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磾姓 |
释义 | 磾姓出自石姓,唐有磾咅、宋有磾青阳、元有磾玮。长安堂。亦有出自外族,北魏有磾泠、磾高智,隋有磾木生。凤青堂,据说其宗庙外有凤之雕像,过数十年,非无损坏,且变青色,因此得名。现磾姓主要分部于四川、陜西等地。 中文名:磾姓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磾[磾,读音作dī(ㄉㄧ)] 溯源第一个渊源:源于职业,出自古代用来制作染缯染料的磾人,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 磾,是远古时代用来染缯的一种黑色矿物质。缯,就是用丝混以其它纤维如麻、棉等织就的布。实际上,磾就是今天所称的煤矸石,即未完全炭化的煤。 古代时期,人类还没有了解煤的燃料性能时,就已经应用这类矿石臼磨成粉末,然后制成染料,由来染布。制作这种染料的工匠,就称作磾人、乌人、缯人等。 在磾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职业称谓未姓氏者,称磾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建筑,出自先秦时期李冰父子筑堤之法磾,属于以技术术语为氏。 磾,就是以笼箱装满大石头筑起的堤坝。 据史书记载,秦昭襄王嬴则(嬴稷)末年(公元前256~前251年)为蜀郡守的李冰,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古灌县)的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都江堰(唐朝称犍尾堰),李冰父子成功地构筑起两千二百来年仍在发挥巨大作用的伟大灌溉工程都江堰。 李冰在修建都江堰工程中,开始时所投石料皆被汹涌的岷江江水冲走,经仔细研究后,他创造了以竹笼装石作堤堰的施工方法。唐朝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记载:“犍尾堰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李冰作之以防江决。破竹为笼,圆径三尺,长十丈,以石实之,累而壅水。”在史籍《汉书·石经公羊传》中也记载:“以磾为堤。” 由于这种“以磾为堤”的方法就地取材,施工、维修都简单易行。而且,由于笼石层层累筑,既可免除堤埂断裂,又可利用卵石间空隙减少洪水的直接压力,从而大大降低了堤堰崩溃的危险。 这种竹笼装石的筑堤方法,就是“磾”法,此后“磾”与“堤”二字通义。 秦、汉之际,有人以其筑堤之法为姓氏者,称磾氏,其实是很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三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出自西汉王朝秺侯金日磾,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金日磾,公元前134~前86年,字翁叔,武威郡休屠人(今甘肃民勤),汉武帝时期的一位匈奴出身的朝廷重臣,是一位有着远见卓识的匈奴族政治家。本名叫日磾,没有姓氏。由于他曾为汉朝铸铜人像(金人)用以祭天,遂被汉武帝赐姓为“金”,称金日磾,从此他的子孙就大都姓了金。 金日磾是匈奴休屠王的太子,金日磾少年时期,正是西汉王朝与匈奴王朝频繁战争的苦难岁月,西汉王朝经过六七十年长期的休养生息之后,到汉武帝时国力已经很强盛,于是对匈奴发动了几次大规模的战争,而其中发生在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农历3月的河西之战,则奠定了金日磾一生的命运。 在河西之战中,匈奴的浑邪王、休屠王率领的军队在祁连山遭到汉军的攻打。匈奴惨败,兵将死伤无数,匈奴政权遭到沉重打击。匈奴单于失去了大片领土,十分怨恨二王,想借机杀掉他们。浑邪王和休屠王得知后,决定降汉,汉武帝接受了他们投诚的请求,派霍去病率兵接应。但是在关键的时候,休屠王因中途反悔而遭到浑邪王的杀害,金日磾无所依靠,便与母亲阔乐、弟弟金伦一起成为了汉朝的“降虏”。 金日磾当时十四岁,被安排在黄门署养马。因为他从小生活在草原上,精通马术,宫廷马经他调养,匹匹高大肥壮。有一次,汉武帝在游逸宴乐时,让十多个马奴牵出马来供他们观赏,当时有许多宫女在场,有些马奴忍不住偷看宫女,只有金日磾神态庄重,目不斜视。