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津师范大学细胞遗传与分子调控重点实验室 |
释义 | “细胞遗传与分子调控”重点实验室依托于我校《细胞生物学》天津市重点学科,覆盖着《细胞生物学》《遗传学》《植物学》《动物学》《水生生物学》《学科教学论》六个硕士学位点。“九五”期间,在天津市学科建设基金的资助下,得到270万元的学科建设基金,对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教学研究室进行了彻底的改建与扩建,增添了具有前瞻性、先进性的仪器设备,使上述各门课的教学水平有了根本性的提高。“十五”期间,细胞生物学被列为天津市49个重点建设学科,得到550万元的学科建设经费,从根本上解决了细胞生物学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研究工作条件。“十一五”期间,《细胞生物学》被评为天津市重点学科,学科组获得1400万元的经费资助,该学科组曾先后主持和完成了包括国家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前期专项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和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4项,天津市重大、天津市重点、天津市攻关项目10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3项,总经费达548余万元。2005年,生化与分子生物学获得中央与地方共建经费100万元,为了进一步提高本学科学术梯队的科学研究水平,细胞生物学重点学科先后聘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翟中和、东北师范大学黄白渠教授、瑞典国家肿瘤研究中心赵建博士和美国西北大学杨其伟博士为本学科兼职教授。目前细胞生物学重点学科有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常务理事、细胞信号转导与通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名,中国植物生理学学会理事1名、天津市131人才培养计划人员2名,15名学术骨干中12名具有博士学位,形成了一支特色明显、学术思想活跃、研究层次高、团结拼搏能力强的学术梯队。细胞生物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团结一致,顽强拼搏,凝练成了植物细胞抗性基因克隆及调控机理、细胞分裂与细胞器比较蛋白质组学、动物细胞及细胞器精细结构三个特色明显、研究层次高的研究方向: 1、植物细胞抗性基因克隆及调控机理 植物抗性基因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是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与重点,由于植物的抗逆特性分子机理研究直接可为农业生产上培育优良抗逆作物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因此,开展对植物抗性基因结构与功能研究是植物分子生物学领域内一个紧密联系生产实践同时又具有极重要理论意义的研究内容。 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耐盐碱及抗植物病害基因结构与功能进行系统研究,如在黑麦中已经克隆到与盐胁迫相关基因。在小麦抗白粉病相关基因的克隆、结构与功能分析方面,结合遗传育种学配制小麦抗白粉病近等基因系Brock/015//京4117,并利用该近等基因系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首次发现在Brock中带有一个未知的抗白粉病新基因,并进一步利用SSR方法将该基因定位在3BL染色体上,筛选到与该抗病新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多个,其中由连锁最紧密的标记S2092972转化的SCAR标记已经应用于生产实践。该项研究工作已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肯定,所获得主要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 该研究方向除了对植物抗性结构基因进行分析以外,同时对植物调控基因如高效抗逆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也做了探讨,在小麦中克隆到一个抗逆转录因子基因CBF4-like。该基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由于一个转录因子可以调控多个同类性状有关的基因的表达,因此通过改良或增强一个关键转录因子的调控能力,便可增强多个同类功能基因的作用,从而使植株获得综合改良效果。转录因子基因是目前最具应用前景的改善植物抗逆特性的遗传资源之一,在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将会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 该方向带头人为中国植物生理学学会理事,并列入天津市131人才培养计划。该研究方向受到国家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前期专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基金、天津市重点攻关项目等基金资助,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天津市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2004,2006年度)。 2、细胞分裂与细胞器比较蛋白质组学 利用双向蛋白质电泳和生物质谱技术比较分析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周期蛋白质组成、 周期变化及与周期相关特异蛋白质的生化特性、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周期调控的关系等。 利用HU和APM的双阻断法,可以成功的将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同步化,并能将细胞分裂的频率分别提高到36%(前期)、85%(中期)和36-45%(后、末期)。利用不同时期同步化分裂细胞为材料,已分离到与细胞有丝分裂周期相关65KD蛋白,并对65KD蛋白的生化特性如N-端氨基酸序列分析等做了初步研究。利用高频率中期同步化细胞,分离出中期染色体,对中期染色体的生化组成作了单向和双向电泳分析,首次发现中期染色体中存在嗜银蛋白。 利用高度自然同步化的百合花粉母细胞和小麦、水稻、玉米等雄性不育、可育花粉母细胞,利用双向电泳和肽质量指纹图谱鉴定技术(PMF),对上述四种作物的小孢子发育过程中的蛋白质组份变化作了系统研究,发现与减数分裂周期相关80KD和110KD/pI5.4等特异蛋白和与雄性不育特性相关16KD/pI5.0特异蛋白。同时该方向还对高等植物雄性不育育可育系的叶绿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比较蛋白质组学进行系统研究,探讨雄性不育遗传机理。 该方向带头人为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细胞通讯育信号转导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十五”《细胞生物学》重点建设学科、“十一五”《细胞生物学》天津市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曾受到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国家重大基础理论研究(973)前期项目、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和天津市普通高等院校“十五”期间重点学科建设基金的资助。在《科学通报》《植物学报》《实验生物学报》 Plant Product Science, Cytologia上发表论文20余篇。获天津市技术发明奖2项(2004,2006年度,署名第二),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授权1项。 3、细胞超微结构与功能研究 水产业的发展是以良种选育和繁殖技术的突破性成果而获得发展和提高的,因此,水生经济动物的繁殖和发育的人工调控研究和品种改良一直是水产经济动物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我们主要以虾、蟹等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甲壳动物为研究对象,利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及膜片钳技术,开展甲壳动物繁殖和发育神经内分泌调控机制和遗传育种研究。在神经内分泌学研究方面,我们全面观察了虾、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结构和细胞学特征,开展了神经多肽激素的分离纯化及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研究,鉴定了各种细胞的分泌功能,建立了甲壳动物神经内分泌细胞离体培养的实用方法,并率先在我国甲壳动物内分泌学研究领域开展了膜片钳研究,利用检测全细胞膜电容变化的方法,实现了在单个细胞水平实时监测甲壳动物神经多肽激素分泌,发现Glu和GABA分别激活CHH和MIH免疫阳性细胞不同Cl-通道蛋白受体,提出中枢神经系统(CNS)通过Glu和GABA两条抑制性途径实现了对河蟹眼柄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精确调控。在内分泌学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早熟河蟹的形成机理并提出了防治养殖河蟹性早熟的有效方法。该方向学术带头人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天津市重点基金和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多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论文30余篇。 作为一个天津市的重点学科,本实验室学术队伍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三个研究方向各具特色,关系密切且紧密联系我市经济建设需要。已完成和正在承担较大量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项目,在国内及国际发表了大量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了天津市技术发明二等奖及较多国家发明专利,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硕士生,联合培养了多名博士生。作为一个市属重点学科实属不易,但与国内同类院校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相比,与天津市经济建设对我们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主要差异在于我们主持的国家级重大项目少,三各方向所从事的研究工作缺乏原创性,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不多,但我们相信如能将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列入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建设,对于促进和推动本学科高水平科学研究、缩小与赶超国内同类院校重点实验室研究水平会有重要意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