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磻溪 |
释义 | 基本信息磻溪读音:pán xī 解释:溪名,在今陕西宝鸡市东南,相传是姜太公钓鱼的地方。 出处:郦道元《水经注.清水》:“城西北有石夹水,飞湍浚急,人亦谓之磻溪,言太公尝钓于此也。” 概况磻溪坐落于安徽歙县杞梓里镇镜内昌源河畔。原名“劳溪”, 取勤劳耕种之意,唐代开始有人在此定居,以农桑为业。到了宋代,有一名士隐居于此,因慕名姜尚隐居陕西的“磻溪”之含义而改名磻溪,又名渭滨(取姜太公于渭水之滨垂钓之意)。磻溪位于昌源河北岸,山如屏,河如带,从坡山之巅俯视磻溪全村,酷似鸟枪形,村头笔直细长,犹如枪管,村未宽而弯,犹如枪把。民谚曰:“村形如枪,习武有方”。磻溪村曾是“一河两岸人家”的布局,昌源河对岸人家毁于清代兵燹,至今依存残垣断壁,近年有人在旧址上兴建新屋,有趋向恢复原貌之势。磻溪解放前夕800余人,2005年1380人。磻溪清属三十三都;1934年归属驻地北岸的第四区长兴乡(驻地唐里),为磻溪保;1949年5月废保甲制,同年10月取消乡建制划区,属苏村区管辖;1952年8月重新建乡,改为磻溪乡,后并为苏村乡;1958年10月属苏村人民公社;1983年公社改乡建制,属苏村乡;1991年并入杞梓里镇管辖;1994年划规苏村办事处(苏村乡)管;2005年元月并入杞梓里镇。 磻溪今以方姓聚族屯居,起初,元朝年间,山清水秀、林木茂密的磻溪居住着韩、胡、鲍、戴四姓居民。元未兵戈扰壤(红巾军作乱),胜公方天泽(祖居苏村),字德润,幼名胜偕二弟思敬公、三弟天骥公、小叔克明公等避乱到磻溪,因见此处环境优美,隐蔽幽静,是繁衍生息的好地方,便于洪武定都南京后,在磻溪买宅置田,开拓安居,经商劳作,渐渐地方氏人丁兴旺,至第四世成性祠已蕃衍有十大房,从胜公到第五、六世村中已有男丁300余人,进而替代逐渐衰退的韩氏等家族。成性祠的轮字祚辈为:金水木火土五德循环,到2005年成性祠绪成堂衍至方德礼孙已有25世,迪光堂方应生之孙26世。 相关事件历史上事关磻溪兴衰的二次事件:一件是发生在清咸丰年间,太平军起义失败逃至磻溪,虽村人奋起抵抗,但终免不了村庄残遭兵燹。不少房屋被烧毁,有389人被乱兵杀死打死饿死,劫后余生的幸存者无家可归,纷纷外出逃难。另一件是自然灾害,发生在1922年农历壬戌年七月间的一个夜晚,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沿河十几家房屋被冲毁,田园冲塌,有村民18人被洪水冲走,死于非命,令人一时谈水色变。 磻溪方氏代有外迁,外迁后裔中衍成村族的主要有:顺德祠七间厅方明通和方明俭两兄弟从磻溪迁出,方明通迁至坡山,并建造“承义堂”;方明俭进住横山滩培,繁衍子孙;岔口镇的英富坑村方氏是从磻溪善德祠迁出的;四世方茂祥迁出石济坑开业建村,方云祥迁居勾村。成性祠十大房(胜公第三世)的第九房坎公(字斯润)、第十房巽公(字斯顺)迁出至舒川建村繁衍子孙。还有石济坑方氏是从成性祠迁出的。成性祠六世时鸣公迁河政九肚,金公迁河政白毛干、田干。 方氏宗祠:胜公五代孙方鋹之外孙胡梅林(胡宗宪)任闽浙总督兼七省军门时,方氏巨商和富户多家为祭先祖先后建造了祠堂。天泽公的子孙在明朝嘉靖年间建造了规模宏伟的成性祠,奉天泽公为该祠始祖。克明公的子孙建造了善德祠,奉克明公为该祠支祖。思敬公的长子永公三子绍公、成公合建百顺祠,次子良公建立成善祠,随后二祠的子孙将二祠合为一祠,名“善顺祠”,奉思敬公为该祠支祖。当时祭况以成性祠为盛,长袍马挂,盅樽壶盆皆为银器。