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传形五铢
释义

简介

稀有的蜀币—传形五铢

陕西省三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郭清华

在陕西省勉县的博物馆里,藏有一枚属于国家“孤品”的三国蜀汉稀有货币——传形五铢(见郭清华《稀有的蜀币—传形五铢》四川文物1986年第二期),这枚货币出土于1978年的勉县老道寺四号汉墓,钱币的直径2·2厘米,厚0·1厘米,孔径0·9厘米,无郭,背为素面(见郭清华《陕西勉县老道寺四号汉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二期)。

来历

五铢币,自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开始铸造以来,到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废止,一直沿用了739年,是历史上流通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货币。当初的五铢,钱重如其文,故篆书“五铢”二字。后来,因为历代铸造不一,品种繁多,所以,钱的重量、形式、文字、币值都有较大的变化,但是“五铢”二字“五”在右,“铢”在左的位置始终不变。蜀汉的“传形五铢”币,在文字排列上刚好相反,不但“五”在左,“铢”在右,而且“铢”字的“金”旁在右,“朱”字在左,如传向反面所书一样。

三国时期,各家自行铸钱,流通使用。据《三国志·蜀书·刘巴传》载:建安十九年(214),刘备平定益州后自领益州牧,当时因为资源匮乏,军用不足,刘备十分担忧。刘巴向刘备建议说,这很容易,“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市”即可解决。刘备采纳其建议,“数月之间,府库充实”。《三国志集解》云:当时刘备铸有“直百五铢”,又铸有“传形五铢”,称传形五铢为“蜀钱”。《三国会要·食货》解释传形五铢说:“如纸背传模,其文反,五在左,铢在右。铢字亦朱在左,金在右”,并说明这是因为当时在“戎马倥偬之际铸钱的省便”,反书其文,“又有利区别其他正书之五铢”,因此,“传形五铢”是历史上众多五铢币中最为特殊的一种货币。

由于蜀币的铸造数量有限,流通时间短暂,使用范围小,所以,留传后世的极少。但是,“直百五铢”虽然留传后世数量不多,因为有“直百”二字易于识别,故而皆知道是蜀币,独有“传形五铢”实属少见,难以识别。正因为如此,我国著名的钱币学家王献唐编著的《中国古代货币通考》(齐鲁书社出版,)和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货币》图册等资料中,皆不见有“传形五铢”的实物介绍。中国古代钱币学家朱活先生在《文物》1982年第二期上介绍三国古钱币时,虽然提到了蜀币“传形五铢”,但是也根本没有货币的实物拓片或者图片,这说明,蜀汉的“传形五铢”货币过去只有文字介绍说明,实物标本根本就没有发现过。勉县出土“传形五铢”的消息发表后,立即引起国内文博考古学术界和钱币收藏爱好者极大关注,普遍认为,这枚“传形五铢”无疑是研究中国古代货币史,特别是蜀汉货币史的重要实物例证,属于稀有的“孤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17:2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