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串珠环蝶 |
释义 | 串珠环蝶翅展70mm,体、翅棕褐色,翅缘圆弧状,前翅外端色浅,呈黄色。后翅正面中部有不明显的圆斑点一列。 中文学名:串珠环蝶 二名法:Faunis eumeus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亚门:六足亚门 纲:昆虫纲 亚纲:有翅亚纲 目:鳞翅目 科:环蝶科 属:串珠环蝶属 种:串珠环蝶 分布区域:广东、云南、海南 、南亚、东南亚、东亚 生态描述翅展70mm,体、翅棕褐色,翅缘圆弧状,前翅外端色浅,呈黄色。后翅正面中部有不明显的圆斑点一列。翅反面有三条前后翅贯穿的褐纹和一列贯穿的黄色珠状斑纹,名称即由此而来。 形态特征颜色多为黄褐色或灰褐色,色彩多数暗而不鲜艳,少数种类具有蓝色斑纹。环蝶双翅的面积较大,虫体较小. 上翅背面褐色,翅顶内侧有一橙褐色弧形斑纹,下翅背面深褐色。 分布地区华南,西南 串珠环蝶分布于中国南部(包括香港、澳门、云南等地)、中南半岛(越南、泰国、缅甸、马来半岛)和印度,1997年首次在台湾发现。原产地已发现之食草为平柄菝葜、菝葜、部分棕梠科植物。 台湾 在1997年6月21日由陈光亮在台湾基隆古迹二沙湾炮台(海门天险)步道首度发现串珠环蝶成虫。 1999年李俊延以亚种发表,并列入台湾产蝶类之一。2001年日本白水隆判定该亚种应为东南亚、中国南方所产之串珠环蝶。 2002年林孟贤在基隆地区“串珠环蝶族群之动态”研究中,发现海洋大学、月眉山等亦有串珠环蝶族群分布。 2004年徐堉峰引用 "The Butterflies of Hong Kong"(Mike Bascombe等,1999)[2]一书中的“串珠环蝶”条目所列食草项目之一“在香蕉叶片上发现虫卵、孵化一龄幼虫死亡”之描述,将串珠环蝶列为台湾园艺植物害虫进行研究。 截至2006年11月串珠环蝶野外栖地普调分布有,基隆地区有海门天险(陈光亮,1997/6/21)、杠子寮(李荣文、李秀纯,2006)、龙岗步道(海洋大学)、红淡山(林孟贤,2002)、月眉山(观音亭)(林孟贤,2002)、深澳(陈光亮,2006)、八斗子(林孟贤,1998)、大武仑炮台(吴朝旭,2006)、玛陵(李荣文、李秀纯,2006)、友蚋(李荣文、李秀纯,2006)、泰安卧龙山(李荣文、李秀纯,2006);台北县万里野柳(陈文君,2006);台北县瑞芳湳仔吝(2004);台北县汐止市有拱北殿(fendi,2006)、八连(李荣文、李秀纯,2006)、小溪(李荣文、李秀纯,2006)、老鹫尖(李荣文、李秀纯,2006)、金龙湖(李荣文、李秀纯,2006)、翠湖(李秀纯,2004);台北市内湖大湖(张莉萍,2003)、内沟(李荣文、李秀纯,2005)、水尾潭(李荣文、李秀纯,2006)。 在台湾,野外已发现串珠环蝶寄主植物有平柄菝葜(李俊延,1999,基隆)、船仔草(林孟贤,2002,基隆);野外食草有台湾菝葜(林孟贤,2002,基隆)、山棕(黄行七,2005,基隆)、菝葜(李荣文、李秀纯,2006,汐止)、假菝葜(李秀纯,2006,汐止)、台湾芭蕉(李荣文,2006,汐止);人工喂食草有香蕉(园艺品种)、麦门冬、观音棕竹、山棕、黄椰子、袖珍椰子、槟榔、海枣、台湾海枣、苏铁、罗比亲王海枣等(李荣文、李秀纯,2006)。(注:寄主植物指母蝶产卵、孵化、幼生期到终龄啃食的植物,食草指幼生期3龄到终龄啃食的植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