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唐古特岩黄耆 |
释义 | 命名来源唐古特岩黄耆 Hedysarum tanguticum B. Fedtsch. 来源:中国植物志 第42(2)卷 || 豆科 LEGUMINOSAE || 岩黄耆属 Hedysarum Linn. ||扁荚组 Sect. Obscura B. Fedtsch. || 唐古特岩黄耆 Hedysarum tanguticum B. Fedtsch. 24. 唐古特岩黄耆 图版51: 1-7 Hedysarum tanguticum B. Fedtsch. in Bot. Centraibl. 84 (9): 274. 1900; B. Fedtsch. in Act. Hort. Petrop. 19: 244. 1902; Hand. -Mazz. Symb. Sin. 3: 566. 1933.——H. tongolense Ulbr. in Notizbl. Bot. Gart. Berlin. 7: 89. 1921.——H. sikkimense Benth. ex Baker var. megalanthum Ohashi et Tateishi in Univ. Mus. Univ. Tokyo, Bull. 8: 391. 1955. 植物形态唐古特岩黄耆,多年生草本,高15-20厘米。根圆锥状,肥厚,淡甜;根颈向上生出多数短根茎,形成多数或丛生的地上茎。茎直立,2-3节,不分枝或有个别分枝,被疏柔毛。托叶披针形,棕褐色干膜质,长8-12毫米,合生至上部,外被长柔毛;小叶15-25,具长约1毫米短柄;小叶片卵状长圆形、椭圆形或狭椭圆形,长8-15毫米,宽4-6毫米,上面无毛,下面被长柔毛。总状花序腋生,高度超出叶约1倍,花序轴被长柔毛;花多数,长21-25毫,外展,初花时紧密排列成头塔状,后期花序轴延伸,花的排列较疏散;苞片宽披针形,长为花梗的2倍,先端骤尖,外被贴伏的灰白色柔毛;花梗长22毫米;萼钟状,长6-8毫,被长约1毫米柔毛,萼齿披针形,近等长,萼齿等于或稍长于萼筒,果期萼齿常有延伸的现象;花冠深玫瑰紫色,旗瓣倒心状卵形,长约15毫米,宽约10毫米,先端圆形、微凹,长为龙骨瓣的3/4或更短些,冀瓣流苏状,长于旗瓣约2毫米,龙骨瓣呈棒状,明显长于旗瓣和翼瓣;子房线形,密被长柔毛。荚果2-4节,下垂,被长柔毛,节荚近圆形或椭圆形,长4-5毫米,宽3-4毫米,膨胀,具细网纹和不明显的狭边。种子肾形,淡土黄色,长约2毫米,宽约1毫米,光亮。花期7-9月,果期8-9月。 在横断山地区,本种的生境一般为高山阴坡的高寒草甸或灌丛草甸,水分条件较好,而相应的干燥阳坡则为锡金岩黄耆 H. sikkimense Benth. ex Baker. 两者在同一生境上出现是极罕见的。 同时,尽管两者的叶形或萼很相似,但它们之间花的大小、形状和荚果都有着明显地区别,因此,不应当将本种作为锡金岩黄耆 H. sikkimense Beuth. ex Baker 的变种,而应作为独立的种。 产地分布唐古特岩黄耆主要分布于中国喜马拉雅山地针叶林区的青海东部;甘肃南部的白龙江流域和甘南草原区、四川西北部的松潘和西部的甘孜地区、云南西北部的德钦及其沧江和怒江的高山带、西藏东部的昌都地区和山南地区等。生于高山潮湿的阴坡草甸或灌丛草甸,沙质或砂砾质河滩,古老的冰碛物以及潮湿坡地的岩削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