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川陕哲罗鲑 |
释义 | 川陕哲罗鲑属于鱼纲、鲑形目、鲑科。拉丁学名为Hucho bleekeri,又叫四川哲罗鲑、勃氏哲罗鲑、虎鱼、猫鱼、虎嘉鱼等。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部的四川、陕西以及东北部的黑龙江等省区。体形修长,最大者体长可达2米左右。口腔内上、下颌均排列有尖锐的利齿,背部生有肉鳍。 是一种冷水性鱼类,通常栖息于水质清澈,水温较低的水域中。主要以各种鱼类和水中其它动物的腐肉为食。 中文学名:川陕哲罗鲑 拉丁学名:Hucho bleekeri 别称:四川哲罗鲑 界:动物界 纲:鱼纲 目:鲑形目 科:鲑科 分布区域:分布于西部的四川、陕西以及东北部的黑龙江等省区。 物种名称俗称虎鱼、猫鱼、条鱼、虎嘉鱼、四川虎加鱼 拉丁学名 Hucho bleekeri 分类 属于鱼纲、鲑形目、鲑科。 分布范围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部的四川、陕西以及东北部的黑龙江等省区。 外形特征川陕哲罗鲑体形修长,最大者体长可达2米左右。口腔内上、下颌均排列有尖锐的利齿,背部生有肉鳍。体长梭形,略侧扁。头部无鳞,吻钝尖。眼侧位,眼间隔宽,口大,端位。上颌伸过眼后缘。前颌骨有齿18,上颌骨有齿50,下颌每侧有齿14。腭骨齿13。犁骨前端有3-4齿,两侧各有4齿,舌有齿2行各6-7个,鳃孔大,鳃耙粗短。鳃膜骨条13,鳃膜分离且游离。肛门临近臀鳍始点。鳔长大,一室胃发达,鳞为小圆鳞,无辐状沟纹。侧线完整,前端稍高。背鳍始于体前后端的正中点,第一分枝鳍条最长,鳍背缘微凹。臀鳍约始于腹鳍基到尾鳍基的正中点。脂背鳍位臀鳍基的正上方。胸鳍侧下位,尖刀状,远不达背鳍。腹鳍约始于背中部下方,远不达肛门。尾鳍叉状,头体背侧蓝褐色,有十架形小黑斑,斑小于瞳孔;腹侧白色。小鱼体侧常有6-7暗色横斑,鳍淡黄色;生殖期腹部、腹鳍及尾鳍下叉桔红色。 生活环境川陕哲罗鲑是一种冷水性鱼类,通常栖息于水质清澈,水温较低的水域中。主要以各种鱼类和水中其它动物的腐肉为食。 保护级别属国家II级保护动物 种群现状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柯河林区发现青藏高原边缘山区唯一的、现处于濒危境地的珍贵鱼类——“猫鱼”(学名川陕哲罗鲑)。这也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大的“猫鱼”。 1月上旬,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加布村牧民在玛柯河林业局可培苗圃河流处发现了一条已经死亡的鱼。经有关专家鉴定,这条鱼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鱼类川陕哲罗鲑。经测量,这条鱼长114厘米,体重约20公斤,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川陕哲罗鲑。 川陕哲罗鲑是我国大型土著鲑鱼类,也是青藏高原边缘山区唯一的哲罗鲑,属珍贵鱼类。据鱼类学家分析,川陕哲罗鲑是第四纪冰川时期由北方扩散而来,冰期结束后停留在海拔较高、水温较低的河流中生存下来,并成为现在的一个独立物种。它是历史上气候变化的一个有力物证,在研究动物地理学、鱼类系统发育与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和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 有关专家指出,目前玛柯河是唯一能够发现川陕哲罗鲑的水域。但由于玛柯河自然环境的恶化及人为活动的加剧,使得川陕哲罗鲑栖息水域被污染,产卵场严重萎缩,产卵洄游通道被阻断,造成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现已处于濒危境地。我国渔业部门在1998年至2004年进行的4次川陕哲罗鲑专项调查中,均未采集到其活体标本。 此次是青海近10年来第一次发现川陕哲罗鲑鱼体标本,而且有如此大的个体,证明了川陕哲罗鲑在玛柯河水域还有分布。 相关报道日本专家到青海省指导川陕哲罗鲑保护工作 日前,日本北海道大学水产学部部长原彰彦先生来到青海省,对青海省川陕哲罗鲑增殖繁育技术研究工作进行专门指导。 川陕哲罗鲑即虎嘉鱼,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原先大量分布在陕西、四川等地,青海省境内也有少量存活。但近几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原分布区内的绝大多数川陕哲罗鲑纷纷死亡绝迹,留存于青海省玛可河流域的少量川陕哲罗鲑,其生存状态也不容乐观。为保护这一珍贵的生物种群,保持生态平衡,青海省自1998年起,连续8年开展了川陕哲罗鲑专项调查,并研究制定了专门的保护措施。2003年国家农业部拨出专项资金,由青海省渔业环境监测站实施,在青海省玛可河建成了川陕哲罗鲑保护中心。目前该中心正在开展川陕哲罗鲑产卵场监测、玛可河鱼类、两栖类、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水生生物资源调查和基础理论研究及玛可河水域生态环境监测等工作。 据介绍,日本专家来到青海省之后,对我省在保护川陕哲罗鲑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赞扬,并以日本远东哲罗鲑的人工繁殖为例,重点就川陕哲罗鲑的捕捉方法、繁殖生活习性、人工繁殖,特别是受精卵在孵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关健性技术问题进行了指导,并提供了珍贵的影像资料,从而为青海省保护川陕哲罗鲑提供了一定的技术保障。 保护措施农业部于2004年立项开始筹建川陕哲罗鲑自然保护区救护中心项目,以拯救濒危物种、保存种质资源,促进天然增殖,增加种群数量;同时积极开展技术攻关,解决人工繁殖培育技术难点,通过人工放流和人工培育来增加种群数量。 习性及分布川陕哲罗鲑主要分布于陕西太白、留坝的汉水上游,青海班玛的麻尔柯河,四川西北部的岷江上游和大渡河上游,以及东北部的黑龙江等省区。是冰川时期残存的冷水性鱼类。栖息在海拔700—1000米的山麓溪流中,多为两侧高山遮蔽、河道狭窄、水流湍急、含氧量高、水温较低的水域。它也是性情凶猛的食肉性鱼类,其生活习性等均与细鳞鲑相近,喜欢捕食大型水生昆虫、鱼类、两栖动物、水鸟和水生兽类等,其中鱼类包括齐口裂腹鱼、重口裂腹鱼、马口鱼等。 胃部膨大而发达,内壁有发达褶皱,幽门盲囊65一80个,少数簇生在幽门部,多数排列在肠前都外壁,肠稍长于体长。膘一室,长大。 每年5—6月为产卵期,场所在上游和下游均有急流深水的中部近岸缓流区域的砾石水底进行繁殖,雄性和雌性成双配对,前后追逐,共同筑巢。巢的直径为150—300厘米。水在巢内的流速为每秒钟40—60厘米。夜晚和清晨产卵。卵为黄色,没有粘性,直径3—4毫米。卵在产出后就沉入巢中,埋在沙砾石中发育孵化。幼体的生长比较缓慢,大约在4—5岁时达到性成熟。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