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图解八大中医名著(第1辑) |
释义 | 图书信息书 名: 图解八大中医名著(第1辑)(全4册) 作 者:紫图 出版社: 山东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4月1日 ISBN: 9787533025298 开本: 16开 定价: 272.00元 内容简介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是张仲景养生学的基本出发点和指导思想;防病、抗病重视保津液;重视通过饮食防病、治病;时刻注意保胃气;重视增强机体免疫力。 首先,以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元代邓珍刊本为底本,参考诸多名家的注解,准确译出白话文,并针对每段译文作出中医学简释;其次,通过400余幅手绘插画和200余张流程图表,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复杂的问题条理化。全书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内容翔实,不仅可以作为中医学者的必备工具书,更是现代人生活养生的居家典籍。 首先,以清代顾观光的《神农本草经》辑本为底本,结合目前流传的多种版本准确译出白话文。其次,从《千金方》、《本草纲目》等多部医书中摘取药方对每一味药进行补充,还特选其中63味药,立足于它们与古代文明的衍生关系,以言简意赅、图文并茂的专题形式对原书进行补充、丰富。再次,对每味药用古本线描图、现代摄影图,精美彩绘图、人体牵线图共四幅图进行阐释,力图既保存其古典特色,又最大程度地挖掘其实用价值,使其不仅成为医学工作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之一,又是现代人生活养生的居家典籍。 图书目录图解黄帝内经 序1 《内经》之根源 序2 诠释传统经典的最佳方式 1 内经论全图 2 《内经》历史沿革 3 如何阅读本书 1 《内经》关于生命的起源 1 本书的主角(1):黄帝 2 本书的主角(2):岐伯 3 阅读本书你可以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4 揭示生命的根本:维持和死亡 5 《内经》的基本思想(1):阴阳之说 6 《内经》的基本思想(2):五行之术 7 《内经》的基本思想(3):脏腑之象 8 最后的探究:《内经》成书之秘 2 生命的周期 1 生命的宿命:人体的生命周期 2 两种物质,身体不可缺少:生命的动力 3 生命的考验:人体老化的过程 4 究竟我们能活多久?:合理的寿限 5 命中注定了吗?:影响寿命的因素 6 因人而异的结果:早衰 7 《内经》中四种长寿之初探:真人、至人、圣人、贤人 8 帮助延寿的密技:长寿的要决 3 养生的原则 1 阴阳协调是健康的保证:阴阳和合 2 理解阴阳与阳的互根:阳为本,阴从之 3 阳气:推动、兴奋、升发、温煦 4 阴气:宁静、抑制、肃降、凉润 5 警告!!切避虚邪风 6 修身:补精、养气、守神 7 安命:补气、养血、辅阴 4 我们的五脏六腑 1 脏居于内,形见于外:五脏系统总览 2 主宰一切的“君五”:心者,君主之官 3 辅佐着君主的“良臣”:肺者,相傅之官 4 勇武忠心的“将军”:肝者,将军之官 5 为“君主”表达意志的“内臣”:膻中护卫之官 6 受纳和布化的“仓官”:脾胃者,仓廪之官 7 专司内务的“内待”:大肠者,传导之官 8 接纳贡的“礼官”:小肠者,受盛之官 9 使“王廷”井然的“工部待官”:肾者,作强之官 10 明辨是非的“清官”:胆,中正之官 11 负责水道循环的“漕官”:三焦者,决渎之官 12 司水之职的“一郡之官”:膀胱者,州都之官 5 我们体内的奇经八脉 1 经络是什么?众说纷纭话经络 2 臂内拇侧上下循,中府乳上数三肋……:手太阴肺经 3 臂前外侧须审量,商阳食指内侧取……:手阳明大肠经 4 起于头面向下行,承泣眼眶边缘下……:足阳明胃经 5 下肢内侧向上循,隐白大趾内甲角……:足太阴脾经 6 极泉腋窝动脉牵,青灵肘上三寸览……:手少阴心经 7 臂外后缘尺内详,少泽小指外甲角……:手太阳小肠经 8 内侧后缘足走腹,足心凹陷是涌泉……:足少阴肾经 9 目内眦是睛明,眉头陷中攒竹取……:足太阳膀胱经 10 臂内中线诸穴匀,天池乳后旁一寸……:手厥阴心包经 11 臂外中线头侧绕,关冲无名指甲外……:手少阳三焦经 12 从头走足行身旁,外眦五分瞳子髎……:足少阳胆经 13 前内侧线穴细分,大敦拇趾三分处……:足厥阴肝经 14 “别道奇行”的特殊通道:奇经八脉 15 千年珍藏,秘不授人:《内经》图详解 6 四季顺养 1 人体与自然的相通相应:生命之本,通乎天气 2 四时阴阳是万物的根本:四时阴阳,从之则生,逆之则死 3 万物生发蓬勃、向荣,需布陈于自然:春季“发陈” 4 茂盛华丽之气象,需使精神适应繁茂秀美的时令:夏季“蕃秀” 5 肃杀之气凄风冷雨,花木凋零,需调摄精神: 6 生机潜伏,万物蛰藏,需少动阳气深藏于内:冬季“闭藏” 7 气血的运行受四时中风雨晦明变化的影响:四时的脉象 7 食养 1 饮食为生人之本:食养的意义 2 得谷者昌,失谷者亡:五谷是怎样营养全身的 3 谨和五味,骨正筋柔:五味的功能与作用 4 五味调和适合人体脏腑的营养需要:五味与脏腑 5 脏腑失调,五色当显:五色当五脏 6 一定要忌口吗?:饮食的禁忌 7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病后调养 8 形神合一的情志养生 1 