成性祠有三进,前中进依存,后进已改建教学楼。前进为门楼,门楼下有一对石鼓,光滑园润,油光发亮。越过古祠的大天井便是中进(即正厅),乃是族长举行祭典的大堂,(木石砖雕、屋梁、梁托描述),明嘉靖三十九年仲秋三日,时任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胡宗宪曾为成性祠写有:“磻溪成性堂记”,并赠一横匾,亲书“永思”二字挂于大厅后中门,正对祖宗之寝室。其右,为清道光帝书“忠义孝悌”之匾。另有明清两朝的江南才子、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中国人王茂荫和柯铖所赠之匾及对联。成性祠的建筑格局与绩溪龙川胡氏宗祠相仿,此乃缘于胡梅林为此祠之外甥也。三祠之外另有支堂:迪光堂、敦善堂、德茂堂、存义堂、敬义堂、承志堂、明德堂、积善堂、友恭堂、厚馀堂等。可惜大都已毁。现存有迪光堂、友恭堂、明德堂。“忠节祠”是清咸丰朝廷为了安抚遭劫的村民百姓,永久哀悼无辜死难的亡灵而下旨资助建造的。支堂“七间厅”,原为明代古建,后毁于“长毛”兵火,于清末重建。到2005年,全村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居(有门罩、堂名的)有上十幢。方玉文老屋,建于咸丰年间,通转楼,砖木结构,明堂天井,粉墙黛瓦、马头墙,门楼镂雕古戏曲人物图案,堂前二立柱质料为银杏(俗名白果树),上雕有木狮一对,显其戏球之态,活灵活现。天井下四边建有檐前台、花栏杆,窗槛四付分别雕有“松可耐寒竹能免俗”、“梅生古干兰怀幽香”、甲子日拜寿、才子佳人图案,构图高雅、细腻。村对岸的书案山下,有一书院,院前有鱼塘,塘旁有一宋代栽种的罗汉松,距今已600多年,其主干粗短,枝有四分杈,杈直径有一尺有余,胡梅林幼时在此读书。 东村头有一座贞节石牌坊,为清朝德茂堂方成筠之妻守节遵旨而建。沿石碑坊进村是磻溪十八景之一的九十石栏杆步半桥,可惜在七十年代建河坝开路时毁了。 磻溪村头河坝,最早建于清朝,由本村名士方与笙倡议建筑,(俗称鳖垛)用于护村防洪。 磻溪村末河坝1958年建造,除护村防洪灌溉用外,坝上建有水碓水车,为农户加工农副产品,69年“7.5”洪灾河坝部分冲毁,并于当时进行整修,坝上扩建了水泵加工厂,于1990年加固整修一次。 光绪年间,磻溪上村德茂堂最先开办私塾,聘请祥先生(又名方与笙)为师。尔后,乐寿堂(钱启奉先生为师),迪光堂(方裕厚先生为师)。磻溪下村在现在的方跃祖屋开办私塾,请的是家住周岭山的方相烈(人称相烈仙)。以上私塾教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天文”、“花木”、“甲子”、“中庸”、“大学”等科目,有的也教珠算和诗文对句等。私塾是旧学,新学叫学堂,最早的学堂是渭滨小学,是本村名士方郁如先生于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创办的。学的科目有语文、算术、自然、音乐、体育等科目。学生主要是磻溪上半村的学童;次年,上下村有识之士商定,于忠节祠和善顺祠设立课堂,学堂用的桌椅等教学设施是向村民捐助的,后移到成性祠为校,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有二次将祠堂一部分拆改为学校教学楼。历经方毅华、渔梁人姚学德、本村方崇庆、金竹人江棣、呈村降人方德生等十几任校长。 磻溪民风民俗纯朴。