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太平国
释义

话说十四世纪中叶,处武义南部的宣平地域,曾建立过一个很小的王朝“太平国”。这个小王国如昙花一现,生命极为短暂,因而充满神奇。当我们透过已流逝久远的时空,走进历史的幽谷,可发现官方的史志资料中,赫然记载着在创建太平国过程中的叶宗留、陈鉴湖、陶德义三位领袖人物的事迹;而在民间仍一直流传着他们的传奇风云。但由于史料不详,且说法不一,笔者将其串联和推理,梳理成文,有谬误之处,当以事实为准。

六百年前,明王朝才建立不久,朱元璋于1368年(元至正二十八年)攻破大都(北京),元亡。老朱建都南京,立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做了皇帝的和尚,却不容功臣安睡于榻旁,而对其处心杀戮,如大功臣刘基(处州人),也被迫害致死。因太祖之长子朱标,于1392年早逝,至1398年由长孙朱允炆即位。1402年,燕王朱棣(太祖之四子)发兵南京,夺取了皇位,并于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后传位于朱高炽(仁宗)、朱瞻基(宣宗),至1436年传于朱祁镇(英宗),取年号为正统。

朱棣夺位后,朱允炆(或亲信)南逃,加上明迁都北京后还加重了江南的赋税,南国多有“反永乐复建文”的思潮,因而不断发生暴力反抗。正统年间,福建沙县的邓茂七举旗反明,又有尤溪的蒋福成聚众响应,民军屡破官兵,声威大振。浙江处州的叶宗留也揭杆反官,更成燎原之势。

[铁将叶宗留]叶宗留(约1404-1448)浙江处州(宣慈)人。少年时母亡父丧,由祖地(竹川)叔父抚育,在宣慈私塾就读,成年后曾为皂隶。身强力壮,性勇烈,喜搏击,因触犯上司,后又回庆元矿山做工。为人豪爽,爱抱不平,深受众人拥戴。时庆元等地有多家铅铁矿业,由于官府赋税过重,致使矿业无法生存而倒闭。当地贫民就私自取矿以为生计,官府强行封矿,却屡禁不止,又派官兵严管。叶宗留聚众反抗,杀死命官竺渊等人。处州府调兵镇压,民众不敌,叶宗留逃捕至祖籍竹川,与表弟陈鉴湖到宣慈弄坑银矿做工。正统十年,叶宗留为首,组织矿工及贫民千人,围攻处州。处州城墙甚固,民军急切难破。叶宗留身先士卒,冒枪箭攀梯直上,多处负伤而血染征衣,仍奋力跃上城头,杀退官兵数十。官兵惧其勇,纷纷溃退,知府张佑等人,也从水门乘船撤离。自此,就称其为叶铁将。

浙江巡抚张骥,调动兵马围剿民军,叶宗留之部尚为乌合之众而实力不足,兵溃而败退。叶宗留与陈鉴湖等计议,还是退向庆元方向为利,沿途招收矿工、山民,队伍发展到数千人。并先后攻下龙泉,政和,松溪,叶宗留自立为王。

正统十三(1448)年,叶宗留部出兵江山,攻巨州,龙游,克兰溪,金华等州县。朝廷急招工部尚书石璞督都督徐恭等进剿,叶守留边战边退,因受在福建征剿邓茂七的孙原贞部堵截,叶宗留退至与福建交界的江西铅山,据守车盘岭。福建民军趁机向驻南平一线的孙原贞部攻击。后邓茂七在进攻延平时误中埋伏而战死。不久,蒋福成也在战斗中负伤被俘。石璞统一指挥南北民军合力围攻叶宗留,民军拼死抵抗,坚持多日,石璞调来火炮轰击民军,后仅存百余人,叶宗留与陈鉴湖等商议,弃分水关,重回处州,再作计议。

叶宗留率百余残兵经山道回处州,又劫松阳了后回到故土宣慈之竹川。叶、陈一面扩充队伍,同时凭地形在石牛山构筑抗击工事,建有寨门及报警鼓楼等。不日,官兵由松阳尾随入宣,总兵徐恭攻寨多日不克,反而伤亡惨重,官兵即改由正面佯攻,外侧(东社)山脚修建通道接近寨门之下。官兵经新道攻击时,叶宗留率部出寨迎敌。叶宗留身先士卒,杀敌无数。奈后续官兵骤至,叶宗留身负重伤仍殊死拼杀,终因力竭而跌坐于一大石之侧,执枪怒目,官兵不敢近身,用乱箭射死。与此同时官军的火炮已向山寨射击,寨楼起火,守将陶德义负伤,遂与陈鉴湖等一起从山路逃遁。