身材高大英武的金日磾以他正直的人品和熟练的养马技能恨快赢得了汉武帝的注意和器重,不久便拜他为马监,又提升他为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金日磾在受到重用后更加严于律己,武帝对他越发敬重,赏赐金日磾累计达千金,待遇也比其他臣子优厚。朝中一些大臣十分嫉恨,纷纷抱怨,但武帝不为这些流言蜚语所动,反而更加器重他。 金日磾的母亲教子有方,金日磾继承了他母亲的优良传统,对子女管教甚严。金日磾有两个儿子,小时候长得非常逗人喜爱,均为汉武帝做“弄儿”(陪伴皇帝嬉戏),常陪伴在汉武帝身边,深受武帝所宠爱。可是弄儿长大后行为不检点,有一次,竟在皇宫里和宫女嬉戏,恰好被金日磾看见,金日磾怒不可遏,以其“淫乱”而将其子杀死。汉武帝得知后怒而责备金日磾,金日磾向汉武帝陈述了杀子的原因,汉武帝被他的精神所感动,从此更加信任金日磾。 在史籍《南史·杜骥传》中记载:“尝侍宋文帝,言及史籍,上曰:金日磾忠孝纯洁,汉人莫及。”金日磾一生的最大功绩就是尽忠职守,他一生多次识破并挫败叛乱活动,在维护汉王朝的统治和社会安宁方面,建立了不朽功绩。 汉武帝晚年体弱多病,怀疑有人使用“巫蛊”事件。汉征和元年(公元前92年),丞相公孙贺涉嫌被人告发,死于狱中。次年,直指绣衣使者江充制造了“巫蛊”事件,诬告太子刘丹,太子被迫起兵杀了江充等人。汉武帝不解真相,发兵追捕太子,太子出兵抗敌,激战五天,死者数万人,太子也自杀而死。后来,江充陷害太子的真相大白,汉武帝深悔自己受骗上当,于是杀了江充的宗族、党羽。参与此事的莽何罗兄弟恐受株连,就想阴谋反叛,不料被机警的金日磾觉察,莽何罗兄弟也发现金日磾对他们有疑心,迟迟不敢下手。 汉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农历6月,汉武帝出行住在林光宫,金日磾也随同而往。一天夜里,莽何罗发兵,第二天凌晨,乘汉武帝尚未起床,企图潜入卧室行刺时,被金日磾发现而拼力将他抱住。左右卫士欲杀莽何罗,汉武帝恐误伤金日磾而制止了手下,金日磾一人奋力将莽何罗举起,摔在殿下,其他同谋也相继被擒,这场行刺案件被粉碎后,金日磾以忠孝著称于朝野。 汉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病危,立八岁的儿子刘弗陵为皇太子,拜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磾拒绝了辅政大臣的任命,表示愿作霍光的助手,于是汉武帝拜金日磾为车骑将军,“授以后事”。委托霍光与金日磾共同辅佐少主刘弗陵即帝位,这两位汉匈名臣不负圣恩,紧密团结,创建了两汉历史上“昭宣中兴”时期的大业。 汉昭帝刘弗陵即位后,遵照汉武帝的遗嘱,封金日磾为秺侯,但金日磾以汉昭帝年少而不受封。第二年,金日磾病重,汉昭帝又封他为秺侯,金日磾才在病床上接受了印绶。 汉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农历9月,金日磾病逝于长安(今陕西西安),终年四十九岁,谥为“敬侯”。 金日磾的家族,在他逝世后日益显赫,在中国北方民族中,像金日磾家族这样长期在中原汉族王朝任官而又子孙继续封侯,是很少见的。金日磾为汉王朝竭力尽忠,鞠躬尽瘁,赢得了后世人们的赞誉。 在金日磾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日磾氏(读音作mì dī),后省文简化为日氏(读音作mì)、磾氏(读音作dī)。 第四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西晋时期鲜卑族段部首领段匹磾,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段匹磾,辽西鲜卑族段部人,祖上世代为鲜卑段部大人(部落首领)。父亲段务勿尘被西晋王朝封为辽西公、鲜卑大单于。八王之乱后,段务勿尘跟随东海王司马越征战,因而被封为亲晋公,王浚与段务勿尘结亲。后来段务勿尘逝世,段疾陆眷继承了大单于、亲晋公等称号,他的儿子段匹磾则为左贤王,假抚军大将军。 永嘉之乱之时,段疾陆眷领着段文鸯,段匹磾的堂弟段末磾一起攻打羯胡部的石勒。结果在段末磾在追击石勒军的时候被反击,反而被石勒俘虏。后来段疾陆眷用物资将段末磾换回。段文鸯不同意,但最终还是被命与石勒的兄弟石虎结为兄弟。 晋元帝司马睿建武元年(公元317年),段匹磾与刘琨结盟,之后,段匹磾推举刘琨为大都督,一起攻打石勒。石勒恐惧,用财物贿赂段末杯,段末磾然后说动段疾陆眷、段涉复辰(段匹磾的叔父)二人退兵。段匹磾后领幽州刺史,受封渤海公,与刘琨等上表司马睿劝进位。 晋建武二年(公元318年)农历1月,辽西公鲜卑段疾陆眷病逝,其子年幼,叔父段涉复辰自立,被段疾陆眷之弟段匹磾所阻。段末磾以段匹磾有篡权之意,唆使段涉复辰发兵抗拒,结果段匹磾被阻于右北平(今河北丰润)。