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楚穆王 |
释义 | 楚穆王(?-前614)熊氏,名商臣。春秋时楚国国君,前625-前614年在位。楚穆王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为楚国贡献了“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一代霸主,也就是楚成王之孙,楚穆王之子楚庄王。 简介?——前614。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芈姓,名商臣。楚成王之子。前626--前614在位。 详细信息性别男 朝代春秋(?-前614) 籍贯湖北郢 资料来源湖北省志人物志稿 生平简介前626年,楚穆王得知其父楚成王欲改立王子职为太子,以宫甲包围王宫,逼成王上吊而死,自立为楚君。即位后尽力改变楚在城濮之战后的劣势,先后灭江、六、蓼、舒、宗等国,进一步控制了淮南、江北(今安徽中、西部)地域。死后葬在楚郢之西。 据《史记·楚世家》载,楚成王原立商臣为太子时,曾征求过令尹子上意见。子上说:“楚国之举常在少者。且商臣蜂目而豺声,忍人也,不可立也。”楚成王不听,仍立为太子。商臣对子上怀恨在心,泜水退军,乘机谮子上,以致楚成王错杀子上。公元前626年(楚成王四十六年),楚成王又想废商臣,改立王子职为太子,商臣与其师潘崇谋,以太子甲兵围攻楚成王,楚成王要求食熊蹯(熊掌),企图拖延时间,等待外援。商臣不允,楚成王被迫自缢死。商臣即位,是为楚穆王(前625--前614年)。 楚穆王在位十二年,国内形势基本稳定,特别在公元前617年(楚穆王九年)),穆王镇压了企图谋杀自己的楚大夫斗宜申(子西)与仲归(子家)后,统治更加稳定。此时,各国形势则发生了新的变化。公元前621年(楚穆王五年),晋襄公卒,晋卿争立新君,相互攻杀,第二年,晋襄公之子继位,是为晋灵公。晋灵公年幼,无志图霸,实力已不如前。河西之秦已渐崛起,秦穆公亦力图插足中原。公元前628年(楚成王四十四年),晋文公卒,秦穆公即命孟明视等袭郑,次年灭滑(姬姓,今河南偃师东南)而还。晋与姜戎在肴(山名,今河南灵洛、灵宝间)截击秦军,秦全军复没。秦原有恩于晋,从此则世为仇敌,相互攻伐不止。楚、秦则利害相同,结为姻亲之国。据秦《诅楚文》载:“昔我先穆公及楚成王,是僇力同心,两邦相壹。绊以婚姻,蕝以斋盟。”楚成王与秦穆公建立的两国友好关系,有助于楚国的继续争霸。齐国自齐桓公死后,国势不盛,对楚国扩张,不形成障碍。楚穆王就是在这种有利的国内外形势下,继续向北、向东进取的。 公元前624年(楚穆王二年)初,晋联合宋、鲁、陈、 卫、郑等攻打楚之与国沈(今安徽沈丘东南),沈溃。四月,秦军渡河攻晋,至肴,埋葬肴之役秦军尸骨而还。秋,楚军出动攻围江国(嬴姓,今河南息县西南),晋亦即举兵攻楚救江。第二年,秦又攻晋,楚乘机灭江。江既是晋的盟国,又是秦的同姓国,楚穆王乘秦、晋交战之机,迅速攻灭,显示了楚穆王的机智与果断。 公元前622年(楚穆王四年),秦军攻打从楚之郢(下郢,今河南淅川西南),楚穆王未予理会,不久,让?君南迁建新都,史称上郢(今湖北宜城东南)。楚国西境息宁,即移兵东向,同年秋,楚穆王遣成大心(子玉子)、仲归(子家)率军灭“叛楚即东夷”(《左传·文公五年》。)的六(偃氏,今安徽六安北)。冬,楚公子燮又率军灭蓼(姬姓,今河南固始东北)。 公元前621年(楚穆王五年),秦穆公、晋襄公相继卒,晋又争立新君,秦、晋交战不断,第二年,晋赵盾(大夫,主持国政)与齐、宋、卫、陈、郑、许、曹之君会盟于扈(郑地,今河南原阳西),开始由大夫主盟诸侯。这种形势对楚国北进是极为有利的,楚国有识之士已敏锐地观察到这点。如《左传·文公九年》载,楚大夫范山就及时地对楚穆王说:“晋君少,不在诸侯,北方可图也。”公元前618年(楚穆王八年)春,楚穆王听从了这一意见,即挥师北上,驻于狼渊(郑地,今河南许昌西),攻打郑国,囚禁了郑公子坚、公子龙和乐耳。郑国被迫与楚国和。待晋国来救,楚军已还。夏,楚国又攻打陈国,以惩罚陈之附晋,占领了陈的壶丘(今河南新蔡东南)。