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
释义 |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座落在四川省通江县城东四十余公里的沙溪王坪村,原名王坪烈士墓。陵园背靠大城寨,前临沙溪河,占地百亩,于1934年秋竣工。修缮后的陵园由“铁血丹心”广场、千秋大道、烈士陵园牌坊、陵园核心区、散葬墓区、纪念馆等部分组成,核心墓区及保护区扩至1800亩。从高处俯瞰,陵园气势磅礴、巍峨壮观,墓碑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小径蜿蜒于绿树黄菊之中。2012年5月9日正式开园,整个陵园共计埋葬25048名红军烈士。 中文名: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地理位置:通江县城东40余千米的沙溪王坪村 整体面积:1800亩 始建时间:1934年 陵园简介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碑文、图案均系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张琴秋亲自撰稿、书画,主碑高3.87米,由帽、柱、座三部分组成。主碑正面上方刻镰刀、斧头图案。图内横刻“万世光荣”四字,正中竖刻“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两边刻联:“为工农而牺牲,是革命的先驱”。墓区安葬有3800多名红军指战员的遗体,其中团以上干部38人,是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墓。 红四方面军撤离王坪后,地主还乡,强迫农民打碎烈士碑,农民深夜埋藏此碑于屋后。建国后重竖原碑于墓前。1950年5月,王维舟、余洪远率中共中央访问团赴该县访问,在此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首次为烈士扫墓。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载入《中国名胜词典》。1982年4月,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徐向前为红军烈士墓亲笔题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陵园建设2012年5月9日,位于四川巴中市通江县的中国最大红军烈士陵园——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正式开园。经过7个多月的修缮工程,四川通江将分散于各地的50处、11428座、17225名红军烈士散葬墓区全部迁入红军烈士陵园。图为小朋友在无名红军烈士墓区敬献鲜花。 经过7个月的修缮工程,位于四川巴中的中国最大红军烈士陵园——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2012年5月9日正式开园,两万五千余名红军烈士在此“重逢”。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吴昌德、成都军区司令员李世明、老红军代表等出席了开园仪式。 1934年7月,为了缅怀红军将士,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在纪念广州暴动7周年时,决定在王坪总医院旁修建烈士陵园,时任解放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张琴秋设计并题写碑名、绘制图案,同年冬落成。这是中国唯一一处红军为自己的烈士修建的陵园,红军烈士集墓安葬7823人,是中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集墓。 2011年9月底,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修缮正式拉开帷幕。除通江县啸口梁墓区、苏坪墓区、大城寨墓区三处保存较完整、具有一定历史意义、不便迁移的墓区实行就地保护外,通江县将其余50处、11428座、17225名红军烈士散葬墓区全部迁入红军烈士陵园。 2012年5月9日,正式开园,至此,阔别70多年的17225名红军烈士,重新“回到”7823名战友身边,逝去的英烈们在修葺一新的陵园新家再度“相聚”。 开园仪式展示巴中发展新形象 川陕革命根据地烈士陵园修缮竣工开园活动既是缅怀革命先烈的一次晋谒仪式,更是展示巴中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时代精神、发展潜力的重要机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筹备工作情况汇报,提出具体要求。市级主要领导数次亲临现场督促指导筹备工作,让开园筹备工作聚集睿智,形成合力。 2012年4月26日,巴中市2012年第5次党政联席会议召开,会议专题听取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修缮竣工开园筹备情况汇报,并明确要求,要深度研究工作任务,条分缕析,明确工作职责和标准,明确工作主体,逐项抓落实,逐项抓细化,进一步完善开园活动方案,确保顺利开园。要各尽其责,强化沟通,形成合力。要厘清目标任务,再细化流程,精细推进,环环相扣。 2012年5月4日,巴中市委书记李刚再次深入王坪,检查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修缮竣工开园仪式筹备工作,他要求要进一步明确工作标准,注重工作衔接,尽善尽美做好开园仪式各项筹备工作。对细节性工作一定要精益求精,尽善尽美,做深做细做到位,努力把开园仪式打造成为展示巴中发展的新平台,塑造巴中发展新形象,争取更多的新支持,创造更多的新机遇。 烈士陵园所在地通江县更是全力以赴。继巴中市2012年第5次党政联席会后,4月29日、4月30日,通江县先后召开2012年第2次党政联席会议和全县领导干部大会,再次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把成功举办开园活动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财力、集中人力、集中手段,上下一心,众志成城,高标准、零失误筹办好开园活动。 多次演练确保开园仪式零失误 2012年4月30日晚,演练组进驻通江县凯源宾馆和钻石大酒店,对餐饮、住宿等相关工作进行检验、测试。5月1日,演练组赶赴烈士陵园所在地王坪村,先后对车辆调度、交通秩序、安全保卫、沿线环境、景点线路安排及引导、解说等工作进行临战模拟演练。此次演练对开园仪式的现场组织、景点解说等工作,在汇集了多方建议之后,进行了再部署。 从2012年5月1日以来,红军烈士陵园内天天都有演练。目的就是要让开园工作零差错、零失误。以“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红军精神和老区人民负重自强、坚韧不拔的优良品格,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思想大开放、作风大转变、内外大合作、民生大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大发展的老区人民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拼命劲头和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巴中新形象。 2012年5月6日,离开园只有3天时间,为确保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修缮竣工开园仪式能够安全有序圆满举行,当日早上5点30分,50多辆满载着全县各行各业代表的大巴车准点从县城出发,驶往川陕革命地红军烈士陵园。 参加开园仪式的方队队员来到铁血丹心广场后立即找准自己的位置,列队站好,一派安静肃穆的景象,与身后“缅怀、感恩、奋进”的标语相得益彰。 据介绍,目前红军烈士陵园各项工程建设已全面竣工,相关筹备工作已经就位。 分工协作筹备工作环环紧扣 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巴中市成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修缮竣工开园活动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领导、统筹谋划、组织协调、现场实施、督查落实。领导小组下设现场组、文秘组、宣传组、安保维稳组、接待组、交通组、环卫组、后勤保障组等8个专门工作组,各小组分工协作,各司其位、各尽所能、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为烈士陵园顺利开园保驾护航。 据了解,现场组重点负责整个开园活动期间所有工程建设现场、开园仪式现场、晋谒参观现场、工作调研现场的准备工作;交通组负责制定详细的工作实施方案,对所有干线道路和参观现场途经道路进行修补整治,进一步规范公路沿线的标识标牌,增设临时停车场,规范车辆停放,抓好交通运输市场管理和开园仪式车辆运力保障,确保安全畅通;后勤保障组负责开园活动有关资金的协调调度,搞好交通、供水、供电、供气、通讯、广电网络、卫生防疫、食品和消防安全、医疗服务以及机要密码、重点场所应急电源、应急通讯设备等后勤保障工作,确保在整个活动中不出任何失误和差错。 巴中全市上下一心,工作环环相扣,经过紧张有序的筹备,如今已“万事俱备”,各项组织、安保、服务工作等都全部就位。 正式开园2012年5月9日,四川巴中的中国最大红军烈士陵园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正式开园,两万五千余名红军烈士在此“重逢”。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吴昌德、成都军区司令员李世明、老红军代表等出席了开园仪式。 据了解,陵园完整地保存着全国最大红军集墓,还将通江县境内50处、11428座、17225名红军烈士散葬墓迁移至此,整个陵园共计埋葬25048名红军烈士。陵园现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