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铜器纹饰铭文 |
释义 | 1、兽面纹:旧称饕餮纹。饕餮之名本于《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方报也。”宋代人将青铜器上表现的头部、或以兽为主的纹饰都称饕餮纹。实际上这类纹饰是各种各样动物或幻想中的物象头部正视的图案。后来不少菱中称它为兽面纹。兽面纹这个名词比饕餮纹为胜,因为它指出了这种纹饰的构图形式,而饕餮一词却只限于“有首无身”这样的定义,绝大多数纹饰并非如此。兽面纹的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形,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形象比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有眉,目的两侧有的有耳,多数兽面纹有曲张的爪,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或兽尾,少数简略形式的没有兽的体部或尾部。所有兽面纹基本上是按这一模式塑造的,只是在表现方法和技巧上,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不同。 2、龙纹:包括夔纹和夔龙纹。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型爬虫的物象都称之为夔,这是引用了古籍中“夔一足”的记载。其实,按孔丘的解释是得夔一已足,而非为夔是一足的动物,实际上一足的动物是双足动物的侧面象形。青铜器盉、罍、■等盖上的立体龙的形象,从来就有两足,有的在尊或簋的耳部以整体龙作为装饰的,则就有两足或四足,从无立体一足的龙,所以这里不采用夔纹这个传统名词。青铜器纹饰中,凡是蜿蜒形体躯的动物,都可归之于龙类。龙在商代的心目中,大概是多种多样的。古籍中对龙的记载也是形象很不相同。按照图案的结构,龙纹可以分为爬行龙纹、卷体龙纹、交体龙纹、双体龙纹、两头龙纹等等。 3、凤鸟纹:包括凤纹和各种鸟属的图案,鸟纹的特征比较形象。最早的鸟纹发现于新石器时代,如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确的鸟纹。凤是羽饰和鸟冠化丽的理想中的神鸟,甲骨文中凤字的构形也有这个特点,其他有种种长短尾、有冠、有角或鹰鸷、鸮枭等鸟类。凤纹除了华丽的冠外,它的体躯和尾部也有很多变化,凤的冠大致有多齿冠、长冠和花冠三种形式。 4、鸟纹:中绝大部分的鸟喙是闭合的弯钩形,和鸷鸟的喙相似,但更为强调。个别的鸟喙也有张开的。鸟纹都有角或毛角,角的形式大致有弯角、长颈鹿角和尖角。鸟纹的体躯,大多只是一个禽体的外形,没有羽翅,有时因图案结构的需要,有作长条卷尾形的,类似鸟首龙体。鸟的尾部变化较多,有长尾、垂尾和分尾几种形式。 5、虎纹:在青铜器上,虎纹常以活动形态出现。这些虎所食之人形,都不是常人,而是作鬼怪之状。这类图像在当时相当流行。 6、牛纹:商周青铜器上,饰牛角的兽面纹较多。在尊的肩部常饰牛头,四年■其卣提梁的两端也是用牛头作装饰,在鼎足上部用牛头纹作为装饰的更为多见。作为整体的牛纹在青铜器上却很少见。 7、象纹:象的形象比较明显,头部有一个向下或向上的长鼻,鼻下有咀。一般体躯巨大,并有四足。在青铜乐器钲、铙上,象纹一般作为边缘纹饰,体积很小。象纹除作为纹饰外,还有象尊,是以象的整体造型作为青铜酒器。 8、鹿纹:河南安阳殷墟1004号墓出土的鹿方鼎,腹部饰鹿角兽面纹,分枝角很突出。整体的鹿纹商代未见。春秋晚期和战国的青铜器上,也有少量的鹿纹出现,纹饰已用铜镶嵌。 9、兔纹:兔纹形象很写实,在青铜器纹饰中很少见,河南洛阳北瑶出土西周兔纹觯,颈部饰兔纹一周。 10、蜗身兽纹:形象是以蜗牛壳作为躯干的动物,头作龙形,头顶有一触角,唇上卷似象鼻,口内有上下交错的大獠牙,头下有一利爪,身负大蜗牛壳。这类纹饰过去也称为夔纹。