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损伤性动静脉瘘 |
释义 | 疾病名称损伤性动静脉瘘 疾病概述损伤引起毗邻动静脉之间异常交通者,称损伤性动静脉瘘。大都发生于四肢,尤以下肢多见。 临床表现: 在急性期,局部因有血肿,有时可见肿块,大多有震颤和杂音,并扪及搏动。而慢性期,主要是血流动力学变化产生的各种表现。瘘的近、远侧表浅静脉明显扩张,皮肤温度升高,而远离瘘的远侧,尤其在足端,因动脉供血量减少和静脉瘀血,出现营养性变化如皮肤光薄、色素沉着、溃疡形成等。如瘘口大,离心脏近,可引起心脏进行扩大,导致心力衰竭。 推荐疗法均需手术。 疾病分类普通外科 疾病描述动脉与静脉之间出现不经过毛细血管网的异常短路通道,即形成动静脉瘘,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先天性动静脉瘘起因于血管发育异常;后天性,大多数由创伤引起,故又称损伤性动静脉瘘。 症状体征在婴幼儿期,一般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度软组织肥厚。至发育期可出现明显的临床表现,主要有: ①由于动、静脉血流量增加,刺激骨骺,致使患肢增长,软组织肥厚,伴有胀痛。因两侧下肢长短不一可以出现跛行、骨盆倾斜及脊柱侧曲。 ②患肢皮肤温度明显升高,多汗,可以伴有皮肤红色斑块状血管瘤。 ③浅静脉扩张,一般无震颤及血管杂音。 ④由于静脉高压致远端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湿疹,甚至形成静脉性溃疡.或因远端动脉缺血致组织坏死。在皮肤破损时可以引发严重出血。 疾病病因先天性动静脉瘘形成于胚胎发育期。在胎儿血管发育的中期,动脉不仅与伴随静脉同行,且与周围的毛细血管间有广泛的吻合。出生后,上述吻合支逐渐闭合,代以动、静脉各行其道的主干。如果原始的丛状血管结构残存,即成大小、数目和瘘型不一的动、静脉间异常通道。在婴幼儿期呈隐匿状态,至学龄期后,随着活动量增加和进入发育期则迅速发展和蔓延,可以侵犯邻近的肌肉、骨骼及神经等组织。病理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①干状动静脉瘘:在动、静脉主干间有一个或多个细小瘘口,伴有浅静脉扩张或曲张、震颤及杂音。②瘤样动静脉瘘:在动、静脉主干的分支间存在瘘口,伴有局部血管瘤样扩大的团块。③混合型:兼有上述两种的病理改变。 病理生理无论是先天性或损伤性动静脉瘘,大多见于四肢。 先天性动静脉瘘常为:多发性,瘘口细小;往往影响骨骼及肌肉,受累肢体出现形态和营养障碍性改变;对全身血液循环的影响较小。 损伤性动静脉痿一般为单发且瘘口较大,高压的动脉血流通过接口直接进入静脉向心回流,因而造成: ①静脉压升高,管壁增厚、管腔扩大、迂曲,静脉瓣膜关闭功能失常.导致周围静脉高压的临床表现。 ②瘘口近侧动脉因代偿性血流量增加而继发性扩大,瘘口远侧动脉则因血流量减少而变细,出现远端组织缺血的临床表现。 ③对全身血液循环产生明显影响。周围血管阻力降低,中心动脉压随之下降;动脉血流经瘘口分流及远端动脉缺血,促使心率加速,以维持有效的周围循环;回心血流增加,继发心脏扩大,景终导致心力衰竭。 诊断检查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出生后或自幼即出现下肢软组织较肥厚,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加重,并有肢体粗大.增长,皮温升高,多汗等临床表现,即可作出临床诊断。下列检查有助于作出诊断: ①周围静脉压明显升高,静脉血含氧量增高。 ②患肢x线平片可见骨骼增长,增粗。 ③动脉造影显示:患肢动脉主干增粗,血流加快;动脉分支增多,紊乱且呈扭曲状;静脉早期显影。 治疗方案局限的先天性动静脉痿,手术效果较好。但大多数患者为多发性瘘.散在分布,定位困难,而且可以是多支主干动脉与静脉间存在交通,因此手术难以彻底,术后易复发。 当骨骺尚未闭合,双侧下肢长度差异大且有明显跛行者,可考虑作患肢骨骺抑制术。以胀痛为主要症状者,可使用弹性长袜,以减轻症状。并发下肢静脉性溃疡者,可作溃疡周围静脉剥脱和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以改善局部静脉瘀血,促使溃疡愈合。个别病情严重的,可根据造影提示,沿主干动脉解剖并结扎动静脉间吻合支,可获得一段时期的症状缓解。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