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天水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释义

——2010年1月18日在天水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天水市市长 李文卿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建议。

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我市应对挑战、克难攻坚、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重要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多种自然灾害不利影响,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跨越式科学发展”的要求和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深入推进“工业强市、农业稳市、商贸活市、旅游富市、科教兴市”五大战略,扩内需,强基础,调结构,惠民生,促发展,团结拚搏,开拓进取,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显著成绩,经济社会逆势而进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预计实现生产总值26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9亿元,增长10.8%;第二产业增加值94.5亿元,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118亿元,增长12.8%。

项目工作成效显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强劲。抢抓国家扩大内需、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历史机遇,全力以赴抓项目、争投资、促发展。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2亿元,增长41.06%。争取中央扩大内需项目397项,总投资51.81亿元,到位中央投资11.49亿元。市级领导包抓重大项目,加大督查协调力度,市列100个重大建设项目当年完成投资109.4亿元。宝天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中材水泥年产200万吨生产线正式投产,宝天高速公路城区过境段、天定高速公路、天平铁路、大型数控制管设备产业化、国家高低压电器质检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华能2×350MW热电联产、武汉凯迪生物质能源项目启动实施。灾后恢复重建扎实推进,75858户农村居民重建住房、33692户维修加固住房工程全面完成,县以下教育、卫生重建项目基本完成。累计筹集重建资金55.36亿元,开工重建项目1229个,完工1040个,分别占项目总数的95.5%和80.8%。宝(鸡)兰(州)铁路客运专线、天(水)陇(南)铁路(天平铁路南延伸线)、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一批项目的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51项,总投资158.8亿元;实施招商引资项目218项,到位资金40.8亿元,增长25.9%。法国波旁、西班牙戈登、西电集团、娃哈哈集团、中粮集团、莫恩酒业等国内外大型企业先后投资我市或形成投资意向。

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以保工业增长为重点,建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析例会制度。大力实施振兴装备制造业“12341”行动计划和“10强50户”工程,对22户优势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逐步回升。预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7.5亿元,增长9.3%。其中“10强50户”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6亿元,增长15%。加快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实施千万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185个,总投资123.36亿元。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完成新产品开发80余项,锻压、长开、华天3户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风动、213、锻压3户企业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创“甘肃省著名商标”10个、“甘肃省名牌产品”5个。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长低、长材、长通等7户企业完成破产清算,核销各类债务9.26亿元。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申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进展顺利,社棠工业园区建设全面启动,秦州东十里、麦积廿铺及五县工业园区加快发展。县域工业增速明显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5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年度计划以内。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实施农民增收“六大工程”,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旱作农业新技术加快推广,科技增粮工程扎实推进,地膜粮食作物面积达到122万亩,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提高,粮食总产达104.46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有效,产业化经营步伐明显加快,培育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5家,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30家。畜牧、果品、蔬菜三大主导产业总产值分别增长10%、26%和13.4%。城郊南山万亩花牛苹果、威龙集团三阳川6万亩鲜食葡萄出口加工、秦州浅山区设施蔬菜种植等一批产业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举办了“中国苹果年会暨天水花牛苹果节”、“中国天水秦安果品博览会”,花牛苹果、秦安蜜桃、秦州大樱桃等果品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顺利实施,第一批45个市级示范村提前一年完成建设任务,860个推进村完成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农业基础条件不断改善,治理水土流失200.3平方公里,新修优质梯田17.1万亩,新建恢复各类小型水利工程170处,完成建园造林58.57万亩。藉河示范区被命名为第一批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区。扶贫开发扎实有效,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村77个,减贫5.53万人。劳务经济稳中有升,输转劳动力60.06万人,劳务收入45.35亿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进展顺利。

商贸流通繁荣活跃,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以搞活流通、扩大内需为主线,大力开拓城乡市场。深入开展家电下乡等一系列促销活动,有效扩大了社会消费需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亿元,增长20.8%。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社区市场和退市还路改造工程,22处重点市场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46亿元。麦积甘泉、秦州西十里物流园区完成规划和部分土地征用,一些项目开始实施。对外贸易恢复性增长,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1.18亿美元。

