样囊肿等。

在人胚胎发育4W时消化管的颊泡发育成一憩室状结构,称Rathke囊袋。11-12w时随着囊袋前后壁增生,形成垂体前部和中部。但垂体的中部可残留一小腔隙,日后在发育过程中此腔隙逐渐被上皮细胞充填,少数人该腔隙一直留存。当腔隙内分泌物显著增加,该腔隙可扩大形成较大的囊肿,即Rathke囊肿。

病理

垂体Rathke囊肿的壁被覆单层立方纤毛柱状上皮,内含粘液,囊液为清亮无色,也可为含有胆固醇结晶的棕色或陈旧白色粘液样粘稠或胶冻样。

胚胎期的垂体Rathke囊大多数退化消失,只有个别的没有退化,形成Rathke囊肿。在13% ~22%的尸检中,垂体远部和中间部可发现Rathke囊肿。

临床表现

最常见的临床病症是头痛 , 垂体内分泌功能障碍及视功能障碍。

MR表现

MRI表现为鞍区边界清楚的肿物,T1多呈低信号,T2多呈高信号。其不同的信号变化是由于囊肿内容物的蛋白含量不同所致。当囊肿内容物与脑脊液相类似或蛋白质含量<100 000mg/L时,T1显示低信号,T2高信号。当蛋白质含量100 000~170 000mg/L时,出现T1和T2均为高信号。当蛋白质含量>170 000mg/L时T1呈高信号,T2呈低信号。各种表现如下:

1.以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为代表,其囊性部分代表脑脊液;

2.T1WI呈高信号,T2WI信号各异,T1WI高信号主要与囊壁粘液分泌细胞所分泌的粘多糖含量的增多有关;

3.T1,T2均高信号,其原因主要与囊内粘多糖含量的增加、慢性出血、高胆固醇含量以及囊壁的细胞碎屑等多种成分的共存有关。

如检查显示鞍内或鞍内向鞍上发展的圆形或椭圆形肿物 , 边界清 , 信号均匀 , 无强化,仅周边有环形强化,尤其当肿物大小在 1 cm左右,应考虑 Rathke 囊肿。

治疗原则

症状性的鞍内 Rathke 囊肿患者应采取手术治疗。经鼻蝶窦入路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该入路创伤小、安全、术后复发率低。

手术原则是彻底清除囊肿内容物,缓解囊肿对垂体组织、鞍膈、视神经、视交叉的压迫,尽量减少手术对周围垂体组织的损伤。对于以月经紊乱、婚后不育或停经泌乳症状就诊的年轻女性,为缓解症状更应保护好周围的垂体组织。

预后

大多数病人的头痛、视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手术后能得到缓解或改善;对于术前表现为垂体前叶功能低下、性功能减退及尿崩症者,手术后症状较难改善。

鉴别诊断

1 Rathke囊肿与颅咽管瘤的鉴别 Rathke囊肿多在成年发现,而颅咽管瘤最常见于20岁以下;颅咽管瘤患者的内分泌症状常比Rathke囊肿患者严重;Rathke囊肿一般较小,平均直径<10mm,而颅咽管瘤直径一般都>10mm。Rathke囊肿虽然可有向鞍上的延伸,但主体在鞍内,而颅咽管瘤的主体在鞍上。在CT上,颅咽管瘤钙化常见(87%),而Rathke囊肿(13%)则少见。当CT和MRI显示鞍内或鞍内向鞍上发展的圆形或内圆形肿物,边界清楚,密度或信号均匀,没有强化,而周边较易强化,尤其当肿物大小在1cm左右,与周围垂体组织存在较明显边界时,应考虑垂体Rathke囊肿。

2 Rathke囊肿与蛛网膜囊肿的鉴别 蛛网膜囊肿内含与脑脊液近似的液体,信号为均匀的长T1、长T2,而Rathke囊液的信号则多样。

3 Rathke囊肿与垂体腺瘤的鉴别:当Rathke囊肿<10mm并位于鞍内时,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者应与垂体微腺瘤区别。前者的边缘更光滑锐利,信号更低。如果小的囊肿在T1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则更提示为Rathke囊肿。当Rathke囊肿直径>10mm时,T1加权上低信号者与垂体腺瘤的鉴别同前,而在T1加权上低若呈高信号,应与垂体大腺瘤卒中进行鉴别。Rathke囊肿的信号一般均匀,较少出现蝶鞍的扩大。当Rathke临床及影像表现不典型,甚至并发腺瘤或出血时,鉴别诊断仍是比较困难的,多数需要手术才能确诊。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15: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