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滁州一中
释义

安徽省滁州中学位于滁城西部,南望琅琊“蔚然深秀”,西临西涧“春潮带雨”,东接津浦线“一线连天下”。其前身为“安徽省立第九师范学校”,于1921年由老同盟会员汪树德先生(现海协会长汪道涵先生父亲)所创办。

历史

1923年因师范经费被军阀侵占,学校被迫改名为“安徽省第十一中学”。1927年军阀部队进驻学校,迫使学校停办,校产被毁。1930年军阀混战结束,十一中复校,旋易名为“安徽省立八中”,1936年更名为“安徽省立滁州中学”。1937年底,滁县沦陷,滁州中学校址遂成为日军、警、特、宪的指挥机关,关押抗日志士的监牢。校产又一次被洗劫,学校被逼于1939年春移至“丰山书院”(现滁州市南谯区政府东侧)复课、招生,并改名为“安徽省立滁县工业中学”。1940年秋校址迁至原育德小学(现滁州三中),1944年复名“安徽省立滁州中学”。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几经周折,至1946年日军撤出,全校师生始得迁回原址,现在已经迁到城南经济开发区。

面对血雨腥风和滚滚的革命洪流,滁州中学的许多爱国志士和热血青年挺身而出,击水中流。1925年他们积极参加声援“五卅惨案”的沪案后援会;1927年成立滁州第一个共青团组织;1949年参加南京大专院校举行的“反内战、反饥饿、反压迫、要和平”的游行示威;1950年许多青年学生投笔从戎,参加抗美援朝。

新中国成立使学校焕发了青春。滁州中学随着滁县归属几易校名。始为“江淮一分区滁县中学”,后更名为“皖北行署滁县县立中学”,继而更名为“皖北滁州中学”。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后命名为“安徽省滁县中学”,1972年改为“安徽省滁县第一中学”,1982年再度改名为“安徽省滁州中学”并沿用至今。1958年被确认为安徽省重点中学,1978年被恢复为安徽省首批9所省重点中学之一。2000年被命名为安徽省示范高中。

学校面积

学校总面积100201平方米,建筑面积(不含教师住房)18561平方米,绿化面积14547平方米。现有教学班56个(其中高一20个、高二20个、高三16个),教职工240人,其中在职中学高级教师72人,中学一级教师80人,在校学生数3800人。学校设立党委,有党支部8个,党员120人。有教学楼2座,教学综合楼1座,办公楼1座,学生公寓2座,校内设有卫星地面接收站、外语调频台、电视共用天线、有线电视网、阶梯教室、多媒体教室、微机房、多功能报告厅等较为齐全的教学办公设施。藏书82000余册,年订报刊200余种。有300米跑道运动场和足球场一块、篮球场4个、排球场2个、羽毛球场2个、乒乓球台16付、大型浮雕2块。一年之内,树木常青,景色宜人,环境优美,是学生读书的极佳之所。

教学质量

滁州中学历来以重视学生品德教育和教育教学质量高而享誉皖东大地。在“文革”前的13年中,学校本科升学率有8年在80%以上,其中1953年全校100%的毕业生升入本科院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校园面貌得到改善,教育设施逐步配套,教学质量稳步上升,高考本科升学率保持在75%以上,近年来稳步上升,每年都有一批同学被清华等全国一流高校录取。滁州中学在高中会考、学科竞赛、文艺汇演和读书活动的成绩在滁州市名列前茅。解放以后共培养初中毕业生12000多人,高中毕业生11000多人,升入本科院校的达8000余人。其中在国内外获博士学位的达200余人。

学生成就

陆元九(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宇航学院院士)、王正国(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尚昌和(吴健雄物理奖、中国青年物理实验奖获得者)、吴军(美国计算机网络专家)、陈应年(商务印书馆编审)、刘磊(在科大读本科期间,就有七篇论文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陈凯和聂小宁(安徽省高考理科状元)、王康康(2001年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年龄最小,总成绩第三的优异成绩被中国科技大少年班录取)等是滁中学子中的优秀代表。

滁州中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俱乐部成员单位、中国西部地区教育顾问单位、全国文教先进单位、安徽省“示范高中”、省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省中等学校先进集体、省教书育人先进集体、全国中小学职务聘任制试点单位、省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南京军区招飞工作先进单位、省工会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文明单位等,多项工作在滁州市获得嘉奖。

滁州中学在市委、市政府、市教委的领导下,将以更开阔的胸怀,更卓越的智慧,更加努力的在教育改革的激流里拼搏,奏响更加壮丽的乐章。

滁州一中地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4: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