[儒将陈鉴湖]陈鉴湖(约1405-1449)处州宣慈(竹川村)人。幼读诗书,文武兼备,祖辈与叶宗留姑婆为姻亲,两人又一起读私塾,当过教师,后在弄坑银矿协管账目,常与矿工切磋武艺。后与叶宗留转战浙、闽、赣,并为其出谋划策。石牛山大败后,曾避居江坑山寮(后名鉴湖源)。

正统十三年秋,陈鉴湖、陶德义又组织宣慈弄坑银矿矿工及贫民攻处州,朝廷诏矿治御使李俊进剿,陈、陶退回宣慈,李俊官兵进驻周坦。十月,陈鉴湖部陶德义、叶希八夜袭武义。十二月,陈部攻克遂昌。李俊着叶钜等乡团进剿,民军失利,部将齐火多战死,陈、陶退回宣慈。乡团随即在竹客岭头建起寨楼(故后人叫寨头岭)。陈鉴湖、陶德义等人议建立太平国,以与明分庭抗礼,号召四方,进而取代明朝。于是着智星祝岳二在宣慈之中心鲍村建造太平宫,以建国作“临都”之用。宣慈鲍村离民军大本营马口十里,背靠牛头山麓,东有栝苍山脉北拱,西有仙霞岭山脉南延,左右二水汇成的宣平溪流入瓯江,是个小盆地。

正统十四(1449)年正月,陈、陶出兵战于破桥峡,斩分守参议耿定、兵备佥事王晟,官兵败退。民军又攻打处州府城,御史李俊、知府张佑急招勇士500余人参战,击退民军,大将叶希八阵亡。二月,工部尚书石璞,以都指挥徐恭为总兵,督诸军继续讨伐。四月,浙江巡抚张骥着丽水县丞丁宁,老人王世昌等入民军兵营招抚,陈鉴湖等一部分被招降。陶德义拒降,杀使者,引兵入山,继续反明。陈鉴湖赴京,后来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斩。

[枭将陶德义]陶德义(约1416-1451)宣慈陶村人,出身贫苦,据传少年丧父时请不起风水先生,刚巧有位风水师路过,为其指点坟穴埋葬,并断言一月后坟前沼泽中定开芙蓉。将满一月,陶母往视,果见一花蕾破泥而出。其母惧先生回来将索工钱,就摘去花蕾而移一株野草花替上。风水先生回来见状叹曰:“可惜可惜,本可生花王,却变出草花”。陶德义身材不大,却筋骨强壮,小时与伙伴玩耍,常作一军之帅,与人争斗,从不服输。由于家境贫困,父死后母子俩在饭甑坛下搭棚栖身,只以卖柴度日。每日在峭壁上砍柴劈棍,窜上跳下,因而练就了一身棍棒和腾跳功夫。长成后到弄坑官办银矿做工。叶宗留在宣慈起事,陶德义即随军攻打处州,后又转战浙、闽、赣各地。因作战勇于取胜,遂升为头目。

正统十四年孟夏,陈鉴湖降明,陶德义自当为首领。回到宣慈马口大本营后,又抓紧了太平宫的兴建,四月底太平宫竣工。五月初一,陶德义在太平宫受众部下朝拜,并封祝岳二为辅相,封徐浩八、傅隆久、刘四、陈允才等为帅将,建国号“太平”,立年号“泰定”。

太平国正式成立后,以鲍村(今柳城)为“临都”,整个宣慈之地升格为“京畿重地”。太平国地“疆域”,基本上就是后来的宣平县地界加外延(处州之西北方向后来立县的云和、景宁之地也是太平国的势力范围)。新建的太平宫在鲍村中心偏南,并一改衙门坐北朝南的惯例,而是坐南向北(志取北明),门前店铺即名太平坊。

太平国成立刚七天,处青田、松阳等县的边远山区(即后来的云和、景宁之地)的刘四、刘五、陈三等部民军就打出陶德义的旗号蠢动,都指挥沈麟统兵进剿,与太平军激战,沈麟被击毙。叶钜率乡兵前往增援,太平军败,刘五被俘,陈三战死,刘四退入深山。

