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楚宣王 |
释义 | 楚宣王(前369年至前340年在位),芈姓,原名熊良夫,楚肃王弟,肃王无子,良夫继任。遣师西侵巴地(四川重庆以东巴国东南),前343年又发兵灭亡陈、蔡。令尹昭奚恤当权,北方诸国都怕他。宣王甚异之,大臣江乙告诉宣王,昭奚恤只是狐假虎威,靠著宣王的权势作威作福。楚宣王卒,子熊商立,是为楚威王 宣王生平楚肃王十一年(前370年),楚肃王卒,由其弟楚宣王继位。在位期间,对外“广辟土地,著税伪财”(《墨子·公孟》),兼并战争激烈,形势也更加错综复杂。在这种情况下,楚宣、威王一方面坚持休兵息民,保持实力,不轻易出击;另一方面则洞察形势,抓住有利时机,也大力加入兼并战争的行列,攻城略地,开拓疆域,使楚国在战国时期出现了最强盛的局面。 当是时年,魏、赵、韩和秦、齐二国势力与日增强,相互竞逐,尤以魏、齐二国为盛,而魏惠文王东征西讨,南侵北战,成了天下霸王,威摄天下。使楚、秦姻亲,相互照应,共同抵御魏、齐的南侵西征,并取得了商洛、泗上的胜利。楚宣王五年(前365年),魏、赵、韩西征伐秦,秦与魏、赵战于陕北、河西,与魏、韩战于洛南,连手,打得秦军节节败退,魏取河西华阴、潼关,赵夺榆关,延安,韩取灵宝至潼关。在陕西东南部,魏、韩连手,大败秦军于洛南,兵指商州古道。楚宣王闻讯,举兵十万,经少习关(武关)、商邑(丹凤)至商州,大战韩、魏联军。翌年,楚、秦十八万联军于商州丹阳击退魏、韩二十万联军的进攻,并于同年在洛南大败魏、韩联军,魏军败退潼关、安邑,韩军败退洛地三川。当时楚为大国,地阔三千余里,将兵七十余万,与秦世代为姻亲。于是,楚宣王随将商州古道以北的广大地区让与秦献公,秦献公铭感五内。及后,楚宣王挥师北上,与魏军战于鲁阳、禹州,大败魏军,夺回鲁阳、禹州二地,围困魏军于许昌。秦师则与魏军战於石门(陕西)、少梁,秦军虽然大败魏师,但是还不能夺回河西之地。 楚宣王七年(前362年),秦献公卒,二十一岁秦孝公立,秦国河山以东的强国有六,齐、楚、魏王、燕、韩、赵并峙。淮北、泗上之间仍有小国十余个。而秦国仍然荒僻在雍州,东受魏欺,南要楚扶。秦不为各国重视,连权力被架空的周天子都不愿意搭理秦国,不能参与中原诸侯的会盟。于是,他愤然喊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在这一年,秦孝公颁布了“求贤令”。卫国人商鞅在这种背景下来到秦国,并很快受到重视。经过商鞅的两次有力的改革举措,使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商鞅变法是先秦最彻底的一场变革,它取消世袭的特权,规定按军功给予爵位和田宅奴隶。从此秦国日益富强 楚宣王十六年(前354年),魏惠文王兴兵南侵,与楚军决战于许昌之南和方、叶西北的禹州、古城,双方投入兵力各二十万,楚军在许昌之南大败魏师,韩哀侯出兵十万助魏击楚,楚宣王见状,随收兵退守方、叶,汝州、禹州、古城又被韩、魏所占。卫鞅乘此机会,率秦军东进,与魏军战于河西,败魏军于华阴,兵指潼关、韩城、安邑。因魏军主力在许昌、禹州与楚师胶战,华阴、河西魏军防守薄弱。魏惠文王闻讯,急从晋城、晋中调大军二十万进安邑,于韩城、潼关大败卫鞅,击退秦军的进攻。卫鞅随率军南下,攻击洛川韩军,拓地至商南以北。 楚宣王十八年(前352年),齐联合宋、卫攻围襄陵(今河南睢县),魏惠王以韩国军队击败了齐等三国联军,齐国无奈,只得请楚将景舍出来调停,与魏国和解《水经·淮水注》引古本《竹书纪年》。