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唐岳州窑青瓷武士俑
释义

唐代

高53厘米,肩宽15厘米1976年长沙市咸嘉湖出土 武士俑挺胸直立,魁梧高大。面部丰满,怒目圆睁,平视前方,口唇紧闭。头戴圆盔,两侧有护耳,颈着领扣,身着明光甲,蝶形护胸与护背通过肩带连结。甲长及膝,露出袍裾和靴。俑左手持盾,右手作执物状,立于方形底座上。胎质坚实细腻,釉色青黄,釉质莹润,装饰手法丰富多彩,眉毛、眼睛、胡须、领扣及足均饰以釉下褐彩,甲及盾上印团花、草叶,盾牌中央刻划龙纹、龟纹,四周刻网格纹,如此复杂的印花与刻花装饰集于一器在岳州窑青瓷中极为少见。此俑造型硕大,威武庄严,制作精细,纹饰精巧,实乃岳州窑青瓷俑中难得一见的佳作。

从文献记载看,明光甲始于三国。曹植在《先帝赐臣铠表》中,列有明光铠,这种铠甲在当时较为稀有和珍贵,只有将领才能穿着。其特点是铠甲的胸前、背后都有左、右两片金属圆护,很像镜子。在战场上,圆护反照太阳光,即发出“明光”,故名之。明光甲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大大增强了将士的战斗力。《周书》卷二七《蔡祐传》记载:“祐时着明光铁铠,所向无前。敌人咸曰‘此是铁猛兽也’,皆遽避之。”明光甲在南北朝时期开始大量装备于军队中,发展至唐代在军队中居于主导地位,位于《唐六典》中记述的十三种甲式之首。五代时期,明光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与镇墓兽一样,青瓷武士俑也是古人用于镇慑鬼魅、守护亡魂的镇墓俑类之一,多成对出土,流行于北魏至初唐时期,唐高宗以后逐渐被天王俑取代。镇墓兽、武士俑通常摆设于墓室内或甬道内的墓志之后,向门而列,武士俑通常放置在镇墓兽之后。墓中一般放置两件镇墓兽,两件武士俑或两件天王俑,在唐代被称为“四神”,即“当圹、当野、祖明、地轴”。晚唐时期,丧葬习俗发生变化,“四神”镇墓俑这种陪葬明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被可镇御土龙、水龙的铁牛、铁猪所替代。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6:2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