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传染源
释义

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简介

传染源就是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微生物占绝大多数,包括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和真菌;寄生虫主要有原虫和嚅虫。病原体属于寄生性生物,所寄生的自然宿主为动植物和人。能感染人的微生物超过400种,它们广泛存在于人的口、鼻、咽、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以及皮肤中。每个人一生中可能受到期150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在人体免疫功能正常的条件下并不引起疾病,有些甚至对人体有益,如肠道菌群(大肠杆菌等)可以合成多种维生素。这些菌群的存在还可抑制某些致病性较强的细菌的繁殖,因而这些微生物被称为正常微生物群(正常菌群)但当机体免疫力降低,人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关系被破坏时,正常菌群也可引起疾病,故又称它们为条件致病微生物(条件致病病原体)。机体遭病原体侵袭后是否发病,一方面固然与其自身免疫力有关,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病原体致病性的强弱和侵入数量的多寡。一般地,数量愈大,发病的可能性愈大。尤其是致病性较弱的病原体,需较大的数量才有可能致病。少数微生物致病性相当强,轻量感染即可致病,如鼠疫、天花、狂犬病等。

学术文献中的解释

关于SARS的传染源所谓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称为传染源。病人是主要的传染原,尤其是轻型和隐性感染者,因为他们的症状轻或无症状,且人数多,活动范围广,难以发现和管理。

传染源是指体内保有病原体,并能将病原体排出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到侵入易感机体所经历的全过程,或所包括的全部传播因素。

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控制传染源必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要进行隔离和潜伏期的医学观察。传染源是指患该传染源却不是病人。而是得了乙脑的猪.所以:乙牛、羊等习动物源性传染病。不只是猪能得乙脑马乙脑

传染源是指微生物自然生存、繁殖和排出的场所.医院感染的传染源有4种即已感的病人、带菌者、环境和动物。已感染病人的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的大量微生物具有较强的毒力和较高的耐药性。

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1.患者。急性患者借其症状(如咳嗽、呕吐、腹泻等)而促进病原体的播散。

传染病职业暴露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寄生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称为传染源.传染源包括传染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所以说每一名传染病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传染源,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空气、水、食物、接触、虫媒、土镶传播等)向外散布病原体,感染周围人群造成流行。

该病发生发展有两大特点:一是引起健康者感染转为痰徐片阳性病人称为传染源.二是感染后可以不发病感染者可长期保持结索试验阳性。

两种传播

人类的某些传染病是由动物传播所致。这些疾病的病原体在自然界中的动物间传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传给人,所致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如鼠疫、森林脑炎等。也有些疾病是在动物和人之间传播的,并由共同的病原体引起,称为人畜共患疾病(zoonosis),如血吸虫病、狂犬病等。

动物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主要取决于人与受感染的动物接触的机会和密切程度,动物传染源的种类和密度,以及环境中是否有适宜该疾病传播的条件等。

病原携带者

定义

病原携带者是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带菌者、带毒者和带虫者统称为病原携带者。

分类

(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即在潜伏期内携带病原体者。可在潜伏期内携带病原体的疾病较少,如:霍乱、痢疾等。这类携带者多数在潜伏期末排出病原体。

(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指临床症状消失后继续排出病原体者。相关的疾病包括痢疾、伤寒、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一般恢复期病原携带状态持续时间较短,凡临床症状消失后病原携带时间在三个月以内者,称为暂时性病原携带者;超过三个月者,称为慢性病原携带者。少数人甚至可携带终身。慢性病原携带者因其携带病原时间长,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3)健康病原携带者:指整个感染过程中均无明显临床症状与体征而排出病原体者。如白喉、脊髓灰质炎等。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取决于其排出的病原体量、携带病原体的时间长短、携带者的职业、社会活动范围、个人卫生习惯、环境卫生条件及防疫措施等。在饮食服务行业、供水企业、托幼机构等单位工作的病原携带者对人群的威胁非常严重。一个典型的事例发生在1900年的纽约。爱尔兰女厨师Mary Mallon是一个非常健康的女性,她为纽约许多家庭做饭。在她被雇佣后,她服务的家庭陆续出现了53例伤寒。经过追踪调查,Mary被查出粪便伤寒杆菌持续阳性。在1907~1910间,她被监禁,并禁止从事厨师工作,人们把她称为“伤寒玛丽”。出狱后,她改名换姓,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但二年后,纽约和新泽西地区爆发了伤寒,共发现200余病例,流行病学追踪调查再次发现传染源就是当年的“伤寒玛丽”。因此,对饮食、供水、托幼服务人员的定期病原学检查和病后随访具有极其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人体传染源

总述

病人体内通常存在大量病原体,又具有利于病原体排出的临床症状如咳嗽、腹泻等,因此,病人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病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在其病程的不同阶段有所不同,取决于各阶段排出的病原体数量和频度。

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

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临床症状出现这一段时间称为潜伏期。各种传染病均有相对固定的潜伏期,病原体在此期间增殖至引起宿主产生症状的阈值量。各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各异,其变化范围从几小时到数十年,受到病原体数量、毒力、侵入途径和机体状态的影响。

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在于可以:1)根据潜伏期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用于追踪传染源,查找传播途径。2)根据潜伏期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期限。一般为平均潜伏期加1~2天,危害严重者按该病的最长潜伏期予以留验和检疫。3)根据潜伏期确定免疫接种时间。4)根据潜伏期评价预防措施效果。一项预防措施实施后经过一个潜伏期,如果发病数明显下降,则可认为可能与措施有关。5)潜伏期长短还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一般潜伏期短的疾病,一旦流行,常呈爆发,且疫势凶猛。

临床症状期

出现疾病特异性症状和体征的时期。由于此阶段病人体内病原体数量多,临床症状又有利于病原体排出和传播,因此病人的传染性在临床症状期最强,严格的隔离措施有助于限制病原体的播散。

恢复期

此时疾病的传染性逐步消失,有些传染病病人已不再作为传染源,如水痘;但也有些疾病如痢疾、伤寒等病人仍有恢复期排菌。

传染期

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communicable period)。传染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在于它是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同时,传染期的长短也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如传染期短的疾病,继发病例常成蔟出现,传染期长的疾病,继发病例陆续出现,持续时间可能较长。

尽管有临床症状的病人是重要的传染源,但轻型或非典型病人的传染性因其未能受到管理、活动和排出病原体范围广泛而不容忽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9:5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