次年,魏又归还赵都邯郸,迫赵盟于漳水之上,强迫泗上宋、鲁等十二诸侯国来朝。 楚宣王二十七年(前343年),魏惠文王命大将军庞涓率三十万大军伐赵伐齐,齐威王用孙膑退避减灶,示弱骄兵和声东击西之计,于马陵大败庞涓,三十万魏军几乎殆尽。魏国因连年征战,再经此一败,随元气大伤,由盛转衰。魏惠文王天下霸主的地位已开始动摇,齐威王更是趾高气扬,以为天下霸主非他莫属了。卫鞅乘机率二十万秦军东进击魏,意图攻取魏国河西之地,赵军也乘机尽出邯郸,南下攻取魏国的安阳。魏惠文王面对齐、赵、秦的三国入侵,随命大梁、濮阳魏军迎战齐师,魏公子卬率安邑、洛阳二十万魏军迎战卫鞅二十万秦军,自己率军迎战邯郸的赵军。后因公子卬受卫鞅欺诈,兵败河西华阴,随向齐王割地求和,同时让出安阳给赵国,以求罢兵言和。魏国国势一年不如一年了。 楚宣王二十八年(前342年),时淮北、泗上之间仍有十几个小国,楚宣王率军三十万东进淮北,齐威王率二十万齐军南下泗上,越王之侯率二十万越军出广陵(扬州),北上淮北,宋君偃也率军十万东进徐州,四国军队为争夺淮北、泗上千里膏腴之地而展开了激战,楚宣王审时度势,与越王之侯的二十万越军战于淮北,于江苏淮安、盐城大败越军,越王率败兵退回广陵。楚宣王随挥师北上,于徐州大败宋军、齐兵,夺得徐州,宋君偃率残兵逃回商丘。然后,楚军与齐军大战于枣庄、临沂,双方相持数月,互有胜负,最后,楚军集中优势兵力,于枣庄大败齐军,接着又在临沂打败齐军,齐军向东撤走,夺得日照、连云港等海岸地带。淮北、泗上争夺战以楚军全胜而告终,除了山东的几个小国外,淮北、泗上的十几个小国尽入楚国版图。 正当楚宣王与齐、越、宋三国军队大战淮北之时,卫鞅率二十万秦军出蓝关兵分二路,一路东出洛南,一路东出商洛古道,二路秦军会合于商州,赶走商州西南面丹江一带的数百楚军,接着又挥师东出,夺取具有数千楚军把守的丹凤和少习关(武关),并派大军驻守商洛、丹凤和少习关。把丹江以北,少习以西,连同整条商洛古道并入秦国版图。楚宣王闻讯,命十万楚军驻守淮北、徐州、泗上,率二十万楚军班师回荆州。楚宣王派使者质问秦孝公说:“楚秦世代姻亲,推心置腹如兄弟,昔日我助秦败三晋,并将洛南至灵宝七百里地让与你父献公,约定商州和商州古道乃楚、秦所有,共同经营管理。今你乘我率师东进,兴兵东出商洛,赶走我商州、丹凤、少习驻军,是何道理?莫非你想撕毁楚秦世代姻亲,与楚交恶吗”? 秦孝公听后落泪地说:“这些都是卫鞅背着我干的,只怪我当初把二十万大军的兵权交给了他,而今悔之不及呀”!使者随回荆都禀报楚宣王,秦孝公见楚国使者一走,立即八百里快传卫鞅说:“你有大功于秦,本欲与你共同分享秦国,今楚宣王派使者前来,它日必兴师问罪,奈何。现将商州、洛南、丹凤七百里地赐给你,命你为侯,封你为商,你可自立,不必再回咸阳了”。卫鞅不知是理,随号商君,自立商国,并改姓名为商鞅,接着令军士大兴土木,建造从商洛到商南的第一座规模宏大的城池商邑(在现丹凤县),阻断商洛到商南的商州古道,并增高加固少习关,以大军十万驻扎商邑、少习,大军十万驻扎商州、洛南,并招兵买马,扩军备战。楚宣王大怒,正想举兵讨伐卫鞅,前方快马来报,齐威王正聚集军队,南下泗上,魏惠文王举兵南下周口。楚宣王西伐卫鞅的事随暂时放下,令大将屈武(屈匄之父)率十万楚军驻守商南、浙川,然后移师十万于周口、阜阳,十万于徐州、淮北。魏、齐军队闻讯,随不敢南下。翌年,楚宣王重病,岁末死,在位三十年。临死前,乃念商州楚地。 虚心纳谏西元前353年,楚宣王任命昭奚恤为令尹,江乙进言:“有个宠爱自己狗的人,狗向井里撒尿,邻居看见了,想到他家里去告诉他,却被狗堵住门咬。现在昭奚恤常常阻挠我来见您,就像恶狗堵门一样。况且一有专说别人好话的人,您就说:‘这是君子啊!’