深入实施“旅游富市”战略,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成功晋级国家地质公园,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扎实有效。伏羲庙、玉泉观、南郭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工作已经国家旅游局专家组终评验收。麦积山风景名胜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世行贷款项目开工,新建星级旅游厕所17座,天水百里生态旅游风情线、大地湾史前遗址公园综合开发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积极开展旅游宣传推介活动,与西部24个城市签订了旅游合作协议。全年接待游客5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6亿元,分别增长36.2%和43.9%。

城镇建设步伐加快,“三城联创”深入开展。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经省政府批准正式实施,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90%以上。实施城建重点项目20个,完成投资3.85亿元。火车站广场、瀛池路、瀛池大桥、藉河南路、藉河生态园、天水师院和市二中人行天桥、庆华集中供热等新建、改造工程全面完成;秦州垃圾处理厂、麦积污水处理厂、马跑泉大道、岷山路及罗玉河桥拓建等工程进度较快。以“三城联创”为抓手,深化城市管理,城市“八乱”和“三亭一场两摊点”整治扎实有效。新增城市绿地28万平方米。名城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县城改造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财政收支较快增长,金融信贷规模扩大。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更加完善,张家川、秦安、武山三县进入省财政直管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成效显著,财力综合调度能力提升。实现大口径财政收入35.83亿元,增长22.73%;一般预算收入11.37亿元,增长22.39%;争取各类专项资金52.64亿元,地方政府债券转贷资金2.04亿元。财政支出107.07亿元,增长34.28%,有力地保障了工业、农业、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灾后恢复重建等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支出。大力支持驻市金融机构发展,成功举办了“第二届金融活动周”,银政、银企合作更加紧密,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50.14%。

区域合作广泛开展,开放开发纵深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印发实施,标志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全市总体实施方案及20个专项规划编制基本完成。经济区联手打造西部内陆开放开发高地,城市间合作交流格局初步形成,我市先后组团赴关中部分市区和平凉、庆阳等辐射城市考察对接,西安、宝鸡、银川等市党政代表团来我市参观考察,推动建立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及政研、教育、人才、旅游、工商等合作组织,与西安市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与陕西师范大学合作创建了7个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广泛开展国际国内合作和友城通联交流,全方位宣传推介天水,积极参加欧亚经济、中国市长、陇海兰新、《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等高层论坛,组团赴香港考察招商,借助兰洽会、西洽会、西交会、西博会等国内重大节会和伏羲文化旅游节,走出去、请进来,开放搞活步伐明显加快。

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大力改善教育基础条件,稳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普通高考上线人数和上线率再创历史新高。职业、成人、幼儿及特殊教育全面发展。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我市第5次荣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科技创新工作连续6年名列全省第一。当年争取国列、省列科技项目53项,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2项。文化事业加快发展,《麦积悲歌》等新创剧目荣获全省大奖,伏羲庙、武山水帘洞石窟等文物保护维修和丝绸之路申遗工作扎实推进,基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进展顺利,建国60周年、杜甫流寓陇右1250周年纪念和节日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广播电视“村村通”、无线覆盖、数字电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取得新进展。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升。成功承办了全省残疾人青少年田径锦标赛,举办了市第三届运动会暨第二届中学生运动会,建成96个乡镇体育活动站和97个村农民健身工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传染病防治、计划免疫等公共卫生事业不断加强,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有效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有效,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扎实推进“平安天水”建设,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和集中调处工作机制,依法查处和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认真开展大接访活动,及时解决市委书记、市长留言板上反映的问题,加强对重点信访案件的督办,大部分信访问题得到妥善处理。进一步强化市场监管,有效开展价格、食品药品、知识产权、商业欺诈等专项整治,市场秩序持续好转。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化专项整治行动,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生产安全保持平稳态势。宗教事务管理依法加强,民族团结更加巩固。国防教育、双拥工作和民兵预备役建设取得新成绩。二轮市志修编工作进展顺利。国土资源管理、统计、人防、消防、气象、档案、外事侨务、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和慈善事业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就。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12件实事”全面落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3元,分别增长9.3%和18.85%。认真落实全民创业、促进就业各项政策措施,新增城镇就业5.1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06万人,年末登记失业率3.2%。高校毕业生“就业六个一批工程”实现就业6720人,毕业生就业率稳中有升。社会保险覆盖面稳步扩大,各项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集体企业未参保职工养老保险和关闭破产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开始启动。村干部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新农保试点工作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发放医疗救助资金2684.7万元,救助城乡困难群众8.69万人(次)。省、市承诺改善民生实事全部兑现。新建、续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7处,解决了25万人的安全饮水;完成农村户用沼气40177户;张家川回族自治县15条通达通畅工程全部竣工;农村危房改造、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和生态移民工程全面完成;发放廉租住房补贴3372户2627万元,新建廉租住房5.2万平方米;农村寄宿制初中建设全面完成,改造中小学危房10.3万平方米;减免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学费662万元;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奖励性补助全面落实;3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实现提标,累计发放低保补助金2.86亿元、五保供养资金3296万元;560名纯农户零就业家庭本科毕业生全部安置上岗;600名农村中小学教师、450名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选拔到岗;10个街道办事处103个社区公用经费提高了补助标准。

