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檀耀辉
释义

简介

檀耀辉(1916~1990),原名檀鉴(1939年以前用),安徽望江县杨林乡人,发酵酿造专家,在我国发酵界享有盛誉。

青年时代,抱着“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愿望,负笈离乡。民国3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历任浙江大学、南京工学院及无锡轻工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长期从事微生物学、发酵工艺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对传统发酵产品及新兴发酵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国微生物学会委员,中国酿造学会常务理事,著名的微生物学专家。

事迹

檀治学严谨,作风踏实,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开拓,先后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早在40年代末,即从事黄麻发酵脱胶和酱油的研究,并在当时颇有影响的《黄海》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五、六十年代,在《微生物学报》、《化学世界》等杂志上发表有关微生物和发酵研究的论文,其中《酱油生产工艺理论》曾作为国家与罗马尼亚的交换论文。七、八十年代先后完成氨基酸等10多个科研项目。其中《苏氨酸研究》属于国家攻关课题,《用生物催化加速人工老熟白酒研究》获得国家专利,《酒糟的综合利用》获得轻工部科技论文奖。1978年学院恢复招收研究生时,他就担任指导老师,培养了一批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很强操作能力的研究生。先后指导研究生完成的赖氨酸和苏氨酸菌种选育及中试,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他除从事教学和科研外,还先后担任轻工部发酵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编辑出版委员会编委、江苏省微生物所顾问及微生物学报、发酵科技图书出版社、调味副食品杂志社的编审或顾问。他的《酒精工艺学》、《微生物学》、《酿造工艺学》、《酿造微生物基础》等著作,是高等院校有关专业教科书。

檀长期在外地工作,仍念念不忘家乡建设,1984年回乡,热情为县直机关干部作酿造工艺的学术报告,并视察县酿造厂,为酿造厂提供新的菌种,指导试制成功多菌种多酶系的“望江亭牌”风酿酱油。该酱油在1988年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上获银牌奖,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获金牌奖。

檀一身奋斗不息。在他身患绝症期间,仍兢兢业业地忘我工作。1985年10月,他已住进上海医院,正准备施行手术,当他得知国家科委已下达学院“七五”攻关项目,便不顾病情恶化和家人劝阻,立即请假回校,将攻关项目安排好,方回医院动手术。手术后刚一月,即出院返校,在病榻上审阅研究生论文,指导他们答辩。为保证攻关项目(苏氨酸)顺利进行,他忍受病痛折磨,日思夜虑,呕心沥血,终于在几届研究生的共同努力下,1988年底,产酸水平达到2~2.5%,完成预定计划。1989年初,檀的病情继续恶化。为克服噬菌体对谷氨酸生产的严重危害,解决味精行业多年未解决的问题,他仍坚持立题选育抗噬菌体的谷氨酸生产菌种,指导研究生进行研究,经过努力,终于使这个项目取得了成果。1990年,檀耀辉用结实的步伐走完了他奋斗的一生。

学习与工作简历

1931年~1934年 安徽安庆初级中学

1935年~1938年 安徽安庆六邑联合中学

1939年9月~1940年7月 贵州贵阳大夏大学数理系

1940年9月~1944年7月 浙江大学农化系

1944年~1952年 浙江大学执教

(1946年6月一1946年12月 国民党资源委员会贵州遵义酒精厂兼任技术员

1948年8月一1949年1月 杭州清华中学兼任化学教师)

1952年~1958年 南京工学院食品工程系讲师

1958年~1979年 无锡轻工业学院讲师

1979年~1986年 无锡轻工业学院副教授

1986年~1990年 无锡轻工业学院教授

1990年4月 病逝

任职情况

无锡轻工业学院食工系发酵教研室主任;

中国化工学会会员;

江苏省食品发酵学会理事;

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

中国微生物学会酿造学会常务理事;

政协无锡市第六、七届委员;

江苏省微生物学会理事;

江苏省轻工业学会理事;

轻工业部发酵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

江苏省微生物研究所学术顾问;

中国微生物学会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委员;

轻工业出版社编委;

江苏省自然科学研究人员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专业考核组成员;

《中国酿造》杂志编委;

《微生物学报》编委;

《江苏调味副食品》杂志顾问;

《食品工业丛书》编委会编委;

