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唐代四观音文殊普贤图 |
释义 | 唐代,咸通五年(864年)绢本设色 高140.7釐米 宽97.0釐米英国不列颠博物馆藏 敦煌藏经洞发现。 本图为咸通五年(公元八六四年)所制,榜题亦明确了诸尊的身分。四观音的衣饰从印度式变化而来,九〇图的菩萨形象就很典型。其下方即九一图的文殊、普贤菩萨的色墨两道线运用自然而娴熟,在勾勒轮廓时又很审慎。色彩下隐现出定型墨线的情形在八九图胁侍菩萨上更加明显。 上段的四观音身上的袈裟和装饰品,全都是迎合中国的喜好而改变了的印度风格。特别是布满红粉色绉褶、左右对称直垂到脚的长裙,是其典型的例子。与此相对,下方文殊和普贤的衣裳完全是中国风格的。其他诸像,尤其是持三层伞盖的胁侍菩萨,能清楚看到其面部和手的颜色下面有底稿的墨线。边端稍显膨胀的唇线以及眉、鼻等的线,都是在上完彩色後再用浓墨描绘成的,但这种线条几乎无例外地没有底稿线那样的自然流利,只是为重视强调轮廓而谨慎运用的手法。从两肩垂下的黑发也是後来用浓墨涂的,可见到轮廓的底稿线。 光的表现多少使用了基本的型式。上段诸像的头光,是波浪虹状纹和双云旋涡纹交替搭配。下段两端的立像菩萨用著同样的双云旋涡纹,内侧菩萨的绿色头光有重叠的花瓣,在文殊和普贤背光的中心部分也可见到同样的纹样。文殊和普贤的头光也有双云旋涡纹,只有背光的外缘部分是别样的,使用了像剑一样带尖的纹样。此画中保持了令人舒适的左右对称的统一性,这些还涉及到上段,诸像的莲华座,两端的二身是仰瓣,中间二身的则是向下的重瓣等的表现中。头光的花纹主 要是由平稳的曲线和旋涡卷构成,与後世小菩萨的头光都变成了几何图样或尖锐花纹成对比。 画面最下段为供养人像,右边是一比丘和三俗世男子,左边是二比丘尼和二妇人,中央有从右往左竖写并有纪年的题记:一为当今皇帝二为本使 为先亡父母及合 无之灾障 咸通五年 与上部画面间有花纹带隔离的题记和附有各自名字的供养人像,被绘在最下段的细带状的部位。有人试著将此画与9世纪後半叶的敦煌第85窟(867年)及第107窟(872年)壁画中的供养人像做了比较(博士论文)。注意到妇人们头发上只是插著一把梳子,没有使用以後作品中常用的簪子。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