依法行政积极推进,自身建设不断加强。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制度和备案规范性文件制度,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73件、政协委员提案267件,办结率均达100%。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行为进一步规范。认真落实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建立健全新闻发布制度,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工作深入推进。进一步精减行政审批项目,完善行政审批集中办理制度,市政府政务大厅建成启用。全面实施“五五”普法规划,全民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强化应急管理和工作督查,政府工作效能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工作扎实推进,勤政、廉政建设不断加强。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在经受严峻考验中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新成就,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英明决策,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周密部署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及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众志成城、通力协作、顽强拚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驻市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部省属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天水改革发展的各界人士、天水籍在外乡亲,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及政府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我市与周边城市的发展相比还有差距,特别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其他次核心城市相比,经济总量较小,整体实力不强,对国家和省上投资的依赖程度大,实现跨越式科学发展的压力很大;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城乡一体化进程缓慢;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还在持续,经济企稳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企业效益下降趋势仍未彻底扭转;社会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城乡居民增收渠道不多,消费能力较弱;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改善民生任务还很艰巨;个别政府部门和少数工作人员思想观念、学识能力和工作作风还不适应跨越式科学发展的要求。对于这些问题,市政府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10年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0年,是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于有效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快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十二五”乃至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年政府工作依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也存在极为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有利条件。全球经济初步回暖,国内经济整体向好,宏观发展环境渐趋好转;国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宏观政策,加大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即将出台支持甘肃加快发展的意见,特别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省委省政府“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为我市实现跨越式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东南沿海地区加快产业转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灾后恢复重建、宝天和天定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等,将极大地提升我市聚集生产要素能力,促进开放开发步伐。只要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正确把握形势,坚定信心,趋利避害,团结奋进,扎实工作,就一定能够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市委五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暨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省委省政府“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和我市“1135”区域发展战略,以保增长、扩内需、强基础、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为主线,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强区域合作,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奋力推动天水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

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1%,大口径财政收入增长12%,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85‰以内,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6%。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市政府将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全力实施“1135”区域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

围绕“1135”区域发展战略目标,认真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及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和我市《实施方案》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统筹协调,加强合作,切实做好战略性结构调整,扎实做好融入大关中、联结陇东南各项工作,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强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坚持把保增长与调结构结合起来,以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为重点,“四轮驱动”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抓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稳定发展第一产业;以装备制造业和“10强50户”企业为主体,做大做强工业经济,突出发展第二产业;以商贸旅游业为重点,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以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宽松的创业环境,最大限度激发和调动全社会创新发展的积极性。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坚持把统筹区域发展与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认真落实全省金昌现场会议精神,以制定落实好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为抓手,以调整分配结构为核心,以体制改革和户籍管理改革、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为突破口,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和硬件基础。统筹城乡规划编制、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城乡公共服务、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小城镇体系。抓好麦积区城乡一体化省级试点和秦安、甘谷、武山市级试点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城乡一体化,逐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切实加大对接合作力度。加强与国家和省上相关部门衔接、联系,积极争取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建立完善合作、互动长效机制,主动加强与经济区及辐射区各市区间的合作,加快规划衔接、经济融合和产业对接,在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商贸物流、旅游文化、科技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协作共进、互利共赢,形成区域经济发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相促进的良好格局。