便亲近他;而对爱指出别人缺点的人,您总是说:‘这是个小人。’便疏远他。然而人世间有儿子杀父亲、臣下杀君主的恶人,您却始终不知道。为什么呢?原因在于您只爱听对别人的称颂,不爱听对别人的指责呀!”楚王听后说:“你说得对,今后我要听取两方面的言论。” 狐假虎威原文楚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兵甲也——犹百兽之畏虎也。”——————选自《战国策·楚策一》 译文楚宣王问群臣,说:“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的吗?”群臣无人回答,江乙回答说:“老虎寻找野兽以便吃了充饥。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我掌管森林中的野兽,如果您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跑,老虎不知道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以为是害怕狐狸。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5000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灭在位期间诸侯年表前369 壬子 周烈王七年 鲁共公八年 秦献公16年 宋剔成元年 楚宣王元年 齐桓公六年 魏惠王二年 韩庄侯二年 赵成侯六年 燕桓公四年 卫声公四年 前368 癸丑 周显王元年 鲁共公九年 秦献公17年 宋剔成二年 楚宣王二年 齐桓公七年 魏惠王三年 韩庄侯三年 赵成侯七年 燕桓公五年 卫声公五年 前367 甲寅 周显王二年 鲁共公十年 秦献公18年 宋剔成三年 楚宣王三年 齐桓公八年 魏惠王四年 韩庄侯四年 赵成侯八年 燕桓公六年 卫声公六年 前366 乙卯 周显王三年 鲁共公11年 秦献公19年 宋剔成四年 楚宣王四年 齐桓公九年 魏惠王五年 韩庄侯五年 赵成侯九年 燕桓公七年 卫声公七年 前365 丙辰 周显王四年 鲁共公12年 秦献公20年 宋剔成五年 楚宣王五年 齐桓公十年 魏惠王六年 韩庄侯六年 赵成侯十年 燕桓公八年 卫声公八年 前364 丁巳 周显王五年 鲁共公13年 秦献公21年 宋剔成六年 楚宣王六年 齐桓公11年 魏惠王七年 韩庄侯七年 赵成侯11年 燕桓公九年 卫声公九年 前363 戊午 周显王六年 鲁共公14年 秦献公22年 宋剔成七年 楚宣王七年 齐桓公12年 魏惠王八年 韩庄侯八年 赵成侯12年 燕桓公十年 卫声公十年 前362 己未 周显王七年 鲁共公15年 秦献公23年 宋剔成八年 楚宣王八年 齐桓公13年 魏惠王九年 韩庄侯九年 赵成侯13年 燕桓公11年 卫声公11年 前361 庚申 周显王八年 鲁共公16年 秦孝公元年 宋剔成九年 楚宣王九年 齐桓公14年 魏惠王十年 韩庄侯十年 赵成侯14年 燕文公元年 卫成侯元年 前360 辛酉 周显王九年 鲁共公17年 秦孝公二年 宋剔成十年 楚宣王十年 齐桓公15年 魏惠王11年 韩庄侯11年 赵成侯15年 燕文公二年 卫成侯二年 前359 壬戌 周显王十年 鲁共公18年 秦孝公三年 宋剔成11年 楚宣王11年 齐桓公16年 魏惠王12年 韩庄侯12年 赵成侯16年 燕文公三年 卫成侯三年 前358 癸亥 周显王11年 鲁共公19年 秦孝公四年 宋剔成12年 楚宣王12年 齐桓公17年 魏惠王13年 韩昭侯元年 