而段末磾则乘机杀了段涉复辰及其子弟党羽二百余人,自立为单于、辽西公,迫使段匹磾退回蓟州。 段末磾在击退段匹磾时俘虏了刘琨的儿子刘群,便让刘群给刘琨写了一封信,劝说刘琨支持自己,对抗段匹磾。结果这封信被段匹磾劫获。当时王浚战败,段匹磾领幽州刺史。而刘琨也在晋阳战败,新占幽州的段匹磾约刘琨去蓟,刘琨无奈之下东下幽州,又与匹磾结盟,并约为婚姻。此时的匹磾对刘琨怀敬仰之情,还推琨为盟主。 但这时段匹磾的弟弟段叔军提醒段匹磾:“我们是鲜卑人,之所以如今能有这般成就,全部是因为这些地方的民众畏惧我们人多而投奔来的。但是现在我等部族内乱,而刘琨的声望很高,如果刘琨支持段末磾,那么我们将死无葬身之地。”段匹磾考虑良久,便将刘琨扣押了起来,然后将其杀害。 但是在段匹磾杀了刘琨之后,却与他想要的结果完全相反,原先依附于他的晋人却大多投奔段末磾,慕容部更是离他而去,结果导致鲜卑段部的势力大减,连自守也不能。因此当他在前面攻击段末磾时,孔苌便在后面攻击他,结果大败,之后只好投奔当时的乐陵太守劭续。 段匹磾见到劭续的时候说:“我是拥护朝廷、忠于大义的狄夷,现在为了忠义已经家破人亡。现在与劭公您一起进讨石勒、段末磾,这也是对劭公您有利的。”由此说服了劭续,于是二人一起向北进攻段末磾,向西防御石勒。 晋明帝司马绍太宁二年(公元323年)农历1月,段匹磾在幽州攻击段末磾,虽然获胜,但是石虎却趁着乐陵兵少的时候攻击乐陵。劭续出击,却被击破俘虏。段匹磾听到消息后赶紧南下支援,走到一半,便听到劭续被俘虏的消息,属下人人恐慌而散。段匹磾与段文鸯只好带着数百人冲入包围圈中,进了乐陵。石虎让劭续招降,劭续却让兄弟子侄奉段匹磾为主,坚守乐陵。石虎攻击不下,只好退兵。到了农历8月,石虎再次攻击厌次,在野外屠杀百姓。段文鸯要出击,段匹磾不肯。段文鸯大喊说道:“民众依附我们,便是依仗我们的武勇,今天看到民众被屠杀掳掠却不敢相救,是胆怯,如果失去了民众的依附,那就是自取死路。”然后带了几十个壮士出城作战,大杀羯胡之兵。最终马乏伏地。石虎高喊:“我和兄长皆是狄夷,很久之前都想与兄长好好相处,今天见了,何必动手?大家停战吧!”段文鸯高声喝骂:“你这个贼寇,早就应该死了。兄长不用我得计策,才让我如此。我宁愿战死,也不会屈服于你。”于是下马苦战,从早上到黄昏,力尽被俘。 乐陵城内众人见到段文鸯被俘,更是士气大降。劭续的兄弟子侄都要投降。段匹磾便逃溜走,结果被劭续的弟弟将他绑缚起来送给了石勒。 段匹磾见石勒拒不拜礼,但石勒、石虎与段匹磾曾为结拜兄弟,因此并没有杀他,反而让段匹磾、段文鸯各领着三万流民去自由放牧。后来段匹磾在石赵境内常常身著晋朝朝服,持晋节,游说附近的豪强以及投降的段氏鲜卑反抗羯胡。事情败露后,他与其弟段文鸯皆被杀,只有一个小弟弟段末波以及少数几个人活了下来。 段匹磾被掳掠之前不久,孤立的段末磾也随之败亡。自此,强大的辽西鲜卑在内讧的情势下,皆在石赵攻击下灭亡。后来,段氏收拢的汉族人与鲜卑段部依然不时起兵反抗,但最终被鲜卑慕容恪所击破、吞并。 在段匹磾、段末磾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汉化称磾氏,最终逐渐融入汉族之中。 第五个渊源:源于鲜卑,出自汉朝末期鲜卑拓跋部于栗磾,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于栗磾,代人,公元364~439年,能左右驰射,武艺过人,好持黑矟(黑矛,没有缨穗的长矛),人称“黑矟公”,是著名的北魏王朝开国大将。 北魏登国五年(公元390年),于栗磾受拜冠军将军,假新安子。后与宁朔将军公孙兰领步骑二万,潜自太原从韩信故道开井陉路,袭击慕容宝于中山。既而车驾后至,见道路修理,大悦,即赐其名马。 及赵魏(今河北地区)平定,北魏太祖拓跋珪置酒高会,大赞于栗磾道:“卿即吾之黥彭。”就是说是汉朝时期的开国大将淮南王英布和梁王彭越,之后大赐金帛,进假新安公。 北魏有一次北魏太祖游览白登山,见一只大熊带着几只小熊,便回头队于栗磾说:“卿勇干如此,宁能搏之乎?”于栗磾回答:“天地之性,人为贵。若搏之不胜,岂不虚毙一壮士。自可驱致御前,坐而制之。”当即冲下山冈,将大、小熊皆擒获。北魏太祖非常高兴。 到了北魏太宗拓跋嗣永兴三年(公元411年),关东群盗大起,西河反叛。于栗磾受命征伐,所向皆平,即以本号留镇平阳。转镇远将军,河内镇将,赐爵新城男。于栗磾抚导新邦,甚有威惠。 当时的南朝宋武帝刘裕与后秦国的姚泓之间频繁战争,于栗磾担心其会北扰,遂筑垒于河上,亲自巡守。由于他禁防严密,斥侯(奸细)不通。刘裕甚惮之,不敢前进。后刘裕给于栗磾写了一封信,远引孙权求讨关羽之事,假道西上,题书曰:“黑矛公麾下。”于栗磾向北魏太祖请示,北魏太祖许之,并因此授于栗磾为“黑矟将军”。因为于栗磾好持黑矛以自标,刘裕望而异之,故有是语。 