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风海涛楼札记 |
释义 | 图书简介天风海涛楼”是朱偰先生的书斋名。《天风海涛楼札记》是朱偰先生于1947、1948两年为《中央周刊》专栏所写文章之总名。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朱偰先生于百无聊赖中又写了一些札记性文字,仍称为《天风海涛楼札记》◇将这些新写的札记与已刊在《中央周刊》专栏中的部分文字以及在《旅行杂志》、重庆《新民报》、《中央日报·山水专栏》上之部分文章汇为一集,编为十三卷,统名之日《天风海涛楼札记》。 本书第一卷《回首当年》部分,收入作者写于文化大革命,,中及之前的文章。《我家的座上客——交游来往的人物》、《回忆北大人物》、《船上与朱自清联句》、《故乡散记》等四篇遗稿,作为附录置于该卷之末。 作者简介朱偰(1907~1968),字伯商,浙江海盐人,著名历史学家朱希祖先生长子。192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5年人本科政治学系,1929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研读财政经济,1932年获经济学哲学博士。归国后,任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讲授财政学、世界经济、经济名著选读等课。1933年,任中央大学经济系主任。1939年10月入国民政府财政部,先后任专卖司司长、关务署副署长等职。1949年后,历任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系主任,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省图书馆委员会副主任。1957年因批评拆毁南京城墙一事,被定为右派”。文化大革命”中惨遭迫害,于1968年7月愤然辞世。 目 录天风海涛楼(代序) 第一卷 回首当年 一、故乡 二、幼年之回忆 三、中学生活之回忆 四、大学生活之回忆 五、学生运动 六、复校运动 七、文艺之爱好 八、留学生活之回忆 九、莱茵之游 十、文学之交游 十一、意大利之游 十二、归国 十三、教学生活 十四、流亡生活 附一 我家的座上客 附二 回忆北大人物 附三 船上与朱自清联句 附四 故乡散记 第二卷 燕京忆旧 一、故都三门 二、蓟门烟树 三、钟鼓楼 四、黑寺 五、通惠渠二闸 六、卢沟晓月 七、琼华岛 八、紫禁城角楼 九、什刹海 十、陶然亭香冢 十一、明十三陵 十二、明景泰帝陵 十三、明代北京宫阙之盛 十四、九重城阙 第三卷 金陵小品 一、石头城 二、台城 三、明皇城 四、明宫城 五、金陵山水最佳处 六、莫愁湖 七、鸡鸣寺 八、牛首山 九、栖霞山 十、宝华山 附一 梅花山孙权墓砖 附二 龙广山新发现晋陵 附三 南京发现秦汉时代江乘县古城 第四卷 名山忆语 一、黄山(上) 二、黄山(下) 三、罗浮山 四、峨眉山(上) 五、峨眉山(下) 六、瓦屋山 七、剑阁 八、巫山 九、玉垒山 十、缙云山 十一、天目山 十二、金华北山 十三、宝华山 十四、京口三山 十五、灵岩山 天平山 十六、琅琊山 十七、敬亭山 十八、衡山 十九、霍山大别山 二十、庐山 二十一、桂林山水 二十二、阳朔山水 二十三、娄山 二十四、螺髻山 二十五、西山 二十六、八达岭 第五卷 名湖忆语 一、太湖(上) 二、太湖(下) 三、五里湖 四、瘦西湖 五、玄武湖 六、西湖 七、永安湖 八、严州东湖 九、甘棠湖 十、鄱阳湖 十一、洞庭湖 十二、百花潭 十三、邛海 十四、峨眉龙池 十五、螺髻山天池 十六、滇池 十七、洱海 十八、翠湖 十九、榕湖 杉湖 二十、荔子湾 二十一、北海 二十二、中海 二十三、南海 二十四、什刹海 二十五、昆明湖 二十六、嘉兴南湖 第六卷 海外瀛谭 一、河内印象 二、二徵祠 三、海防 四、涂山 五、雄王陵 六、西贡 七、堤岸 八、圣岬克角 九、新嘉坡 十、翠蓝屿 十一、锡兰 十二、亚丁 十三、锡蒲堤 十四、苏彝士运河 十五、波赛 十六、爱琴海 十七、西西里海峡 十八、马赛 十九、柏林 二十、波茨坦行宫 二十一、德勒斯敦 二十二、萨克森瑞士 二十三、莱茵河之音乐情调 二十四、贝多芬故居 二十五、莱茵河风景之美 二十六、烟雨中之莱茵河 二十七、弗兰克府歌 …… 第七卷 怀古小品 第八卷 漫游随笔 第九卷 人海沧桑 第十卷 文艺丛谈 第十一卷 从政杂忆 第十二卷 浮生哀乐 第十三卷 博古论丛 基本信息·语言:简体中文 ·出版时间:2009-06-01 ·版次:1 ·总页数:282 ·印刷时间:2009-06-01 ·印次:1 ·字数:300000 ·ISBN:9787101067200 ·大小:16开 ·装帧:简装 ·纸张:胶版纸 图书摘要第一卷 回首当年 一、故乡 听—— 夜深寂寞打孤城, 春潮急。 余之故乡,在大海之滨,当钱塘江人海之口,即浙江省海盐县是也。浙西低湿,极少丘壑,惟海盐则多山岗,往往聚为连岭,散为岛屿,龛、赭二山,其著者也。当海滨而望,青山隐隐,碧海迢迢,白鸥翱翔,柔波如语,于庄严伟大之中,寓有秀丽明媚之景色;而钱塘之潮,驰名字内,尤为壮观。海中有秦望山,相传秦始皇东游,曾登此岛望海。从海上遥望,郁郁苍苍,古色盎然。每当仲夏雨过,海上出现彩虹一道,宛如架海金桥,直通仙岛,更令人神往不置。此海滨之孤城,盖为余儿时之摇篮,余在海盐,为日虽浅,然余爱吾故乡,每为之神往不置。入蜀以还,八更寒暑,巴、蜀多山,雾气沉沉,每念海天寥阔之明媚风光,辄为之流连不止焉。 余以一九。七年四月十五日(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三月初三),生于海盐县小虹桥外祖家。当日环境情形如何,儿时印象,已觉模糊,但忆庭院深广,门楣高大而已。及三十年后旧地重游,始更觉故园之可爱。时当暮春,景色明媚,登小楼而望,但见桃李争妍,春光秾艳,姹紫嫣红,竞开于墙头屋檐间。年来久客他乡,家园景物,转觉生疏,对此风光,不能无感于怀。抗战发生,故乡灰烬,因城邑逼近大海,饱受敌寇炮击,旧家园第,尽毁于火,余在巴、蜀,有诗忆之云: 东海潮头撼不休,孤城寂寞峙中流。 旧家园第荒芜尽,回首先茔无限愁。 二、幼年之回忆 海滨孤城,人烟寥落,小楼一角,兀峙河畔,此余诞生之处也。余生以一九o七年四月十五日,即旧历丁未年三月初三日,俗称花朝。时先看年二十九岁,方留学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家中仅吾母及二姊而已,生事艰难,维持不易。是年冬,先君自日本归里,始与余相见。次年春先君仍赴日本,吾母则创办贝贝英女学于海盐;吾邑之有女学,盖自此始。一九○九年夏,先君卒业于早稻田大学师范科,自日本归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