蜗身兽纹所见大都在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上。 11、蛇纹:蛇是一种软体动物,在青铜器上的蛇纹,头部比较宽大,还有一双突出的眼睛,曲折的躯体有鳞节的装饰,尾部上卷。这种纹饰旧称蚕纹,实际上蚕是没有眼睛的,而且头部与体躯为等宽,尾部平直不能上卷。西周时代很少见有蛇纹,到春秋战国再度盛行,但结构趋向自由,个体精小,有的作体躯卷曲和交连状,则灰飞烟灭卷体龙纹和交体龙纹,旧称蟠虺纹。 12、龟纹:龟是一种水生动物,在青铜器上的龟纹,头作蛇形,大多作侧而爬行状,有的介于龟、鳖之间的形状,背部隆起,大多装饰在水器上。 13、蟾蜍纹:蟾蜍作为纹饰在青铜器中很少见,仅在盛放水浆的器上可见数例。蟾蜍作兽头,背部有斑纹或圆形的疙瘩纹。商和西周时代盛行。 14、鱼纹:作侧面游动状,体躯有作平行线而上下无鳍的,口紧闭。有的体部饰六角形及方形鳞片,鱼纹大多出现在盘上,作鱼贯状排列,鱼纹在商和西周时期并不多见,但它延续的时间却很长。 15、蝉纹:商代蝉的形象没有翅翼,有处于“复育”阶段的未成虫和成虫两种形式,由于它长方形的形象,横坚都可安置,在商末周初的青铜器上,一般作为次要的纹饰。 16、长鼻曾纹:这是兽纹的图案变形,是象鼻头和龙形体躯的结合。这类纹饰旧称象纹,但它没有巨大的体躯,也没有明确的口部,只能称为长鼻式的兽纹,盛行于春秋早期。 17、鸟兽合体纹:有一段曲折形的体躯,一端是龙头,一端是鸟头,这种纹饰个别地出现在商末周初。 18、兽目交连纹:为两兽的某一部分相互连接,所接角之外有一目相连结。其表现形式有两兽的头部相接,连接处是目纹。 19、波曲纹:旧称环带纹,主体为宽阔的带状体躯上下大幅度的弯曲。在波曲的腰常有一兽目或近似兽头形的突出物,波峰的中间填以两头龙纹、鸟纹、鳞片或其他简单的线条,为西周中、晚期到春秋早期青铜饪食器和酒器的主要纹饰之一。 20、鳞纹:是以龙蛇体躯上的鳞片排列而组成的纹饰,排列的方式有连续式、重叠式、并列式三种。连续式是完全相同的鳞片,按纵向交错排列,可铺开一个很大的面。重叠式的鳞纹排列方式如鱼鳞相叠,也可纵向形式。 21、蕉叶纹:是两兽的体躯作纵向对称式排列,一端较宽,一端尖锐,作蕉叶的形式。 22、羽翅纹:作微型的羽翅状它的粗端作雷纹盘旋,细端作尖锐状,常用多叠的形式整齐排列,在一件青铜器上可有数千个之多。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 23、兽体卷曲纹:每一个图案的个体是一根弯曲的线条,有呈C形和S 形的图案,也有作横S 形的,近乎卷曲回顾的龙,但它不辨首尾。过去也有称为蟠虺纹的,实际上蟠虺纹是小蛇,头尾还是可以分辨的。这种纹饰盛行于春秋战国之际。 24、火纹:旧称圆涡纹、涡纹或囧纹。火纹是太阳的标志,因此它的特征是圆形的,中间略有突起,沿边有四到八道旋转的弧线,表示光焰的流动。火纹除单个作为图案外,还与其他纹饰配合使用,与之配合的纹饰有龙纹、四瓣目纹、雷纹等。 25、几何纹:是由几何形的图案组成的有规律的纹饰,纯属形式上的变化和结构上的美感。这种纹饰在原始社会的彩陶上早已出现。青铜器上属于几何纹的形式比较多,但在早期作为主要纹饰的机会非常少。几何纹大致有连珠纹、弦纹、直条纹、横条纹、斜条纹、云雷纹、百乳雷纹、曲折雷纹、钩连雷纹、三角雷纹、菱形雷纹、网纹等。 26、人物画象:是用写实的手法描绘出当时贵族的社会生活和勇猛作战的场耐寒类纹饰在青铜器上出现较晚,已经初步摆脱了规律化的对称图案,而是用流畅的线条,结合绘画和雕刻手法,描绘出各种动景。如宴乐、弋射、采桑、狩猎等活动,还有徒兵搏斗、攻城、水战等战争场面。定些用绘画形式表现的画像,是以后绘画艺术的先驱。 27、人面纹:在青铜器纹饰中,人面纹是一种半人半兽的怪神,有的仅有面部,有的还有兽的身躯,面部虽作人形,但还包含兽类的特点,如头上长角,口中有獠牙。 28、贝纹:在青铜器纹饰上,均作横置排列,出现较晚。盛行于春秋战国之际。 29、绹纹:是绳绞结的形状,在构图中绹纹是由二条、三条、四条。甚至九条单线绞结而成,流行于春秋战国之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