用足用活各项政策。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机遇,用足用活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区域发展战略各项政策。突出财政政策重点,积极争取中央、省上对我市灾后恢复重建、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促进就业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争取中央和省上加大对我市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抓住国家扩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和设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基金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基础设施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和污水处理管网以奖代补等方面的资金。

科学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把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抓紧抓好,组织专门力量,紧扣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突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这个核心,突出发展方式转变这个关键,突出“1135”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和新兴产业培育这个重点,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这个基础,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研判,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意见,合理确定“十二五”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编制完成全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下大力气绘制好中长期发展蓝图。

二、切实加大项目工作力度,努力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和市委关于项目工作的决策部署,始终把项目工作作为加快发展的关键和着力点,保持投资持续较快增长。

突出抓好项目建设。按照“争取一批、开工一批、建成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加大项目工作力度,形成全市上下抓项目、争投资的浓厚氛围。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加强项目申报衔接,力争在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民生工程、环境保护等方面有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和省上投资计划并开工建设。完善项目工作机制,坚持市级领导包抓项目制度,组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加快资金到位和项目建设进度。严格按照“三个百分之百”的要求,全力抓好国家扩大内需项目的争取和实施。严格项目规程和资金使用管理,切实强化项目监管,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集中力量抓好交通项目建设。紧抓省上“东部交通大会战”机遇,加快推动陇东南交通枢纽建设,全力配合抓好天平铁路、天定高速公路、宝天高速公路城区过境段建设,争取宝兰铁路客运专线、天(水)平(凉)、十(堰)天(水)高速公路项目年内开工建设,力争天(水)陇(南)铁路、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项目尽快列入国家投资计划。加强地方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启动实施市道路运输应急保障中心、汽车客运西站、中心客运站等项目,开工建设洛门—礼县、麦积—清水—张川—庄浪二级公路,加快建设石咀—贾家河、藉口—罗家堡战备公路。

加快重点能源项目建设。抓好华能2×350MW热电联产、凯迪生物质能源2×25MW发电厂、农村电网完善、城网建设与改造、城市天然气管道、农村沼气等重点能源项目建设,认真做好天然气管道中卫—贵阳天水段、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项目的前期工作,积极推进能源基地建设。

全面完成灾后重建任务。按照“两年完成三年重建任务”的目标,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和领导包抓责任制,继续多渠道筹措重建资金,加强项目和资金监管,加大灾后重建工作力度,全面完成城镇受灾居民住房、县级以上公用设施、公路、电网、水利等大型基础设施重建任务。

多策并举招商引资。按照“引大引强、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工作思路,突出产业招商,依托园区平台,改善投资环境,着力引大引强,提高招商成效。加快招商引资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健全完善目标责任考核及奖惩机制,形成全社会重商、亲商、招商引资的良好氛围。积极改进招商方法,大力开展专业招商、定向招商、以商招商、企业招商、网上招商,多策并举,拓宽招商渠道,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市场潜力大、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下大力气解决好已签约招商引资项目跟踪落地问题,切实提高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确保实现46亿元的招商引资目标。

三、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促进工业经济提速发展

紧紧抓住国家振兴十大产业和省上打造陇东能源化工基地的重大机遇,加快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大改革改组改造力度,加强协调服务,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积极培育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全面落实振兴装备制造业“12341”行动计划,继续实施“10强50户”工程,培育壮大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医药食品、建筑建材、能源化工六大产业集群,加快天水机械电工设备制造基地建设。抓住国家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和振兴装备制造业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在我市布局大型机床、电器、电子、飞机零部件、钢铜铝材深加工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加强与中材集团、西电集团、酒钢集团、陕西电子信息集团、长城电工、西飞集团、通号集团、娃哈哈公司等大型企业集团的战略合作,力争实施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强的重大项目。

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大力开展企业“科技创新年”和“质量效益年”活动,强化政策导向,加大资金扶持,引导企业增加技术研发投入,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积极支持企业申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争创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开发上取得突破。实施好华天集成电路高端封装产业化、星火大型发电设备生产线、锻压25万吨焊管全自动生产线、风动高性能石油钻杆生产线、长开高压开关设备产业化、娃哈哈迁建扩能改造、西电铜钨触头产业化、海林重载汽车轴承生产线等项目。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认真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完善和落实土地、财政、税收、信贷等各项扶持政策,健全融资担保、信用中介、技术平台、人才培训和创业辅导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坚持工业企业分析例会制度,帮助企业解决好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健康快速发展。

