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传统发展观
释义

传统发展观是一种非理性的发展观,在发展的内涵认识和发展问题的基本观念上存在着一些非理性的思想倾向 两个方面为了发展经济,人们不顾一切地掠夺资源,使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目标建立在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基础上。建立在这种发展观基础上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以为只需要将“经济馅饼”做大,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这种发展观的支配之下经济增长中的负面效应被放大了,企业在生产产品的同时,毫不顾忌地浪费资源,边生产边污染,好处留给自己,坏处转嫁给社会。由此产生了被经济学上称之为“外部性”的现象。

概念

一是非全面性。

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并把经济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认为只要提高经济增长率,社会财富就会自然增长,经济会自然发展起来。为了追求高增长,人们对自然资源进行了掠夺式的开发,在这种发展观念的引导下,加重了环境破坏的广度与深度;把发展问题单纯看成是一个经济问题,把资源、环境问题看成是经济发展的外生变量或外部环境。在这种发展观的指导之下,人类长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追求产量的增长。

二是非协调性。

传统发展观以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为出发点,主张人类在经济行为的选择时重点考虑当前可以预期到的直接经济后果,而不涉及或忽视长期中不可预期到的未来经济后果。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建立在人的价值基础上,只承认人类利益,而忽视自然以及其他物种的利益。实用主义经济伦理则把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视为经济活动的价值判断,并以这种价值判断作为标准引导人类生产活动。其局限性只考虑眼前的功利与实用,不顾及人类的长远利益。

特点

长期以来,传统发展观一直是人的习惯性思维,它实质上是一种不讲人本、不讲全面、不讲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观。在人类历史发展的相当长的时期,人们一直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发展等同或近似于经济发展,又将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将经济增长等同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特征之一

追求高速度,试图用高速度化解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

特征之二

推崇非均衡发展,以全局的失衡换取局部的发展。

特征之三

注重眼前利益,试图通过高投入求得高产出,发展成本巨大。

特征之四

物本高于人本,不以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陷入为发展而发展的怪圈之中。

代价

误区

由于人们头脑中发展概念陷入误区,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简单地把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标尺,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单纯地把自然界看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传统的经济观,也是迄今为止的主流经济观认为,经济生产是由一定生产关系联系起来的人们通过改造而创造物质资料的活动与过程。衡量这种经济生产是否有效率以及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就是产量和产值。产值越高,产量越大,表明人们向自然界索取的财富越多,能力越强,政绩越大。至于自然界是否能够无限度地供给人类资源和财富、农业时代的人们极少考虑。

产业革命后

产业革命以后,近代工业的生产方式使得人类获得以往连想都不敢想的巨大的物质财富。人类,尤其是“先发”的国家的人们忽视了自然资源和能源的限制,认为物质财富的增长是无限的,丧失了应有的警惕,英法这些“先发”国家在产业革命后不久就遇到了国内资源短缺,限制它们迅速发展的困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独立和觉醒,走上了大规模经济建设之路,这样资源与经济增长的矛盾迅速激化,在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往往不能随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甚至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动荡。人们在享受日新月异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不得不呼吸有毒的空气,食用有毒的水、食物、蔬菜,忍受工业带来的污染,忍受生活噪音的无限干扰。伴随工业化而来的不仅是环境的污染,而且还有土壤的退化、沙化、森林的减少和物种的灭绝。这一切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寿命。里夫金曾指出:环境恶化已成为美国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患同环境有关的一些疾病死亡的人口在1900年占死亡总数的12%,1940年这一指标达38%,到1976年这些疾病导致了59%的死亡率。“在这种高度工业化的环境里,人类为享受高水平的生活付出了扩散疾病和死亡的代价”。

意义

可持续发展

传统发展观是不可持续发展观,它是以建立在牛顿力学基础上的自然观为出发点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因果关系来理解自然,把自然界理解为人类所支配的对象,人定胜天,人类可以认识和改造自然是其核心思想。这种发展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人类无限的需求都是合理的,科学技术是万能的。这种发展观指导下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工业化为核心,在整个工业化进程中都基本上把经济增长建立在无限索取自然资源以及对生态环境进行破坏的基础上,使工业文明建立在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自然生态和环境容量提高的基础上,片面强调发展的速度和发展的数量,忽视了自觉地调整人口、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使人类经济发展的行为和发展的方式越来越脱离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的轨道。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观,它把经济发展的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结合起来,认为发展既不能简单地与增长画等号,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向自然的索取。

人与自然的和谐

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性,在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来实现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反对以人为主体的单向性关系的见解,在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爱护自然,自觉地承担起保护自然的责任,强调自然界的整体性和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因此,科学发展观是在工业文明模式的转型中注入有序性、统一性和综合性因素的新型发展观,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协调,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理性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1: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