最具特色的活动是“打百步”:每逢八月十五中秋节,村民们用稻草蒲编成辫子形,其前端裹着约半尺长的较粗的树段,扎紧后,到大路正街上摔打。 明初武将刁太顺,因得罪了永乐帝避乱徽州,为成性祠始祖方天泽收留。刁太顺武艺卓绝,当时南村的鲍六等强盗横行徽州时,刁太顺献艺惊服盗魁,传说他用双臂抱住转动的水碓风车,轻轻拔起,扬长而去,磻溪人习武有方由此扬名,村庄得保平安。 磻溪村民的生产生活历来农商结合,可谓农之不足,以商补之。村中至今流传着“忙不忙、走余杭”、“包袱雨伞往外一赶”的经商俗语。一般男孩到了十二、三岁,父母就促其外出各城镇学做生意、当学徒,学手艺、练书字算盘、学经营之道。解放前,磻溪村平均一户就有一人在外谋生,有开设茶叶店的,有开油漆杂货店的,有开茶行的。既使到了七八十年代,这里从外地做工寄回家的钱在方园乡村中是位居首位的。八十年代中后期,这里的村民外出江浙沪一带打工的渐多,从事建筑、服务行业,2005年磻溪外出劳务输出400多人,创年劳务收入240多万元。同时农业上因地制宜地发展茶叶、蚕桑,有水田170亩,茶园650亩,桑园271亩,村民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2005年农民人均收入3057 元。现在的磻溪通电、通自来水、通路,普及了电视、程控电话。 磻溪人文积淀厚重。前清秀才方与笙,字骏祥,平生以教书为业。埏公,字致达,学名员,字従规,号守约,天顺年间进士,授光禄寺大官署署丞(七品京官)。“懋德堂”盐官方五瑞,字子建,曾在皇宫中当过家庭教师,晚清在湖南长沙任巡盐御史,为官清廉,一身正气,朝廷赐于:“清朝人瑞”匾一块,悬挂于老屋堂前。还有,清代历任兵部吏部侍郎的王茂荫是这个村的重外甥;现代原国务院副总理柯庆施是迪光堂外甥;原国务院副总理方毅,祖居于磻溪淡水巷(其屋毁于战乱,旧基依存)。 富商者有:明德堂始祖方春茂,在奉天(今沈阳)开设食品店,前店后坊,规模宏大,资产甚巨,春茂与张作霖结为兄弟,其子可夫(福兴)与张学良结为金兰之好,友恭堂四兄弟,三个为老闾,一个是经理。方季洪为苏杭二州“永丰”茶叶行老板,方颂南为苏州“悦来”茶行老板。方实章名安善,为泰州茶叶同业工会主席,胡锦涛祖辈的茶叶店经理;方子成(方与笙独子)在北京开有瑞隆、景隆两茶号。 现代人才有:承志堂方毅泉之孙方锡珊(乳名通儿)是沈阳军区副师级干部(教官),其甥杨立威曾任黄山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副市长,现为市政协主席。方沛伦为江南大学副校长。方沛伦女儿方璇在英国某广播电台工作,其子方翀为留美博士。方沛霆,唐山铁道学院毕业,鞍山钢铁厂高级工程师。方玉堂,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高级工程师。黄山日报副总编方近春,宁国市教研室主任方晓近。乡土画家方寿根,艺名方星五、方星白,早年在浙江省龙游县经商当学徒,酷爱绘画,拜师学艺,擅长画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梅兰竹菊,是当时“龙游画派”的画家之一,其作品有“喜鹊登梅”、“松鹤延年”、“龙凤呈祥”等。乡土农民作家方兴永,边耕边读边写,小说《程利华小记》发表于《安徽文学》,亦精于绘画,以花鸟画见长 地名贵州省,剑河县,磻溪乡(又叫盘溪乡)原著居民99%是侗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