《中国调味品》编委会委员等

主要学术研究活动

主要研究方向:工业发酵、微生物酿造。

(一)L-赖氨酸菌种选育和发酵法生产L-赖氨酸工艺的研究。

(二)L-苏氨酸菌种选育和发酵法生产L-苏氨酸的研究。

(三)柠檬酸高温发酵菌种的选育及发酵工艺条件的探索。

(四)对酿造调味品的研究

檀耀辉教授除了进行以上的研究工作外,他还指导研究生完成了色氨酸、苯丙氨酸菌种选育工作的研究等。1989年初,他的病情已十分严重,但为了克服口金菌体对谷氨酸生产的严重危害,解决味精行业多年来未解决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他立题选育抗口金菌体的谷氨酸生产菌种,并指导研究生进行研究,经过努力,终于使这个他已酝酿多年的项目取得了成果。

主要学术研究成果

(一) 获奖情况

1885年

1、赖氨酸菌种选育机理的研究——黄色短杆菌抗药性株的选育(檀耀辉、张星元、陶文沂),无锡市优秀学术论文。

2、酱腌菜的发酵机理及其营养价值(檀耀辉),无锡市优秀学术论文。

3、氨基酸产生菌种选育机理的研究——赖氨酸生产新菌种的选育(陶文沂、檀耀辉),无锡市优秀学术论文。

1986年

“应用多菌多酶系新工艺生产外贸出口标准酱油”,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四等奖。

1988年

1、对赖氨酸生产菌改良方法的探讨——原生质体融合法(檀耀辉、杨虹),无锡市优秀学术论文。

2、乳糖发酵短杆菌L-苏氨酸产生菌的选育(檀耀辉、张炳荣),无锡市优秀学术论文。

3、“酶法酱油二一应用多菌种多酶系新工艺生产酱油”,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展览交易会银奖。

1995年

《微生物学》(檀耀辉),中国轻工总会优秀教材一等奖,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1996年