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巩固企业改革成果,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督促已改制企业调整优化股权结构,规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企业经营活力和抗风险能力。大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向规模化、集团化迈进,提高重点产业集中度。加快推进企业主辅分离,减轻企业负担,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四、继续强化“三农”工作,推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三农”工作,深入实施农民增收“六大工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加大基本粮田保护力度,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地膜、种子、植保、沃土四大科技增粮工程,大力引进、示范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全市地膜粮食作物面积稳定在120万亩以上,主要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确保正常年景下粮食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完善地方粮食储备和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确保粮食有效供给。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南林、北果、东牧、西菜的产业布局,加快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继续实施“13111”草畜富民工程,落实猪鸡产业提升计划和万千百十肉(奶)牛产业发展计划,抓好畜禽良种繁育和重大疫病防控工作,新发展畜禽养殖小区60个、规模养殖场139个。加快规模化果树建园步伐,新建优质果品基地35万亩,改造老果园5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100万吨,优质果率达到70%。加快“菜篮子”基地建设,扩大精细、鲜销菜种植,蔬菜面积达到100万亩,总产245万吨。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种植马铃薯110万亩、中药材22万亩。积极推广标准化、无公害农业生产,加大农产品商标注册和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力度,培育农业品牌,全面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实施“百龙增收”工程,扶持发展重点龙头企业,每个县区新发展2—3个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步伐,大力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农产品现代购销、农业技术、农业信息等农村服务业,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68个,建成一批特色鲜明、集散功能较强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好农村饮水安全、水利水保、农村沼气、农田基建等重点项目,新建农村户用沼气1.1万户;创建1个率先实现农村自来水化的重点县;抓好秦安县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和上磨水库工程建设,做好高桥头水库和引洮二期供水工程前期工作,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修建骨干堤防工程33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6万亩、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兴修优质梯田25万亩,创建1个梯田化建设重点县;抓好“三北四期”、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中德财政合作造林、凯迪生物质能源林等生态项目建设,完成造林30万亩;以藉河示范区和坡耕地水土综合整治工程为重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平方公里。

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坚持开发式扶贫和社会帮扶相结合,突出劳动力转移、产业化扶贫和科技扶贫,整合多方面扶贫资金,继续抓好“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使整村推进向整片、整流域、跨乡镇开发推进。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劳务服务体系建设,组建高级技工学校,提升培训质量,落实培训计划。巩固和扩大劳务基地,打造特色劳务品牌,扩大组织化劳务输出规模。完成劳务输转63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3.5亿元。

扎实推进新农村示范建设。深入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巩固扩大第一批试点成果,抓好武山县省级试点工作和第二批市级示范村建设,着力在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农民增收、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农民培训和村容村貌整治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全面落实退耕还林补助、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两免一补、医疗救助等强农惠农政策,确保各项补助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规范化流转。全面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逐步形成林业良性发展的新机制。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努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五、加快发展商贸旅游业,积极培育市场体系

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认真落实国家刺激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商贸旅游业,加快构建现代市场服务体系。

推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紧紧抓住交通条件改善有利时机,以“创建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城市”为统揽,全面实施旅游产业发展三年翻番与品质提升计划,创新景区景点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强化行业管理,优化服务环境,精心培育精品线路,强势推介,主动融入大关中旅游圈,推动甘肃旅游业“两翼齐飞”。加快麦积山景区世行贷款项目、市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商品展销中心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实施天水百里生态旅游风情线、大地湾史前遗址旅游基础设施项目,推动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上星级的农家乐旅游项目和合作组织,抓好中华人文始祖文化园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麦积山及伏羲庙、南郭寺、玉泉观进入国家5A、4A级旅游景区。全年游客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23%和28%。

