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垂巴寺 |
释义 | 藏语称“噶丹扎西桑珠林”(具喜吉祥如意洲)、“贡道林”(寻思洲)。故址在今阿子滩乡玉古村北,由箩桑雅佩初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该寺法台加央丹巴却丹尼玛(1760一1797)移建于今车巴沟的贡巴地方,故通称“垂巴新寺”,清末,罗桑曲丹主持寺务,献寺于拉卜楞寺。从此,教权归属拉卜楞寺,由拉卜楞寺任命法台,处理教务,而寺属教民教区的政务仍由卓尼杨土司管理,形成政教权力分离的格局。该寺早期建有大经堂、菩萨殿、护法殿,没有参尼和居巴扎仓。 扩建清光绪年间经尕诺喇嘛扩建,成为卓尼地区仅次于卓尼寺的大寺,据传鼎盛时寺僧多达数千人。1958年前有寺僧 600余人,1966年寺毁。1985年重建大经堂竣工,现有寺僧400余人,是卓尼县境内僧人最多的一座寺院。 历史活佛垂巴寺原有两个主要活佛系统,一为喇嘛尕诺的历辈转世,一为本寺法台热丹嘉措的历辈转世。其中,喇嘛尕诺,法名“棍噶扎勒参”,亦称“嘉穆巴图多普”,藏族,1815年生,今卓尼县车巴沟东坝村人,早年在拉卜楞寺学经。清同治元年(1862),去新疆库尔喀喇乌苏(今乌苏县)、塔城等地的厄鲁特蒙古牧地传教,颇得蒙古族僧俗的崇信,并因协助清朗镇压当地维吾尔等民族的反清斗争,得到清廷赏识。向治四年(1865),清朝赏给“察汗呼图克图”(意为白佛)名号,并赐印鉴,“准许他在阿勒泰地区借地安播,统辖塔尔巴哈台的厄鲁特蒙古僧众,创修千佛寺”。光绪元年(1875)建寺竣工,清廷赐名“承化寺”,该寺后成为阿勒泰地区厄鲁特蒙古族的政治、经济、宗教中心。光绪二年(1876),沙俄军官坡塔宁率众来我国西部地区作侵略性考察,到阿勒泰,不示护照,骑马闯入承化寺,东诺命徒众赶出寺院,由此酿成“承化寺事件”,清政府姑息苟安,逼追尕诺离新疆回乡。尕诺取道西藏返回故乡,扩建垂巴寺。后又于光绪十六年(1981 )至二十年(1894)再去新疆,在巴音沟生活了4年。1895年在垂巴寺圆寂,终年81岁。 僧纲垂巴寺除活佛外,还设有僧纲,为原跳州地区五僧纲之一。僧纲本人为出家僧人,采用叔侄承袭的方法。据《卓尼县志》载:僧纲始祖阿旺罗布藏原系西藏喇嘛,于明成化三年(1467)丁亥入关,在跳州卫地西古务他诵经,集来僧人百余名建修寺院。后因流贼变乱,遂遇难,寺亦焚毁。其侄阿送恼布于正德四年(1509)己巳重招僧人,又在跳河北格吾那地修建寺院。嘉靖元年(i522),其侄洛札排销又建寺院2处,为录巴寺、江口寺,请咨到部,赏给僧纲之职,管理3寺,永为世袭。洛札排销侄东吉洛知于万历八年(1580)庚辰承袭,遂敕赐垂巴寺名号及管理录巴、江口2寺敕书等件。车吉洛知于天启二年(1622)王戌传其侄旦巴牙拜。康熙二十五年(1686)丙寅,旦巴牙拜又传其侄堪布喇嘛。乾隆三十三年(1768 )戊子堪布喇嘛传其侄浴只扯点,嘉庆九年(1804)甲子,传其侄旦知次力。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癸卯,旦知次力传手班麻多智。其后历辈不详。僧纲衙门设在牙当寺,管寺院乞处,番僧410名,番人10族,共计63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