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台湾喉须鲨 |
释义 | 概述学名 Cirrhoscyllium formosanum 命名者Teng, 1959 栖息深度 - 110 公尺 中文名台湾喉须鲨 有毒鱼类 否 科中文名斑鳍鲨科 经济性 否 科号科名F009 Parascylliidae 食用鱼类 否 中国大陆名 台湾橙黄鲨 模式种产地Off Kao-Hsiung [Kaohsiung], Taiwan [Formosa Strait, western Pacific], depth ca. 110 meters 观赏鱼类 否 俗名 沙条 世界分布台湾 台湾分布南部 最大体长39 cm 栖息环境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同种异名Nebrius formosanum 参考文献台湾鱼类志(沈等, 1993);中国动物志-圆口纲及软骨鱼纲(朱等, 2001);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 Sharks of the world Teng, HT邓火土1959 Compagno, LJV 1984 Compagno, LJV 1984 沈世杰编Shih-Chieh Shen ed. 1993 朱元鼎,孟庆闻等编2001 典藏标本ASIZP0062216 . ASIZP0062217 . ASIZP0066122 . ASIZP0066149 . ASIZP0066152 . ASIZP0801900 . ASIZP0801901 . ASIZP0801902 . ASIZP0911900 . ASIZP0911901 . ASIZP0911902 . NMMBP03238 . NMMBP04197 . NMMBP04198 . NMMBP04284 . NMNSF00794 . 典藏基因[ 2012-01-02,柯慧玲,COI,100%] [ 2012-01-02,柯慧玲,COI,100%] 英文俗名Taiwan saddled carpet shark; Taiwan saddled carpetshark 濒危状态不在IUCN濒危名单中 形态特征体细而延长,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头宽而平扁;头侧不具皮瓣。吻端钝圆。眼椭圆形,上侧位,无瞬膜。鼻孔下侧位,鼻孔缘具短而尖凸之须;具鼻褶;具口鼻沟。喷水孔很小,远小于眼径。鳃裂小,第四及第五鳃裂重叠,内鳃不具滤器。口裂小,腹位;齿细小而尖锐,具三尖头,多行使用。喉部具一对皮须。背鳍2个,小型,第一背鳍起点在腹鳍基底之后;第二背鳍起点在臀鳍基底后;胸鳍与腹鳍约略同大或稍大;臀鳍基底长,基底末端至尾鳍下叶起点之距离大于其基底长;尾鳍狭小,尾椎骨不上扬,尾长不及全长1/4,上叶低狭;下叶低平而延长,后部具缺刻。体黄褐色,具6条暗褐色横带,腹部淡色。本种为邓火土博士在1959年发表于台湾之新种。过去鉴定为C. expolitum及C. japonicum者皆为本种之误鉴。 栖所生态主要栖息于岛屿斜坡之近海中小型鲨鱼。生态习性不甚清楚。 地理分布本种目前仅记录于台湾南部东港附近海域,应为台湾特有种。 渔业利用以下杂鱼处置,无相关渔业利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