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川沙镇
释义
1 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镇

川沙镇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东南,镇域面积59.48平方公里,镇辖33个行政村,23个居民委员会。有各类工商、企事业单位近5200家。常住流动户籍总人口15.5万。其中,非户籍人口超过35%,在川沙居住的浦东新区各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管理人员约占全镇总人口的15%,浦东周边地区到川沙就学的学生约占川沙在校学生的15%。

简介

川沙功能区域(新镇)位于浦东新区东南,指原川沙镇、机场镇行政辖区范围及浦东国际机场范围,行政区域面积139.83平方公里,规划人口约35万人,设7个社区,下辖65个村、38个居委会,常住人口31.8万,流动人口常年保持25万。本镇也是世界迪斯尼乐园第6家公园所在地。

区域概况

川沙功能区域(新镇)地理位置处在新区滨江临海产业带,又是小城镇建设的标志性地区,按照面向21世纪的发展规划,川沙功能区域(新镇)正按临空新城目标进行高起点规划建设管理。川沙功能区域(新镇)水陆空交通配套,运价结构合理,东距浦东国际机场6公里,市、区级几条快速干道(迎宾大道、华东路、川沙路、华夏路及规划中的磁悬浮铁路)纵横穿越腹地,直接和沪杭、沪宁高速公路连接。

镇区配套设施齐全,有各类学校30多所,宾馆8家,医院10家,金融机构30多家,公交线路48条。川沙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一代名人宋庆龄、黄炎培的故乡,文渊深厚。川沙环境幽静。水灵秀色,民风儒实,商业发达,是新区东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经济发展

按照新的城市发展规划,将建设川沙新城,规划范围包括原川沙集镇及浦东运河以东、川杨河以南、川南奉公路以西、迎宾大道以北地块,用地面积20.4平方公里。川沙新城是外环线以外地区的核心城区,以旅游服务、临空服务配套和历史文化为特色,人口规模约在30万人。

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川沙诞生了全国第一家村级企业上市公司一界龙股份有限公司,形成了一批以房地产、生物制药、彩印包装、工艺玩具为主的亿元企业群。川沙未来的产业导向是发展低能耗、无污染、技术密集型,以航空运输为资源配置手段,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临空产业。随着地区面积的扩大和国际空港二期工程的实施,使航空运输服务和拓展城市功能的第三产业蕴含了巨大的市场。

随着川沙发展规划的实施到位,经过若干年努力,川沙将成为继陆家嘴之后的一个浦东中心城的辅中心。川沙功能区域(新镇)热忱欢迎国内外客商共同参与描绘川沙美好的画景,共图大业,共同走向辉煌。

川沙镇是浦东东南的主要交通集散地。镇区交通体系完备。距浦东国际机场5公里。龙东路、迎宾大道两条市级快速干道穿越腹地,直接和沪杭、沪宁高速公路、内环线、外环线连接。贯穿镇区的川杨河、浦东运河“十五”期间将拓展为连接黄浦江和沿海港口的重要内河运输航道。全镇有各类公交公司10多家,日投入大中巴客运车900多辆,日客流量近10万人次,以川沙为连接的公交线路有近200条,辐射面达南汇、奉贤、金山、江、浙、皖、赣、蜀、闽等地区。

明嘉靖至清乾隆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筑堡城于八团镇地(今县城),城内设置守堡千户公署、百户所、军器库、把总司署、抚按行台、演武场、城隍庙、社学、下沙二三场署及南跄、三林两巡检司。又置附堡营田,营房建在西门内真武台右边。北门白漾口和小教场有营房基地。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改松江董漕同知,为海防清军同知,移驻川沙城。嘉庆十五年(1810年)置川沙抚民厅。厅署于城东南角,另有参将署、守备署、司狱署、二三场署、火药局、军装局以及漕仓等设施。观澜书院、文昌宫位置在抚民厅署南面,城内还有正阳等15座桥,真武台等10余处庙堂。辛亥革命后设置县公署。民国16年(1927年)改为县政府。民国年间,县公署(县政府)在县署街(今新川路东端)。下沙场署在场署街,公安局在石皮街。城内还有孔子庙(今川沙中学教学大楼址)、民众教育馆、育婴所(今北门集市贸易地)、中山公园(今废)、县商会(天主堂东)、至元堂(天主堂西北侧)、公立小学校(今城厢镇小学)等。

人民生活

现中共川沙县委设在城内新川路西城河东畔,与川沙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合院办公;川沙县人民政府设在新川路同县委大院相对,与川沙县政治协商委员会合院办公。县公安局、财政局在车站路,县检察院、人民法院在东城壕路,县武装部在南桥路,工业局在拱辰街,乡镇工业局在操场街,邮电局、水利局、农业局、卫生局、工商管理局、教育局在新川路,交通局、粮食局、建设局在石皮路,民政局、供销合作联合社在东泥弄,畜牧水产局、物资局在川黄路,县人民银行在中市街东端,总工会在西市街,劳动局、县人民广播电台在南桥路。

从设置川沙抚民厅起至民国年间,县城面貌无大的变化。新中国建立后把原城区河道陆续填平筑路,拆除旧石桥、牌坊等建筑物,拓宽中市街等老街,改建延伸县署街为今新川路,开拓新城区。城区面积原为1.48平方公里,现为3.2平方公里。原有街道34条,现有55条。主干道路有11条,5条南北纵向路为:川环东路、川黄路、东泥路、北市街和川环西路;6条东西横向路为:川北路、新德路、新川路、城南路、南桥路和川环南路。