加快现代服务产业培育。实施商贸流通企业“5强20户”工程,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营销业,积极培育金融保险、科技服务、信息咨询、社区服务、休闲健身等新型产业,健全现代服务产业体系。努力扩大社会消费需求,培育农村消费,促进城市消费,继续组织开展好家电、汽车、农机下乡和家电汽车以旧换新等活动。加快宽带网络建设和信息化步伐,促进信息消费。按照“挖掘、整理、培育、提升”的思路,着力培育具有知名品牌的餐饮龙头企业,加快特色餐饮街区开发、建设,提升地方餐饮业整体发展水平。整合节会资源,建设会展中心,培育和发展区域会展市场,认真筹办好2010年公祭伏羲大典暨伏羲文化旅游节、陕甘川宁毗邻地区经联会第二十五届年会等节会活动。

不断完善城乡市场体系。积极构建“以城市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落脚点”的城乡市场网络体系,进一步加大“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社区“双进”、退市还路、县乡集贸市场改造和“新网”工程实施力度,抓好秦州区花鸟鱼虫市场、坚家河综合市场、秦安西部小商品城、甘谷冀城商场、武山渭北蔬菜批发市场、张家川县商业城等重点市场改造,加快社区肉菜市场标准化改造和粮油副食品等重要商品储备设施建设。加强诚信建设与管理,强化行业自律,加大对食品、药品、酒类、煤炭、成品油、农资等重点商品质量和价格监管,创造宽松的市场消费环境。

努力扩大对外贸易。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双向开放战略,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扩大利用外资渠道,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全面落实各项进出口扶持政策,抓住国家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时机,加快机电、高新技术、特色农产品等出口产品基地建设,积极申报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努力扩大外贸出口规模,实现进出口总额1.3亿美元,增长10%。

六、扎实开展“三城联创”活动,大力提升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

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三城联创”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强化管理,提升品位,增强城镇辐射带动能力和承载功能。

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规划龙头作用,全面实施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和一系列专项规划,完善城镇规划体系,强化规划执法监督。实施城市重点建设项目17个,年度投资7亿元。完成藉河南路景观工程、藉河风情线西延工程、岷山路和罗玉河桥改造、麦积马跑泉大道及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加快秦州北山灾害综合治理、市区南北两山景区开发及基础设施建设、东十里曹家埂限价商品房和廉租房、商务中心、麦积渭滨北路综合整治和马跑泉市政广场等项目建设。积极做好成纪大道、赤峪路拓建、麦积新城路网、双桥大桥、社棠渭河大桥、秦州供热管网改造等亚行贷款项目前期工作。进一步理顺城投公司管理体制,拓宽资产储备和经营范围。加强五县县城垃圾处理、污水处理、集中供热及管网改造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全方位提升城镇化水平。

深入推进“三城联创”工作。市区协作,城乡联动,全民参与,扎实推动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城市创建工作。大力实施公共绿化、庭院和小区绿化及绿景工程,加快秦州北山公园、藉河湿地公园等重点城市园林建设,启动渭河城区段景观工程,新增绿化面积20万平方米。进一步理顺城市建设与管理体制,继续开展“深化城市管理提高年”活动,强化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加大对“八乱”和“三亭一场两摊点”的整治力度,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加快推进国家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和全国十大循环农业示范市建设,组织实施《天水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切实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加强土地、矿产和水资源管理,大力推广节水、节能、环保新技术,提升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功能,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降低能耗,推进废弃物综合利用。全面实施蓝天、碧水、安全、宁静、生态五大环保工程,强化环境安全监管,加大城市环境噪声、餐饮业油烟、小锅炉房烟尘污染等专项整治力度,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渭河、葫芦河等流域污染防治,不断提高环境质量。积极推进秦州区省级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抓好28个已上报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的争取工作,组织实施好天水电传所、电缆厂、锻压公司等节能项目,强化对重点用能企业的监管,确保全面完成省上下达的“十一五”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约束性指标任务。

七、全力做好财税工作,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分发挥财政、信贷调节作用,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

切实加强财税工作。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导向作用,大力培植新财源,向上争资、向外引资、激活内资,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强化财税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坚持以人为本的公共财政方向,规范专项资金管理,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办大事。加大对“三农”、自主创新、民生保障、社会事业、灾后重建和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确保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按时发放。继续深化财税改革,强化监管,不断提高财税工作水平。

