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传统佛教与中国近代化
释义

本书从比较宗教的角度,描述了中国佛教各宗派在近代的流变衍传。对近代学者高僧对佛教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及宇宙论、认识论、方法论的新阐发,近代佛教在组织教育、文学艺术、社会慈善、心理调节各方面所发挥的社会功能一一条分缕析,有助于了解佛教文化在古代与当代之间的断层,解答一些对现实宗教与人生问题的困惑。

书名:传统佛教与中国近代化

图书编号:1343099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价:12.0

ISBN:756171146

作者:邓子美

出版日期:1994-04-01

版次:1

开本:32开

简介:内容提要

近代佛教是多样文化的交

汇点之一,本书着重对此进行开掘。本书构思宏大、论点独到、

资料丰富,通过中西宗教改革比较,贯串着一条文化与社会近

代化如何相促进相制约的主线,对每个关心民族国家现代化前

途的炎黄子孙不无启示。

目录

目次

从韦伯的论点谈起——代自序

绪论

一、时代的呼召

1.传统社会的崩解

2.思想界的“饥荒”

3.乘间而起

二、不中不西即中即西

1.“圆融无碍”

2.简化与分权

3.千壑归川

第一编顺流而下(约1830—1919

第一章逾越与化合

§1.殊途一辙:“离经叛道”第一代

§2.先立其大:康有为、杨文会之异同

§3.摧毁廓清涵泳生发:佛学与维新思想家

§4.发起信心增进道德:革命志士对佛学的阐发

第二章归去来兮?

§5.基督教正负两面的启示:佛教与大众文化

§6.禅与解脱:大乘显教修持探析之一

§7.只希冀一抔净土:大乘显教修持探析之二

§8.天台的教观:大乘显教修持探析之三

§9.“智信”的佛教及其他:华严、法相诸宗的社会影响

第三章风云际会

§.10风气之先:近代民间大规模刻经事业的兴起

§.11东风漫卷:亚洲佛教复兴运动与早期国际佛教文

化交流

§.12电闪雷鸣:中华佛教总会兴衰记

第四章春雨潇潇

§.13春笋出土:第一次庙产兴学风潮与近代佛教教育肇兴

§.14枯木逢春:近代佛教文学一瞥

§.15润物细无声:佛教慈善活动与社会

第二编新潮勃兴(1919—1931)

第五章弯弯的小河

§16.以复古为创新:欧阳渐与唯识学研究热潮

§17.佛教改革之路不通吗:梁漱溟及其东西文化比较

§18.“无我法门”:杨度的新佛教论

第六章激流奔腾

§19.阻碍重重:太虚早期佛教改革思想与事业

§20.冲决堤防:佛教革新的突破与民族工商业的成

§21.水色波光:社会注目着佛教革新

第七章波推浪涌

§22.“一波才动万波随”:谛闲和他的弟子

§23.一不“当”、二不“收”、三不“登”:印光与净土的鼎盛

§24.宗、教并重五家兼祧:虚云与近代禅宗

§25.老树新枝:应慈、慈舟及妙阔

§26.峻烈之戒与奢靡之风:弘一为何弘扬律宗

第八章大树参天

§27.枝茂叶盛:二、三十年代佛教文化鸟瞰

§28.生机盎然:大乘佛教内部显、密交流探视

§29.根系舒展:近代佛教团体的普遍组建

第九章绿荫蔽地

§30.学苑芳草:佛教教育大发展与第二次庙产兴学风潮

§31.艺林奇葩:中、印、欧文化交融的结晶

§32.点缀处处:从体育到科学

§33.憩息宜人:佛教社会救济事业的展开

第三编回旋往复(1931—1947)

第十章抉择

§34.千古疑案:《大乘起信论》等经论真伪之争

§35.初秋时节:国内佛教史研究的丰收

§36.回到印度佛学去:韩德清与唯识学研究的深化

§37.轩然大波与圈圈漪涟:熊十力《新唯识论》出版前后

§38.新的途径:具有新风貌的第五代学者

第十一章不仅为了修行

§39.人间佛教:太虚佛教改革的理论纲领及其深远影响

§40.悟、气功、心理调节:虚云晚年与“禅”的探析

§41.往生信仰与临终关怀:印光晚年及其同道

§42.兼摄与兼修:圆瑛及其代表的近代佛教各宗融合趋势

第十二章进退消长

§43.从内争到“整理”:抗战前后的主要佛教组织

§44.救死护生:僧俗参与抗战面面观

§45.“世”、“界”与世界文化:近代国际佛教交流空前

拓展

第十三章风雨飘摇

§46.喘息半壁:抗战中的佛教教育

§47.艰难竭厥:不屈地求生存发展的佛教文化事业

§48.泰山其颓哲人其萎:佛教革新后继乏人的社会原因

结束语

后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1: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