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除夜对酒赠少章
释义

《除夜对酒赠少章》,五言律诗,陈师道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除夕。诗中体现了诗人不幸的遭遇和愁苦的心境,也体现了诗人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诗作格律严整,对仗精彩,被清朝文人纪昀评价为:“神力完足,斐然高唱,不但五六佳也。”诗中第五、六句“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被誉为名联。

作品名称:除夜对酒赠少章

创作年代:宋代

文学体裁:五言律诗

作者:陈师道

作品原文

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

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

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

作品赏析

此诗作于1086年(宋哲宗元祐元年)除夕。秦觏,字少章,北宋著名词人秦观之弟,这一年与诗人同在京师,交往密切。除夕之夜,诗人置酒待客,与朋友们一起开怀畅饮。正当酒酣耳热之际,诗人却想起了自己的遭遇。于是趁着酒兴,发发牢骚,把满肚皮的不合时宜对朋友倾泄一番,希望这样能让自己过得心情舒畅一点。

诗一开头,便直言不讳地和盘端出诗人的牢骚和不平:“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明亮的油灯前,客人们正在兴高采烈地喝酒猜拳。这些客人们大都已得到了一官半职,生活有了着落,所以他们是那样无忧无虑。而诗人这一年又过去了,依然像无根的浮萍,随风飘荡,无所依托。据史传记载,诗人早年受业于曾巩,得到器重。1081年(宋神宗元丰四年),曾巩推荐他作为自己的助手参与修史,但朝廷以他是未做官的“白衣”而拒绝了。1083年(元丰六年),曾巩去世。此时,诗人虽先后又结识了苏轼、张耒等人,但生活一直无着,甚至贫穷得无力养家,妻子和三儿一女只得随他的岳父郭概去了四川,而他只得孤苦零丁,独自一人生活。除夕之夜,本应合家团聚,可妻子儿女却在远方,难以相见;一年终了,诗人托身何处仍无结果,心中感到抑郁不平。

“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这一年,诗人已三十四岁。古人说:“三十而立。”而诗人的半辈子却在忧患中度过,虽有才华,却无处施展;虽有抱负,却无法实现,只好在梦中寻求理想,寻求安慰。可梦境和现实截然相反。“有”,是指梦境,“无”,是指现实。梦中,抱负有地方施展,理想有可能实现,还有欢笑、有团圆、有衣食、有房舍……应有尽有;而现实中却一无所有。

“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严酷无情的现实粉碎了诗人美好的梦幻。眼见光阴流逝,愁白了头。这里说“发短愁催白”,他的头上不一定真有白发;说“颜衰酒借红”,他的颜面也不一定真的如此衰老。诗人这年才刚刚三十出头,在作于同年的《次韵答邢居实》中,诗人也说:“今代贵人须白发,挂冠高处未宜弹。”王直方以为“元祐(指1086-1094)中多用老成”,所以苏轼、陈师道、秦观皆有“白发”句(《王直方诗话》)。诗人此写愁催白发,酒助红颜,无非是表示愁之深、心之苦罢了。杜甫、白居易、苏轼、郑谷等人都曾写过类似的诗句,但诗人此联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对仗更工整,且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窘况,带上了他个人特有的主观色彩,故而“无已初出此一联,大为诸公所称赏”(《王直方诗话》),胡仔更以为是“以一联名世者”(《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愁不能胜,苦不堪言,满腹牢骚,无人诉说。座中只有当时也是“布衣”的秦少章与诗人遭遇处境略同,可以作为他的知音了。所以在发泄了一肚子的不平之气后,诗人和秦少章一起唱和,两个“潦倒略相同”的人,用歌声来排遣满腹愁绪。这一晚是除夕之夜,他们只希望来年再努力了。全诗针对题目收住,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中透露出一丝亮光,却正衬出诗人无可奈何的心情。

诗中体现了诗人不幸的遭遇和愁苦的心境,也体现了诗人那种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诗人并非仅仅哀叹时光的流逝,他做梦也希望能一展平生抱负,他为理想不能实现而郁郁不乐,而愤愤不平。此诗正是他的一曲高唱。故纪昀评价说:“神力完足,斐然高唱,不但五六佳也。”(《瀛奎律髓刊误》卷十六)

作者简介

陈师道(1053-1102),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境困窘。早年学文于曾巩,绝意仕进。元祐(1086-1094)初期,因苏轼等人举荐,任徐州教授。后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等职。诗学杜甫,苦心锤炼,质朴苍老,深受黄庭坚推重。为江西诗派代表性作家,常与苏轼、黄庭坚等唱和。有《后山先生集》、《后山谈丛》。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6: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