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穿越意识形态终结的幻象 |
释义 | 本书在唯物史观的整体理论视野里,整体勾勒了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的基本谱系,深入挖掘了这一思潮产生和蔓延的现实根源,在此基础上,对于这一思潮的理论共性、理论误区、现实困境、消极影响、有益启迪等问题做出观照与分析,并对“意识形态是否已经终结”这一问题作出了简明的回答。最后,探讨了中国应对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基本路径。 版权信息书 名: 穿越意识形态终结的幻象 作 者:梁建新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 ISBN: 9787500470892 开本: 16 定价: 30.00 元 内容简介《穿越意识形态终结的幻象》科学提炼和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终结思想,比较了与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异同,深入挖掘了这一思潮产生和蔓延的政治动机、经济基础、文化动力等现实根源,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和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实际,探讨了中国应对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基本路径。 作者简介梁建新,1971年11月生,湖南安化人,1993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湖南城市学院、东南大学,现为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与当代社会思潮研究。迄今为止,主持和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独立撰写著作1部,参与撰写著作2部,发表论文30余篇。 目录序 前言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问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缘起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国内外关于“意识形态终结”的争论及研究现状述评 一、西方学者围绕“意识形态终结”展开的理论论争 二、中国学者对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研究及其不足 三、若干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第三节本书研究的思维路径、逻辑结构与研究方法 一、思维路径 二、逻辑结构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终结思想的科学内涵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终结思想的提出 第二节唯物史观: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终结思想的整体理论视野 一、思想世界与现实世界关系的逻辑定位为终结意识形态提供了唯一正确的思维方式 二、革命的实践是促使意识形态终结的最有力的杠杆 三、意识形态的终结遵循两条规律,体现为三种状态 第三节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所蕴涵的意识形态终结思想 一、意识形态终结是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思维取向 二、在实践基础上坚持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意识形态终结的总道路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概念蕴涵着意识形态终结的含义、层次与条件 四、意识形态神话终结的过程就是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过程 第三章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的基本谱系 第一节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演进的三条逻辑路线 一、反马克思主义 二、科学主义 三、非理性主义 第二节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演进的历史轨迹 一、理论孕育期 二、理论探索期 三、思潮形成期 四、思潮复兴期 第三节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的基本特征 一、阶级性 二、开放性 三、实践性 四、导向性 五、复杂性 第四章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的现实根源 第一节资本主义政治的新变化是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兴起的重要原因 一、时代主题的转换 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力量的消长 三、西方发达国家国内政治状况的演变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是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产生的物质基础 一、20世纪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推行的经济改革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强势推进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提升 第三节资本主义文化的新变化是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产生的直接动力 一、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提供的话语平台与思维启迪 二、20世纪西方理性主义文化精神衰竭的深层动因 三、全球化语境下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扩张战略产生的现实需求 第五章批判与甄别: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评析 第一节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的一般本质 一、哲学基础:资产阶级唯心史观的现实表征 二、政治倾向:冷战思维支配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攻的表现 三、价值取向:西方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思维再现 四、文化心理:西方文化上的盲目乐观主义和霸权主义相结合的混合物 第二节西方意识形态终结思潮的理论误区 一、误区之一:理性的衰落必然导致意识形态的终结 二、误区之二:意识形态与科学是根本对立的 三、误区之三:马克思主义等于意识形态 第三节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的现实困境 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相互借鉴是否意味着意识形态的终结 二、“公共知识分子”能否成为意识形态终结的现实佐证 三、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是否构成人类社会意识形态进化的终点 四、西方社会存在某些“政治共识”是否意味着意识形态的终结 五、文明冲突的时代凸显是否意味着意识形态冲突的终结 六、全球化进程的强势推进是否会导致意识形态的终结 第四节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的有益启示 第五节简短的结论 第六章问题与对策:中国面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的理性回应 第一节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在中国泛滥的双重背景 一、国内小气候 二、国际大气候 第二节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在中国的典型话语及其批判 一、经济理论话语 二、政治理论话语 三、思想文化话语 第三节中国应对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的路径选择 一、立足世界与中国两个大局,认清当前意识形态存在与斗争的客观现实 二、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观 三、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改善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手段与方法,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感召力和竞争力 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物质技术基础 五、在国际交往中,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分清轻重缓急,在意识形态问题上立场坚定,头脑清醒,有所为有所不为 六、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意识形态的社会管理,积极引导非主流意识形态,坚决抵制反主流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后记 …… 文摘在人文社会科学的众多领域,“思潮”研究几乎是一道永恒的布景,一种思潮的枯荣升贬,往往驱动着学者们对这一思潮所关涉的论域进行新的探究旅程。所谓“思潮”,根据《辞海》的释义,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某一历史时期内反映一定阶级或阶层利益和需求的思想倾向;二是指涌现出来的思想情感,如思想起伏①。根据这一释义,我们可以看出,“思潮”与“思想”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其联系主要表现为:思潮无论是指思想倾向还是思想情感,都是以一定的思想为基础的,思潮实际上围绕一个开放的、富有争议的问题域从不同角度而提出的相同或相似思想的总汇,也是各种大大小小的思想家及其追随者登台表演的历史,没有思想的思潮是不存在的,同时,一种思潮一旦形成,反过来又对该思潮所涉论域的各种理论、思想起着潜移默化、自觉不自觉的导向作用。但是,思潮和思想又是有着严格区别的,具体地说,“思潮”从以下几个方面与“思想”相区别:第一,蕴涵范围的开放性。一种思潮可以广泛蕴涵于人文、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等学科领域,而不为某一学科所独有,具有广泛、开放的蕴涵范围,而某种思想往往是从某一学科视角出发而提出的,因而具有单一的学科层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