情志活动属于人类正常生理现象:认识五志 2 生命现象的总称:什么是“神” 3 神宜静,而不宜躁:养“神”之道 4 喜怒无常,过之为害:五志太过对人体的影响 5 千般疢难,不外情志:五脏虚实引起的情志变化 6 身心并治之基础:形神合一 9 阴阳虚实与梦境 1 梦是由外邪刺激而产生:梦的发生 2 梦象的阴阳属性是体内阴阳关系的反应:阴阳与梦 3 阴盛涉水生恐,阳盛大火烧灼,显现五脏虚实之象:气盛之梦 4 肺虚金白战,肾虚黑沉淹,心虚火烤,脾虚厌餐:气虚之梦 5 病邪侵脏腑,梦境现异象:邪寓之梦 6 梦中受制难脱,气血阻滞所致:体滞之梦 10 阴阳五行与体质 1 形成体质的结构与要素:脏腑、经络、形体 2 影响体质的基本物质:精、气、血、津液 3 气质是体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体质与气质 4 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五态之人 5 阴阳二十五人:五行之人 6 脏固有小大,气血需充盈:脏腑之人 7 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天:体态之人 8 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为病:性情之人 11 病邪与六气 1 六种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六气之说 2 六气的异常:六淫 3 外来的病邪(1):“风”乃百病之始 4 外来的病邪(2):“寒”乃损阳阴邪 5 外来的病邪(3):“暑”乃盛热阳邪 6 外来的病邪(4):“湿”乃秽浊阴邪 7 外来的病邪(5):“燥”乃干涩之病邪 8 外来的病邪(6):“热”乃火热阳邪 12 神奇的针灸 1 老祖宗的智慧:何为针灸 2 一脉相承且相对独立:腧穴与阴阳五行 3 有形抑或无形的管道:经络与穴道 4 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腧穴说 5 由外而内的特殊疗法:刺与灸 附录1:《内经》原文对照 附录2:《内经》名词解释速查 图解伤寒论 编者序:辨证论治的经典巨著 宋刻《伤寒论》序 张仲景原序 本书阅读导航 绪论:中医与《伤寒论》 1.黄帝的遗产:中医的基本理论 2.医中之圣,方中之祖:张仲景与《伤寒论》 3.几乎失传的经典:《伤寒论》的历史与版本 4.独特的辨证体系:《伤寒论》的影响 5.人体中的网络:中医经络理论 6.《伤寒论》的基础:六经与六经病 第壹章 脉象的判断:辨脉法与平脉法 1.辨脉法:阴阳病脉之辨析 2.平脉法:正常脉象之辨析 第贰章 序例:伤寒学入门 1.伤寒例:四时之气皆伤人 2.辨痉湿喝脉证:治疗外感内伤之根本 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体内湿虚与表外阴邪之诊治 第叁章 扶正祛邪:太阳病的治法之一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扶正祛邪,表里双解 第肆章 治下的方法:太阳病的治法之二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太阳病治下之时机与方法 第伍章 伤寒病的第二阶段:阳明与少阳病的治法 1.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肠胃实热之治疗 2.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扶正达邪之为正治 第陆章 伤寒病的后期:阴经病的治法 1.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脾胃之虚寒轻证 2.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心肾衰竭之回阳救逆 3.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寒热错杂之证治 第柒章 汗法的应用:辨可发汗与不可发汗 1.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急性吐利之证治 2.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大病初愈,疾病复发之证治 3.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不可发汗病例之收集 4.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汗法之使用原则 第捌章 吐法的应用:辨可吐与不可吐 1.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发汗后之疾病治疗 2.辨不可吐:吐法之禁用 3.辨可吐:吐法之使用原则 第玖章 下法的应用:辨可下与不可下 1.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不可攻下之病例 2.辨可下病脉证并治:可攻下之病例 第拾章 变证的治疗:伤寒病的综合疗法 1.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汗、吐、下三法后疾病之证治 附录 《伤寒论》对脉象的论述 《伤寒论》方剂索引 图解金匮要略 图解神农本草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