交通

县城交通,陆上有上川公路、川南公路和川北路等主干公路行驶多条公交线路:沪川线、塘川线通往上海市区;川南线直达南汇县城;周川线通周浦;川祝线至祝桥。还有自县城通往境内的高桥、白龙港、黄楼、唐镇和新港等地的各条线路。新汽车站设在川环西路与新川路交点的北首。川杨河和浦东运河相交于县城东北角,与城区河流贯通,水上交通运输沿浦东运河北上,可通凌桥三岔港,对渡至宝山;南下与南汇县浦东运河相连。沿川杨河可西出黄浦江;东出三甲港达东海(长江口)。近期轨道交通二号线东延伸至浦东国际机场,其中经过川沙,并在川沙设有两座车站,一站在华夏东路华东路交界处,另一站在川沙路川环南路交界处,交通已变得十分方便。

河流与桥梁

建国后,50年代县前港、三灶浜东段和南北向小浜填平,后筑新川路和三灶浜路。1982年护城河东北段填平,后辟为绿化区。今存三灶浜乔家浜西段,新开河一段以及护城河的东南和西南段。50年代初城区有石桥、木桥36座,后填河筑路拆除桥梁26座。50年代拆除县前港报升桥、集资桥、正阳桥、卫安桥、中山桥、牌楼桥、南门吊桥。60年代拆除三灶浜的三多桥、西水关桥;永丰街后浜的罗神庙桥、六安桥、太平桥。70年代拆除三灶浜的九如桥、青山桥、仓场桥、至元堂桥;乔家浜的东水关桥、竹行桥;运盐河的城东外吊桥,城北宋家桥、潘家桥、善人桥、同善桥和通济桥;城东的仁寿桥。80年代拆除护城河的北门吊桥、三灶浜的万寿桥。建国后至1985年,县城新建改建新型大桥共18座:

18座大桥

序号 桥名 地点

1 东门吊桥 城河

2 工农大桥 新川路轧钢厂西

3 南门大桥 川黄路

4 新川路大桥 新川路县府西

5 西门吊桥 西市街

6 北门人民大桥  车站路

7 城南路大桥  实验小学东首

8 东河浜桥  五三中学南首

9 粮机厂西桥 新德路拱辰街

10 护塘街便桥 护塘街

11 杨花港桥 西河浜路

12 西门外北铁架桥  三灶浜

13 畅塘桥  护塘街

14 南桥路大桥 通城河

15 川环路三灶浜桥 三灶浜

16 川环路妙境桥  妙境港

17 川环路通城河桥  通城河

18 旱桥  王桥街

教育卫生

县城住房建设,60年代,建造二至三层的兰芬堂新村和学校弄新村。70年代,在新川路、川黄路等地建造三至五层楼住宅一批。80年代,在城南路、南桥路、川环西路等地建造了五六层楼的大批住宅群。自1966~1985年共建住宅247768平方米,人均面积9.3平方米。

今县城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布局全新。人民大会堂在西泥路(1958年建),川沙剧场在石皮路(1979年重建),文化馆在东城壕路(1979年),工人俱乐部在西市街(1961年),书场在南市街(1962年),图书馆在川黄路(1980年),体育场在川北路(1958年),川沙影剧院在新川路(1985年)。还扩建了川沙中学、五三中学和城厢镇小学等,教师进修学校在西城河东畔。新建的川沙人民医院在北门,中医院在南门,川沙气象站在南门。烈士公墓在北门体育场东首。

城垣兴废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朝廷从里人乔镗、王潭之请,兴筑川沙城。九月始筑,十一月竣工。城周围四里,高二丈八尺,阔三丈有余。门四,堞楼如之,东门名镇海,西门名太平,南门名迎瑞,北门名拱极,月城四,雉堞三百七十二垛,炮台十二座,吊桥四,濠阔一十二丈,深一丈五尺。仰德祠碑记载:“城成,而倭舶东西海中者,不敢复措意。”长洲文徵明撰新建五城记文中谓:“凡厥庶民,昔也朝夕悄悄不能自保,今则怗然恃以无恐矣。”

川沙城历代几经修葺。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淫雨,城门圮,王潭之孙王乾昌捐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建城后一百二十多年,受风雨侵蚀,城墙剥落有损,上海知县史彩再修。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又经百年,城垣多圮,南汇知县成汝舟捐款整修。嘉庆十五年(1810年)抚民同知高伯阳重修。此后,虽每届年终或来岁春间,须将上年有无坍损情形查造册结,详报备案,但都因经费未核作罢。同治八年(1869年)册报,除城门埃楼外,均坍七十余丈,十三年蔡锡晋、吴洽请详修,未果。至光绪四年共坍七十余丈,十二年坍至一百余丈,均以费巨,不予维修。

民国初期已坍之城砖,被收拾充作修砌城内街道,修城之事无人过问。民国11年(1922年)11月,因财政支绌,各县教育经费急需设法维助,江苏督军齐燮元令行各县,城墙除军事需要或保留古迹外,其余拆除的砖石基地等项尽数拨给充实教育经费。民国14年(1925年)经召集城市各公团协议,一致赞成拆城,并由教育局行文呈准县署,留东南城角一段,保存魁星阁古迹,并为县城小学设置园林,其余城垣,即动工开拆。今城厢镇小学尚存东南城墙一角,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 上海市宝山区川沙镇

位于上海市宝山区西北部,相对于南川沙而言,南川沙即南沙,指原南汇县,后分出川沙县,南川沙今指浦东新区。

(北)川沙,原为宝山、太仓二县交界地,后全属宝山县,原指二条河流,即大川沙、小川沙,大川沙入(长)江口称川口,曾设川沙乡、川沙镇、渡川乡,曾先后并入东侧盛桥乡与西侧罗泾乡,今设有川沙村。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1:0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