赵成侯17年 燕文公四年 卫成侯四年 前357 甲子 周显王12年 鲁共公20年 秦孝公五年 宋剔成13年 楚宣王13年 齐桓公18年 魏惠王14年 韩昭侯二年 赵成侯18年 燕文公五年 卫成侯五年 前356 乙丑 周显王13年 鲁共公21年 秦孝公六年 宋剔成14年 楚宣王14年 齐威王元年 魏惠王15年 韩昭侯三年 赵成侯19年 燕文公六年 卫成侯六年 前355 丙寅 周显王14年 鲁共公22年 秦孝公七年 宋剔成15年 楚宣王15年 齐威王二年 魏惠王16年 韩昭侯四年 赵成侯20年 燕文公七年 卫成侯七年 前354 丁卯 周显王15年 鲁康公元年 秦孝公八年 宋剔成16年 楚宣王16年 齐威王三年 魏惠王17年 韩昭侯五年 赵成侯21年 燕文公八年 卫成侯八年 前353 戊辰 周显王16年 鲁康公二年 秦孝公九年 宋剔成17年 楚宣王17年 齐威王四年 魏惠王18年 韩昭侯六年 赵成侯22年 燕文公九年 卫成侯九年 前352 己巳 周显王17年 鲁康公三年 秦孝公十年 宋剔成18年 楚宣王18年 齐威王五年 魏惠王19年 韩昭侯七年 赵成侯23年 燕文公十年 卫成侯十年 前351 庚午 周显王18年 鲁康公四年 秦孝公11年 宋剔成19年 楚宣王19年 齐威王六年 魏惠王20年 韩昭侯八年 赵成侯24年 燕文公11年 卫成侯11年 前350 辛未 周显王19年 鲁康公五年 秦孝公12年 宋剔成20年 楚宣王20年 齐威王七年 魏惠王21年 韩昭侯九年 赵成侯25年 燕文公12年 卫成侯12年 前349 壬申 周显王20年 鲁康公六年 秦孝公13年 宋剔成21年 楚宣王21年 齐威王八年 魏惠王22年 韩昭侯十年 赵肃侯元年 燕文公13年 卫成侯13年 前348 癸酉 周显王21年 鲁康公七年 秦孝公14年 宋剔成22年 楚宣王22年 齐威王九年 魏惠王23年 韩昭侯11年 赵肃侯二年 燕文公14年 卫成侯14年 前347 甲戌 周显王22年 鲁康公八年 秦孝公15年 宋剔成23年 楚宣王23年 齐威王十年 魏惠王24年 韩昭侯12年 赵肃侯三年 燕文公15年 卫成侯15年 前346 乙亥 周显王23年 鲁康公九年 秦孝公16年 宋剔成24年 楚宣王24年 齐威王11年 魏惠王25年 韩昭侯13年 赵肃侯四年 燕文公16年 卫成侯16年 前345 丙子 周显王24年 鲁景公元年 秦孝公17年 宋剔成25年 楚宣王25年 齐威王12年 魏惠王26年 韩昭侯14年 赵肃侯五年 燕文公17年 卫成侯17年 前344 丁丑 周显王25年 鲁景公二年 秦孝公18年 宋剔成26年 楚宣王26年 齐威王13年 魏惠王27年 韩昭侯15年 赵肃侯六年 燕文公18年 卫成侯18年 前343 戊寅 周显王26年 鲁景公三年 秦孝公19年 宋剔成27年 楚宣王27年 齐威王14年 魏惠王28年 韩昭侯16年 赵肃侯七年 燕文公19年 卫成侯19年 前342 己卯 周显王27年 鲁景公四年 秦孝公20年 宋剔成28年 楚宣王28年 齐威王15年 魏惠王29年 韩昭侯17年 赵肃侯八年 燕文公20年 卫成侯20年 前341 庚辰 周显王28年 鲁景公五年 秦孝公21年 宋剔成29年 楚宣王29年 齐威王16年 魏惠王30年 韩昭侯18年 赵肃侯九年 燕文公21年 卫成侯21年 前340 辛巳 周显王29年 鲁景公六年 秦孝公22年 宋剔成30年 楚宣王30年 齐威王17年 魏惠王31年 韩昭侯19年 赵肃侯十年 燕文公22年 卫成侯22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