《微生物学》(檀耀辉),全国第三届优秀教材奖。

(二) 著作

1、《酒精工艺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1年

2、《微生物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83年

3、《酿造微生物学基础》 檀耀辉、赵玉莲 江苏省微生物科技情报站印

4、《酵母工艺学》(俄文)合译

5、《新版发酵工业》(日文)合译

6、《微生物学》(第二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0年

7、《酒精与白酒工艺学》 姚汝华主编、檀耀辉主审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80年

8、《乳与乳制品的微生物学》 傅建生译、檀耀辉校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56年

9、无麸制曲试验总结 檀耀辉、张莲珍等 院《科学研究汇编》N0.6 1960

10、赖氨酸生产菌种黄色短杆菌XQ782生理生化特性和发酵生产的研究

檀耀辉、张星元、杭文荣《中国调味品》No.9 1984年

11、酿醋微生物及生物化学 檀耀辉《江苏调味副食品》N0.1 1983年

12、关于提高酱油的质量和产量问题的几点看法 檀耀辉《江苏调味副食品》No.4 1983

13、提高液态发酵醋的风味 檀耀辉《江苏调味副食品》No.4 1984

14、酱醪发酵的微生物学 檀耀辉《华北调味品通讯》No.5 1979

15、提高酱油质量的理论与措施 檀耀辉、赵云莲 《上海调味品》No.4 1979

16、米曲霉高产菌株的几种保藏方法的比较试验

檀耀辉、赵云莲 中国微生物学会酿造学会微生物育种技术讨论会参考资料

17、无锡市2000年发酵工程发展战略的初步设想 檀耀辉“无锡发展战略”讨论会材料

18、用紫外线及氮芥诱发黑曲霉变异的研究 檀耀辉、王承珍、姜锡瑞

19、 赖氨酸菌种选育机理的研究——黄色短杆菌药物抗性株的选育

檀耀辉、张星元、陶文沂《食品科学》No.5 1983

20、我国酱油的起源与发展(第一讲) 檀耀辉、赵玉莲《食品酿造科学》N0.2 1982

21、酱油的营养价值及其调味作用(第二讲) 檀耀辉、赵玉莲《食品酿造科学》No.3 1982

22、酱油酿造用的微生物(第三讲) 檀耀辉、赵玉莲《食品酿造科学》No.4 1982

23、酱油酿造用原料(第四讲) 檀耀辉、赵玉莲《食品酿造科学》No.1 1983

24、酿造酱油的生产过程(第五讲) 檀耀辉、赵玉莲《食品酿造科学》No.2 1983

25、酿造酱油的生产过程(第六讲) 檀耀辉、赵玉莲《食品酿造科学》No.3 1983

26、酱腌菜的发酵机制及其营养价值 檀耀辉《食品科学》No.11 1982

27、氨基酸生产菌种的选育和有关机理的研究(1)赖氨酸生产新菌种的选育

檀耀辉、金其荣、陶文沂、张星元《发酵学报》No.1 1982

28、乳糖发酵短杆菌I。一苏氨酸产生菌的选育

檀耀辉、张炳荣《生物工程学报》No.2 1986

29、原生质体融合技术选育耐热性p一淀粉酶产生菌

王 萍、檀耀辉《生物工程学报》No.3 1986

30、961菌株蛋白酶动力学研究的初报 檀耀辉、赵玉莲《中国酿造》No.2 1982

31、发展食品工业几个问题的探讨 檀耀辉《中国酿造》No.3 1982

32、L-赖氨酸发酵条件的研究 檀耀辉、陈海昌、陶文沂《中国酿造》No.5 1983

33、江苏太仓“香玉”牌糟油简介 檀耀辉《中国酿造》No.4 1984

34、生物工程及其在发酵工业上的应用 檀耀辉《中国酿造》No.1 1985

35、生物工程及其在发酵工业上的应用(续) 檀耀辉《中国酿造》No.2 1985

36、生物工程及其在发酵工业上的应用(续) 檀耀辉《中国酿造》No.4 1985

37、薯干原料高温发酵生产柠檬酸的菌种选育

杨明贤、易福生、杨艳芳、檀耀辉《工业微生物》No.5 1982

38.对赖氨酸生产菌改良方法的探讨——原生质体融合法

檀耀辉、杨虹《工业微生物》No.4 1986

39.酱油质量与原料大豆和小麦成分的关系

檀耀辉《调味副食品科技》No.8 1981年酿造微生物基本知识讲座

40.第一讲:酿造微生物的基本概念 檀耀辉、赵玉莲《调味副食品科技》N0.1 1982

41.第二讲:微生物的形态(上) 檀耀辉、赵玉莲 (同上刊)No.2 1982

42.第二讲:微生物的形态(中) 檀耀辉、赵玉莲 (同上刊)No.3 1982

43.第二讲:微生物的形态(下) 檀耀辉、赵玉莲 (同上刊)No.4 1982

44.第二讲:微生物的形态(下) 檀耀辉、赵玉莲 (同上刊)No.5 1982

45.第三讲:微生物的营养 檀耀辉、赵玉莲 (同上刊)No.6 1982

46.第四讲:微生物的生长(上) 檀耀辉、赵玉莲 (同上刊)No.10 1982

47.第四讲:微生物的生长(中) 檀耀辉、赵玉莲 (同上刊)No.1 1983

48.第四讲:微生物的生长(下) 檀耀辉、赵玉莲 (同上刊)No.5 1983

49.第五讲:微生物代谢(上) 檀耀辉、赵玉莲 (同上刊)No.6 1983

50.第五讲:微生物代谢(上) 檀耀辉、赵玉莲 (同上刊)No.7 1983

51.第五讲:微生物代谢(下) 檀耀辉、赵玉莲 (同上刊)No.8 1983

52.第五讲:微生物代谢(下) 檀耀辉、赵玉莲 (同上刊)No.9 1983

53.第六讲:微生物与环境保护(上) 檀耀辉、赵玉莲 (同上刊)No.10 1983

54.第六讲:微生物与环境保护(下) 檀耀辉、赵玉莲 (同上刊)No.11 1984

55.第七讲:微生物遗传学规律在酿造工业上的应用(上)

檀耀辉、赵玉莲 (同上刊)No.2 1984

56.第七讲:微生物遗传学规律在酿造工业上的应用(下)

檀耀辉、赵玉莲 (同上刊)No.4 1984

57.第八讲: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檀耀辉、赵玉莲 (同上刊)No.6 1984

58.第九讲:微生物实验技术(上)

檀耀辉、赵玉莲《中国调味品》(原《调味副食品科技》)1984

59.第九讲:微生物实验技术(下) 檀耀辉、赵玉莲《中国调味品》No.1 1985

60.柠檬酸高温发酵菌种和选育及发酵工艺条件的探讨

檀耀辉、石贵阳、刘丹《调味副食品科技》No.5 1984

61.酱油色香味体形成的机理 檀耀辉《调味食品科技》No.1 1980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7:4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