强化金融支持力度。以“金融活动周”为载体,加强对金融工作的协调服务,密切银政银企合作,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积极引导驻市金融机构落实好支持对外贸易、商贸流通业和房地产业发展的意见,做好重点企业、重点园区、重点项目的融资协调工作,优化信贷结构,提高服务效率。继续做好“招行引资”工作。大力培育资本市场,积极推动星火、锻压、风动、海林等有潜力的企业上市融资。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强化金融监管,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

八、加快开发区建设与发展,着力构建开放开发新格局

按照“一区多园”的发展思路,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加快各类园区建设,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动甘肃天水经济开发区加快发展。坚定不移地把开发区打造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力争开发区进入国家级开发区序列。以社棠片区为重点,科学编制产业规划和建设规划,加大园区道路、管网、桥梁、污水处理厂、变电站、河堤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开工建设渭河南北两岸堤防工程和两座跨河大桥,积极为项目入园创造条件。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开发区发展的核心工作,落实优惠政策,严格项目准入,力争有一批大企业、大项目入驻。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完善工作机制,加强规划、土地、环保、审批、融资等方面的协调服务工作,为开发区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初步建成高新技术创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

培育壮大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积极推进甘肃天水航天育种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发展规划,争取国家支持,做大做强航天育种产业。加强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合作,支持神舟天辰科技实业公司重组天水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加快航天育种研发进程,积极争取甘肃航天育种工程中心升级为国家级中心。充分发挥园区示范带动作用,培育孵化七大生态农业产业链、七大高科技企业集群,引导县区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推动全市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突出抓好工业园区建设。以天水经济开发区为龙头,全力抓好华天电子、星火机械、长城电器三大产业聚集区建设,加快秦州东十里、麦积廿铺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增强产业聚集孵化功能,打造工业发展高地。按照全市工业集中区发展规划,结合小城镇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引导县区在交通便利、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规划建设工业集中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加快物流园区建设进度。充分发挥交通枢纽优势,做活通道经济,培育物流产业,加快区域现代物流中心城市建设。积极申报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加大甘泉、西十里物流园区建设力度,力争年内取得实质性突破。启动实施市供销、甘谷、武山洛门等物流园区项目。

九、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坚持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实施“扫盲教育工程”,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建立和完善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稳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积极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基础设施、办学条件、教学装备标准化,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政策,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推进高中课程改革。扶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完善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整合职教资源,扩大办学规模,全面落实中职生国家免费及助学政策,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深化教育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积极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以创新能力、创新体系、创新环境三大建设为重点,大力组织实施“六大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加大科技项目建设投入,争取国列、省列科技项目50项,取得科技创新成果200项以上。继续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深入开展院地院企科技合作,建立与关中地区科技项目合作机制。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做好各类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的引进、培养、选拔工作,加快甘肃东部人力资源市场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开发利用好各类人才资源,不断完善人才支撑体系,为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以建设陇东南特色文化大市为目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文化艺术精品创作力度,积极培育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好伏羲庙维修保护三期、贾家公馆、甘谷大像山、武山水帘洞和秦安明清一条街等文物保护工程,抓好750家“农家书屋”和4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扎实推进丝绸之路申遗、重点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和节庆文化活动,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力争开工建设市广电中心,完成南湖影院和1506个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建设工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动竞技体育上台阶、上水平。组织好全省第十二届运动会、第七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第八届残运会的筹备和参赛工作。完成双桥体育馆改扩建和麦积、武山全民健身中心工程建设任务。加快县区档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建设,力争完成二轮市志修编任务。

努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积极稳妥地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制。加强医疗队伍和医德医风建设,着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扶持中西医药事业加快发展,加强对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加大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主体工程、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第三、第四、第五人民医院业务楼和五县县医院、中医院住院大楼等项目建设,启动实施市卫校迁建一期和市中医院住院大楼建设项目。

认真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目标,建立依法管理、政策推动、村民自治、综合治理新机制。搞好第六次人口普查。大力开展“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市”创建活动,加强宣传教育和技术服务,落实优先优惠政策,狠抓各项节育措施落实,努力扭转被动落后局面,全面完成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任务。