北魏大将军奚斤征伐虎牢关时,于栗磾另外率所部攻击德宗河南太守王涓之于金墉,王涓抵抗不住,弃城遁走。于栗磾因功升迁豫州刺史,将军如故,进爵新安侯。 当时的洛阳虽历代所都,但因久为各邦势力争战影响,城阙萧条,野无烟火。于栗磾任豫州刺史后,刊辟榛荒,劳来安集。德刑既设,甚得当地百姓之心。北魏太宗南巡盟津时,问栗磾:“这洛河上可以架桥吗?”栗磾回答:“杜预造桥,遗事可想。”乃编次大船,构桥于冶坂。六军既济,迅速搭建了一座浮桥,北魏太宗深叹美之。 北魏世祖太武帝拓跋焘征伐胡夏国赫连昌时,令于栗磾与宋兵将军、交趾侯周几袭陕城。于栗磾率军挺进,赫连昌属下的弘农郡太守曹达不战而走。于栗磾乘胜长驱,直至三辅(京兆、左冯翊、右扶风)。因功进爵为公,加安南将军。后又平统万城(今陕西靖边),迁蒲坂镇将。当时弘农、河内、上党三郡贼起,于栗磾随即发兵讨平。 后于栗磾转虎牢镇大将,加督河内军。寻迁使持节,都督兖相二州诸军事、镇南将军、枋头都将。又为外都大官,平刑折狱,甚有声称。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延五年(公元439年),于栗磾逝世,终年七十五岁。赐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赠太尉公。北魏世祖甚悼惜之。 史书评价:“于栗磾自少治戎,迄于白首,临事善断,所向无前。加以谦虚下士,刑罚不滥。魏定中原,于栗磾有武功于三世。兼以虚己下物,罚不滥加,斯亦诸将所希矣。” 在于栗磾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汉化分称于氏、栗氏、磾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石姓迁徙分布: 今磾氏族人主要分布于四川、陜西等地。 郡望堂号:琅琊郡亦称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省胶南市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今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东汉朝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琊县。唐朝时期又裁废,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曾废黜,后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朝时期琅琊国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另一处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此后废置千余年。 京兆京兆原本为京兆尹,“尹”为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时期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壬寅(公元222年)又改名为京兆国。曹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曹魏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陕西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期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曹魏时期缩小。十六国时期的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诸国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京兆尹)。隋、唐两朝均立都于长安,京兆郡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朝时期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原址统称为西安。 堂号: 长安堂以京兆长安为堂号。 凤青堂据说磾氏宗庙外有一凤之雕像,过数十年,非但没有任何损坏,而且自变为青色,因此得名。 历史人物唐有磾咅、宋有磾青阳、元有磾玮。 北魏有磾泠、磾高智,隋有磾木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