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创新与修复
释义

基本信息

书名:《创新与修复:政治发展的中国逻辑》

作者:刘建军(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周建勇 (上海市委党校博土)

严海兵 (华东政法大学博土)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出版社

版本:2011年5月第1版

定价:46.00元

目录

导论

反观历史,有三件事情是历史上任何一支政治力量都不曾做到的,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国、独立立国、发展兴国。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以上三者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有三个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一是革命为什么会成功?二是中国为什么没有解体?三是中国为什么会崛起?这三个问题曾经困扰了无数的西方学者和西方政要。

本书试图将以上三者统一起来,提出革命后国家构建和发展的基本原则并没有构成对革命的根本性否定,全球化时代的创新与崛起也不是对改革开放前国家构建原则的根本性颠覆。中国是没有隔断大传统和灵活确定创新边界和守护修复边界的基础上,通过观念性创新、制度性创新、政策性创新、机制性创新以及结构性创新不断为中国的现代化注入新型的动力。

第一章 从君主时代到政党时代:史无前例的政治转型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的创新与修复力:政治发展的动力与空间

第三章 魅力化与制度化的政党精英:政治权威的塑造

第四章 连续性与开放性的意识形态:政治合法性的构建

第五章 基于信仰与激励的组织体系:使命政治的生成

第六章 政党与社会的相互建构:政治生态的平衡

结语

后记

附1:精彩片断摘抄:

从政治学角度直观地来看,意识形态就是那些政治团体或个人所标榜的形形色色的“主义”,如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甚至社群主义、女权主义、环保主义等等,这些主义的追随着试图以各自的改造计划和目标来塑造社会成员,要么借以论证已经获得的政治统治的合理性或应该获得这统治地位的必要性,要么鼓吹只要把他们的计划落实为行动,社会就能够变得比目前的状况更加美好。简言之,政治意识形态实际上就是一种解释并试图改造社会的纲领、指南或愿景。一般而言,作为规范国家、社会与个人之间关系的一套理论说辞,意识形态的基本结构包括三个层面:

其一是关于生存意义和终极价值的关怀和主张的信仰层面;

其二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认识层面;

其三是关于如何生产,如何管理以及如何评估思想和观念的策略层面。

其中,前两个层面体现的是价值理性,属于“纯粹的意识形态”;第三个层面体现的是工具理性,属于“实践的意识形态”。

(南京市民谢子徒于2011年7月25日星期一摘自本书“第四章 连续性与开放性的意识形态:政治合法性的构建”,P.188,由严海兵撰写。)

备注:南京市民谢子徒于2011年7月22日首次创建本词条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5:5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