十、高度关注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坚持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加大公共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力度,集中精力办好关系民生的大事、实事,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办好改善民生实事。坚持把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放在突出位置,集中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向民生工程倾斜,办好12件改善民生的实事。(1)解决2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2)建设通乡油路7条、94.2公里,总投资5181万元;实施通达通畅工程90条、389.6公里,总投资7251万元,努力解决农民出行难问题。(3)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村65个,减少贫困人口5.5万人。(4)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蔬菜供应为目标,新建“菜篮子”工程示范基地4000亩。(5)积极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完成20万平方米的危房改造任务。(6)以提高劳动力职业技能状况为目标,加大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完成职业技能鉴定0.5万人,培训劳务人员20万人,实现中职招生2.2万人,有组织输转务工人员36万人。(7)以创业带动就业,新增城镇就业5.3万人;加大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力度,力争全市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8)实施全民健身工程路径10套、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0个。(9)提高基本医保受益面,全面落实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人均120元补助标准。(10)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1119户,建设保障性住房40万平方米。(11)强化社会管理与服务,提高村组干部报酬和村办公经费,建设城区规范化社区10个。(12)城区旅游景点门票对中小学生实行半价。同时,倾力办好省政府确定的改善民生的14件实事,加强组织协调,加快实施进度,确保按期全部兑现。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大力开展全国创业型城市创建活动,推动全民创业活动向纵深发展。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就业服务补贴和返乡创业等政策,努力扩大就业。做好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积极帮助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实现就业,鼓励企业尽量不减员、不裁员,稳定就业形势。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集体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关闭破产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认真抓好武山县全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完善工伤保险制度,推进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工作,逐步提高报销限额和报销比例,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强社保基金征管,确保各项保险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切实做到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分类施保,妥善安排好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实施城乡居民临时救助制度,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机制和医疗、慈善、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完成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相关政策,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加大对圈地不建、捂盘惜售和哄抬房价等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着力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实施“五五”普法规划,增强全民法制观念,推进依法治市进程。认真贯彻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维护稳定工作的意见》,严格执行维稳工作责任制,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深入推进“平安天水”建设。坚持市县区主要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和领导包案制度,及时解决市委书记、市长留言板上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好人民调解和法律服务工作,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巩固“安全生产年”活动成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宣传教育和执法监察,深入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整治行动,加大隐患治理和危险源监控力度,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充分发挥好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积极作用,促进宗教和顺。依法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重视做好老龄工作和社会管理工作。加强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建设和拥军优属、优抚安置工作,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不断增强驾驭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努力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减少体制机制障碍和制度漏洞。完成市、县区政府和乡镇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和部门职责权限,加快建立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公务员录用配套机制和监督机制,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工作人员公开招聘制度,健全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和绩效考核机制。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充分发挥政务大厅集中审批服务功能,加强对窗口服务单位工作的监督,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事项、审批环节、审批时间,努力提高行政效能。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处置各类突发重大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积极推进依法规范行政。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和《甘肃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建立健全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制度,落实决策效能评估制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制度化、民主化。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和工作监督,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坚持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进一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切实规范行政行为。深入推进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坚持政府新闻发布和信息公开制度,加强电子政务建设,促进政府工作公开、公正、公平和便民。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多办暖民心、得民心、稳民心的实事、好事。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进一步精简会议,压缩文件,减少事务性活动,完善年度目标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坚持民主评议行风,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强化督促检查和考核,促进各项工作部署和目标任务的全面落实。大兴艰苦奋斗之风,严格控制公务消费,厉行节约,勤俭办事,反对铺张浪费,最大程度降低行政成本。

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府。完善和坚持学习制度,在政府系统积极倡导和形成重视学习、加强学习、鼓励学习、推动学习的正确导向,切实提高公务员的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效。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到学习型政府建设的各个方面,教育和引导干部着力增强贯彻党的基本方针、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坚定性。

不断深化廉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严格规范建设工程招投标、财政转移支付、土地资源使用、矿产资源开发、政府采购、国有资产转让等公共资源管理。进一步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开展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整治,加大对商业贿赂和专项资金的综合治理,坚决纠正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整肃政风和经济秩序,维护公平竞争。

各位代表,时代赋予我们更大责任,人民群众寄予我们更多期待。我们坚信,无论困难多大、任务多么艰巨,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落实市委的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干部群众,就一定能够克难制胜,不断开创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抢抓机遇,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全面完成市五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科学发展而不懈奋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0:2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