秋,楚息公子朱自东夷伐陈,为陈所败,公子筏被俘。陈以小胜大,反而惧怕而请和。冬,楚穆王遣越椒访问鲁国,以示亲善。 公元前617年(楚穆王九年)夏,楚穆王杀斗宜西、仲归,消除了内患,于这年冬,会陈、郑、蔡等国国君驻军于厥貉(今河南项城境),策划攻打宋国。宋昭公被迫请求归服,并亲自引导楚穆王狩猎于孟诸(今河南商丘东北)(《左传·文公十年》谓宋昭公“遂道以田孟诸”。)宋、郑、陈等中原国家转而附楚。麇(今湖北西北部)君本从楚伐宋,中途却逃归,楚穆王于次年即兴兵伐麇,败麇军于防渚(今湖北房县),兵锋直抵锡穴(麇都,今陕西白河东南)。 厥貉之会和“田孟诸”,是楚国城濮败北后霸业复盛的表现,说明楚国仍是左右中原局势的主要强国。 公元前615年(楚穆王十一年),群舒(偃姓,包括舒鸠、舒蓼、舒庸、舒鲍等部)叛楚,令尹成嘉(子孔)率军镇压,执舒君,进而攻打巢国,楚国势力进一步向江淮地区发展。 公元前614年(楚穆王十二年),穆王卒。子侣即位,是为楚庄王。 在位期间诸侯年表前626 乙未 周襄王26年 鲁文公元年 秦穆公34年 陈共公六年 蔡庄侯20年 郑穆公二年 宋成公11年 楚成王46年 齐昭公七年 晋襄公二年 燕襄公32年 卫成公九年 曹共公27年 杞桓公11年 前625 丙申 周襄王27年 鲁文公二年 秦穆公35年 陈共公七年 蔡庄侯21年 郑穆公三年 宋成公12年 楚穆王元年 齐昭公八年 晋襄公三年 燕襄公33年 卫成公十年 曹共公28年 杞桓公12年 前624 丁酉 周襄王28年 鲁文公三年 秦穆公36年 陈共公八年 蔡庄侯22年 郑穆公四年 宋成公13年 楚穆王二年 齐昭公九年 晋襄公四年 燕襄公34年 卫成公11年 曹共公29年 杞桓公13年 前623 戊戌 周襄王29年 鲁文公四年 秦穆公37年 陈共公九年 蔡庄侯23年 郑穆公五年 宋成公14年 楚穆王三年 齐昭公十年 晋襄公五年 燕襄公35年 卫成公12年 曹共公30年 杞桓公14年 前622 己亥 周襄王30年 鲁文公五年 秦穆公38年 陈共公十年 蔡庄侯24年 郑穆公六年 宋成公15年 楚穆王四年 齐昭公11年 晋襄公六年 燕襄公36年 卫成公13年 曹共公31年 杞桓公15年 前621 庚子 周襄王31年 鲁文公六年 秦穆公39年 陈共公11年 蔡庄侯25年 郑穆公七年 宋成公16年 楚穆王五年 齐昭公12年 晋襄公七年 燕襄公37年 卫成公14年 曹共公32年 杞桓公16年 前620 辛丑 周襄王32年 鲁文公七年 秦康公元年 陈共公12年 蔡庄侯26年 郑穆公八年 宋成公17年 楚穆王六年 齐昭公13年 晋灵公元年 燕襄公38年 卫成公15年 曹共公33年 杞桓公17年 前619 壬寅 周襄王33年 鲁文公八年 秦康公二年 陈共公13年 蔡庄侯27年 郑穆公九年 宋昭公元年 楚穆王七年 齐昭公14年 晋灵公二年 燕襄公39年 卫成公16年 曹共公34年 杞桓公18年 前618 癸卯 周顷王元年 鲁文公九年 秦康公三年 陈共公14年 蔡庄侯28年 郑穆公十年 宋昭公二年 楚穆王八年 齐昭公15年 晋灵公三年 燕襄公40年 卫成公17年 曹共公35年 杞桓公19年 前617 甲辰 周顷王二年 鲁文公十年 秦康公四年 陈共公15年 蔡庄侯29年 郑穆公11年 宋昭公三年 楚穆王九年 齐昭公16年 晋灵公四年 燕桓公元年 卫成公18年 曹文公元年 杞桓公20年 前616 乙巳 周顷王三年 鲁文公11年 秦康公五年 陈共公16年 蔡庄侯30年 郑穆公12年 宋昭公四年 楚穆王十年 齐昭公17年 晋灵公五年 燕桓公二年 卫成公19年 曹文公二年 杞桓公21年 前615 丙午 周顷王四年 鲁文公12年 秦康公六年 陈共公17年 蔡庄侯31年 郑穆公13年 宋昭公五年 楚穆王11年 齐昭公18年 晋灵公六年 燕桓公三年 卫成公20年 曹文公三年 杞桓公22年 前614 丁未 周顷王五年 鲁文公13年 秦康公七年 陈共公18年 蔡庄侯32年 郑穆公14年 宋昭公六年 楚穆王12年 齐昭公19年 晋灵公七年 燕桓公四年 卫成公21年 曹文公四年 杞桓公23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