六月二十九日,陶德义部将徐浩八、傅隆久等集太平军万人围攻处州,制吕公车攻城。明军与乡兵分门把守,不克,太平军死伤500余人,傅隆久阵亡。太平军撤退,都指挥脱纲率骑兵赶至破桥峡陷入埋伏,脱纲被斩,骑兵受歼。

立国后出师不利,陶德义已深知提高部队战斗力很重要,于是加紧训练,历兵秣马,以利再战。

正统十四年间,北狄也先屡犯北疆大同等地。七月,英宗御驾亲征。八月在土木堡,被瓦刺军突破,英宗被掳。十月,又挟英宗进逼京师,兵部尚书于谦督范广、石亭击退瓦刺。故明之军事重心必北移大同一线。九月,成王祁钰(谥号代宗)即位。次年,瓦刺军战败而与明议和,九月英宗还京。

景泰元年(1450年)春,陶德义率部攻松阳,因乡兵坚守竹客岭寨险不破。太平军改道先攻遂昌,杀指挥弓礼,县丞张智,焚官署,纵狱囚。又南下破松阳,毁竹客岭鹿砦。有万名民众投从陶德义,军威大振,处巨告急,朝野震惊。朝廷急命都御史张楷由闽入浙讨伐太平军。张楷前已与民军作战,知民军之勇,特制竹笆为盾,使枪入笆难拔,此战太平军大败,死俘1300余人。陶德义退回宣慈,张楷又着人前往招降,出降者甚众。

五月,陶德义又在庆元方向重建武装,会合前太平军,再克丽水,破青田,直扫永嘉、温州,重回宣慈。十七日,攻打武义,杀浙江按察司佥事陶成,都指挥崔原,继而进攻永康、缙云。朝廷再调原征讨福建的兵部侍郎孙原贞,统领闽浙三军五万余众,水陆并进,讨伐陶德义。

孙原贞与民军作战多年,惯采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策略。官兵主力在处州结集后,孙原贞暂且按兵不动,先调查民军兵力和布置,了解宣慈的地形,道路,关隘等情况。然后兵分三路,中路丽水,左路松阳,右路武义,左右路取合围之势,中路为重兵突破,由孙原贞亲自坐镇中路。碧湖为太平军的前沿阵地,双方摆开阵势,相持观望。大战开始后,明军以火炮,重兵轰击,太平军受损,退守犒岭。几日后孙原贞命官兵攻击犒岭,未达速战速决,处州府前来犒军。官兵分兵从水路进军,欲袭击太平军侧后,犒岭失守,太平军退守破桥峡,陶德义亦亲临前线。破桥峡是太平国南向的重要关隘,破桥峡若破,则懿德之区域不保,故双方结集以重兵,僵持数月之久。景泰元年二月,孙原贞又运来火炮猛轰,将破桥峡变成白地,太平军损失惨重;经反复争夺,官兵势众,太平军陈允才,舒景福战死,破桥峡终被攻破。

太平军驻巨溪方面部将陈唯敬闻破桥危急,率兵驰援,待冲破阻击赶到时,破桥峡已失守,又陷入官兵的围攻。无奈之下,只得奔东西岩暂避。官兵数千,将东西岩团团围住,相持半月。官兵又用火攻,但上千名太平义士无一投降,最后全体从东岩顶跳崖而壮烈牺牲。

官军左路的系福建官兵,在攻碧湖,占领靖居后就未有重大战事,后一直在松阳遂昌一线游戈。右路官军由武义向西南进军,占领俞源、宋村后,太平军退守凡岭,官兵并未进攻,双方均持守势。

