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孙兴奎 |
释义 | 孙兴奎(1915—1978) 孙兴奎,山东沂水人。从小在家放牛,学木工。1939年8月加入中国**,1940年入伍,历任山东省沂水县李仁乡组织委员、孙祖区区委委员、区抗日联合委员会主任等职。1945年,调东北联军排长,任中共集贤县沙岗区区委书记、县委委员。1949年2月随军南下任分队长,8月任中共新余县委组织部长。此后,历任县委副书记、书记、新余市副市长等。 孙兴奎在新余25年如一日,为新余的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兴修水利、农业生产等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深受广大干群的好评。他自己虽然文化不高,却热爱文化,尊重知识,爱护干部。他对县委管理的干部,了如指掌。使用、提拔干部,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严格要求干部,耐心教育干部,就是犯了错误受了处分的干部,也没有不服气的,大家都称赞孙兴奎是过得硬的组织部长。 孙兴奎长期患糖尿病。可是,在任县委副书记、分管农业生产期间,带着行李到水西公社五星大队蹲点,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与技术人员一道,搞棉花高产试验田。经常深入棉区,和干部、棉农一起,总结棉花高产经验。 1958年,孙兴奎兼任袁惠渠管理局党委书记,他带领工程管理人员一步一步地走遍了130多华里长的渠道。通过实地调查,提出了维护渠道的三条措施:一是在渠堤上铺好草皮;二是在渠堤两岸种上果木林或经济林;三是保护好渠道建筑物,不准任何人在渠道炸鱼、药鱼。并语重心长地教育职工说:“滚水坝和渠道都修好了,这是人民交付给我们的使命,一定要把工程管好、用好。”一年后,渠道两岸长满了马鞭草,种植的桐树也已成林,每年可采摘桐子万斤左右。 狮子口、龙门口、山南、仙坑等几座重点水库,在筹备兴建中,孙兴奎和副县长周济人一道,亲临各地与工程技术人员和当地干部,落实工程项目。在缺乏资金、器材与技术的情况下,孙兴奎鼓励大家,自力更生,就地取材,以土代洋,克服“等(待)、靠(上级拨款)、要(要上面来技术指导)”的依赖思想,依靠群众自己动手,献计献策,战胜困难,终于在1958年秋先后动工,而且做到了当年建成,当年受益。 1962年10月,白梅乡修建上巢陂,遇到不少问题与困难,孙兴奎带领技术人员,从欧里步行,翻山越岭,深入现场,察看地形,调查研究,与当地干群共商大计,及时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使工程顺利进展。 孙兴奎为人正直,不谋私利,生活俭朴,从不特殊化,始终保持了普通劳动者的优良品质,经常以一名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支部会议,尊重党的集体领导。每次下乡检查指导工作,听汇报亲自记笔记,回机关都要书面和口头向党委汇报,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工作能上能下,撤市复县后,由副市长改任县政协副主席,同样热心党的工作,有一股甘当“老黄牛”的革命精神,在新余人民心目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1978年6月18日,孙兴奎因病在新余逝世,享年63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