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创业夜市 |
释义 | 创业夜市是政府为解决城市就业困难群体的再就业问题而建立的夜市,为失业人员搭建的一个创业平台。入场人员以辖区内的低保户、零就业家庭、残疾人、下岗失业人员等有创业愿望的困难户为主。该区免除在这里经营的业户的摊位费及工商、税务等相关费用,定期对业户进行免费创业培训,并由政府联系相关生产企业以平价或低价的方式为业户提供高质量的货源,提高业户的利润,让困难户实现稳定就业。 正式开业2008年9月28日晚,百余个标明“文圣区民生创业夜市”字样的摊位在泰和园北的西顺城街(武圣路到南新华路段)正式亮相,这标志着文圣区民生创业夜市正式开业。 坚强后盾这是区委、区政府立足区情,突出“民生为重、富民优先、和谐发展”的主题,提出了“政府引导、帮扶经营、自愿参与”的工作思路,在深入调研和广泛论证的基础上,实施开发夜间市场,建设商贸长廊、实施特困居民帮扶增收的举措。 创业实例在台东一路摆摊的刘风宾创下月入4000元的纪录,月捐百元设创业基金。 吃了多年政府救济金的困难户,短短三个月内就变成月入数千元的小老板!由市北区政府出资打造的创业夜市经过近半年市场“磨砺”后,已出现一小部分经营能手,其中利津路街道办的52岁低保户刘风宾就拔了头筹——他不仅创下月收入 4000元的最高纪录,还用每月捐给街道办100元利润的方式设立“民生创业基金”,用以帮助其他困难家庭。 由于是十一黄金周期间,创业夜市全天开市,夜市时很多摊主还未开张,刘风宾就已经卖出3个时装包了,净赚30元钱。谈起创业战果,刘风宾颇为自豪:创业夜市开市仅三个月,月月收入过千,最多的一个月净赚 4000元,是以往的六七倍! “三个月前我还在饭店打零工,每月加上低保补助也只有六七百元收入!”刘风宾说,从前家里收入基本上全用在吃穿住上,家里还为卖房子的事成为让街道办“头疼”的上访户,可最近一个月来自己几乎周周买彩票,因为兜里终于有闲钱了! 长效机制在七里河区146号路“创业夜市”及周边规范经营的夜市中,有800多户创业的商户,近2000名从业人员,其中多是下岗失业人员、身体残疾者或家庭中有身患重大疾病的亲人,也有不少因家庭特困无力支付子女上大学的费用……诸多的困境曾把这些家庭拖入贫困的境地。2007年12月在七里河区区委区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民生夜市”正式运行,许多人第一次感受到自己辛苦劳动赚钱的喜悦。以往靠低保养家糊口,如今不再为生计发愁,他们发自内心的感谢党和政府为群众办了一件好事、实事。 在“创业夜市”,忙碌的身影背后,都曾有过一段不堪回首的谋生经历。“夜市中的商户都是下岗人员、低收入家庭、残疾人员。”夜市管委会马瑞祥经理说。在到民生夜市创业之前,许多人都曾尝试过自谋职业。保姆、保安、搬运工等技术含量低、进入门槛低的工作,成为他们曾经谋生的选择,但有收获的人很少。 “我以前性格内向,全凭力气挣钱。走进‘创业夜市’,我第一次学着吆喝买卖,也真正感觉到靠辛苦劳动赚钱的喜悦。”一商户边热情招呼顾客。从他从容应对顾客的举止看,谁也想不到他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生意。在“创业夜市”,商户们不仅仅是拥有一块固定的经营场所,重要的是人生从此发生了转变。 在“创业夜市”创业中,所有的商户不再是“流动摊贩”、“非法经营者”,他们获得了人生的尊严和生活的信心。七里河区委、区政府、区执法局分别收到“创业夜市”所有商户的联名感谢信,字里行间,流露出大家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 西站商业圈,不仅繁荣了七里河区经济,也招徕许多个体户、下岗职工、外来人员,在“创业夜市”运行前期,借商机在西站周边摆摊设点,自发形成多个马路市场,尤为突出的是西太华周边,经营者多达400多户。为了全面落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要求,2007年11月,七里河区执法局严格执行市局《关于规范沿街摊点的通知》 ,依法对西太华商厦门前的摊点进行取缔。 “摆摊设点的人大多为下岗职工等家庭困难市民,生活拮据。取缔摊点后,相当一部分人生活没有保障。”七里河区执法局执法大队郝宜诚副大队长说。虽然是一个小小的地摊,却又事关从业人员的生存问题。“领导高度重视,研究出疏堵结合的治理方案,拟建146号路‘创业夜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