太平军破桥战败,退守曳岭。经破桥一役,陶德义已知非孙原贞对手,于是与祝岳二等部下商议:“太平军若不能突出重围而东山再起,就只有遁入深山。暂求生存。眼下只好先拼死一战”。陶德义让部将逐地作战略抵抗,自己回杉坑兵营,抓紧慈(石)门岭的工事构建。太平军在曳岭头、曳坑口一路边打边退,孙原贞也缓缓进军。太平军退到三港,撤去宣平溪上的木桥、渡船,适逢江水猛涨,双方隔溪相望。水退后官兵奋力涉河,攻击太平军,太平军又退至石门岭关隘前新修工事坚守。官兵每日攻击,均难取胜。官军便改变战术,先以左右两军迂回至民军工事以外,占领两侧山头,再以中路强攻,三方合击,太平军隘前阵地失守,大将徐浩八战死,残兵退入石门隘。陶德义见状,整顿队伍,向官兵发起反攻,欲夺回隘前失地。陶德义一马当先,冲入敌阵,虽杀敌如麻,但腿部中了敌将一枪,险些落马,在众人掩护下退入关中。陶德义吩咐祝岳二,回鲍村作好撤退准备。祝岳二就将前各县缴获金银贵重,秘密埋藏并绘制藏宝图,以备后日需时取用;并将太平龙旗、印信等物转到马口,外用棺材封装,以铁索悬棺密藏于崖洞。

孙原贞在石门岭隘结集重兵,每日轮换攻击,太平军伤亡几殆,陶德义带伤与残兵守隘,已见力单不守,一部将催陶快走,同时放火烧着关楼,领手下兵卒冲向官兵,拼死在阵前。陶德义由义子陶国星扶上战马,向杉坑军营急驰,陶国星紧护其后。孙原贞督骑猛追,陶德义逃上一小涧木桥时,因奔力过猛,踏穿桥面覆盖的泥草而马蹄陷入树缝,马翻倒,陶德义跌下马来。义子来扶义父,陶德义厉声说:“吾儿别扶我,快快逃走,去见杨芳伯,看否有望”。陶国星即跳入宣平溪潜逃。追兵随到,将陶德义围住,欲擒德义。陶德义伸手将一随身金印抛入溪潭,单腿跃上路边一高处,厉声喝道:“吾乃天授皇帝,今日虽败,尔等官不过五品,不得无礼,快扶我上马,可随你们同行”。孙原贞只得让手下扶草王上马。官兵想捞金印,但溪潭已深不见底。陶德义上马后,心情坦然,官兵前护后拥到杉坑兵营。兵营已空无一人,孙原贞传令官兵在兵营宿夜,明日杀向鲍村。

太平军在竹客岭与凡岭尚留少量守军,听报石门岭被破,鲍村不保,抛下阵地,连夜驰援鲍村,并仓促在祝村集兵阻敌。官兵势大,太平军奋勇拼杀,大部阵亡;少量溃军,经近道撤向马口。孙原贞进入鲍村,村内已无一兵一卒,老百姓闭门不出。孙原贞贴出告示,并沿街鸣锣晓谕百姓。几日后,官兵再攻马口,太平军残部在金山尖仍作抵抗,以卵击石,大部玉碎。祝岳二与少量残兵退入深山。陶国星一路逃到东巨,无计重整旗鼓,即去南湖兵营见杨芳伯(杨为太平军头目,后降明),试图说杨,途中却为官兵捕俘,并与陶德义一起解京处斩,终于黄泉路上,父子相伴。

孙原贞见宣慈地面,山川秀美,景色宜人,民风虽烈,但普存孝义之心,遂心生怜惜之情。便每日四处察访,亦到过宣阳观上香求签。时有鲍村贡生郑义礼,参议立县以治。孙原贞上奏朝廷,详陈边远山区,应立县以治,可教化民心。景泰三年(1452)十一月,御批准奏立县和朝廷建县文书下发,于是处州府派出官员来宣进行筹建县衙、县界勘定等工作。确定鲍村作县治,划丽水北乡之懿德、宣慈、应和三乡建立宣平县,云和、景宁亦同时建县。孙原贞回军处州,是年十二月,祝岳二组织矿工等人拟除夕前夜攻取宣平县治,因泄密,处州府调兵来宣,攻城未遂。景泰四年正月,孙原贞派兵三千,进宣围剿,捕杀160余人,祝岳二被俘,太平国战火完全扑灭。

宣平先民反对官府的抗争,虽则胜者为王败者寇,但宣平太平国的建立,是已有工人阶层为领导,贫民为主体,结合读书人(小知识分子)的军政权,她不同于其他的山寨土匪及江洋大盗,而是有立国的思想纲领和政权机构;诚然,一个政权的开始大多靠军事立国,但她仍然不离尊道重儒容佛这中华文化的民族之魂。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5 8:3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