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碎片化的影像 |
释义 | 基本信息作者:李正光(作者)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11月1日) 外文书名: The Sixth-Generation Directors' Aesthetics 平装:290页 开本:32 ISBN:7549508992, 9787549508990 条形码:9787549508990 商品尺寸: 20.8 x 14.8 x 1.8 cm 商品重量: 422 g 内容简介在20世纪90年代复杂的文化空间和话语场域,中国影坛“第六代”是蕴含复杂所指的一个“能指”。在缠绕其上的诸多文化现实和文化矛盾背后,是新一代电影人审美观的转向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立场的转变。《碎片化的影像(第六代导演的审美观)》通过宏观理论的寻绎、定位与个案文本的细读、阐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文化学、心理学、电影美学互动的理论考辨论证中,既层层深入地梳理廓清了第六代导演这一代群产生的社会文化语境与“以丑为美”的影像实践,又环环相扣地分析评估了其审美观背后的文化特质及其美学价值。 李正光所著的《碎片化的影像(第六代导演的审美观)》是国内第一本关于第六代导演前世今生和创作实践的专著,完善了中国电影导演代际谱系的地形图,充盈了中国电影文化史和电影美学史。 编辑推荐李正光所著的《碎片化的影像(第六代导演的审美观)》采用现象描述、影片解析、个案细读、文化分析、理论阐释等方法,既对第六代导演前后十几年的创作作了全景式的回顾,也从第六代电影中人物的选择与塑造、场景的选择与运用、镜语的使用、演员的表演、画面的风格等诸多方面深入挖掘了其“以丑为美”审美观念下的具体影像表征,并从文化角度阐释这种表征背后更为深层和根本的原因。 目录引言 第一章 时代之子:第六代作为一个新的代群 第一节 雾中风景:第六代导演的显影 第二节 从第五代到第六代 一、“文革”之子:第五代导演 二、社会文化与电影语境的变迁 三、“血管里流的是胶片”:第六代导演的艺术营养 四、弑父:一种新的审美观的确立 第三节 中西审美镜城中的“以丑为美” 一、中国的美文传统和电影观 二、西方美丑观演变的谱系 第二章 以丑为美的影像实践 第一节 丑角登场 一、丑角登场:新的人物群像 二、影像修辞的变化 三、丑怪行为的呈现 四、深层心理的揭示 第二节 原生态的场景呈现 一、场景空间的选择 二、废墟意象 三、粗糙美学 四、演员的非职业化 五、厕所和厕所的“政治学” 第三节 审丑的影像语言:长镜头 第三章 审丑:几个个案分析 个案一:谁在哭泣?——《哭泣的女人》分析 一、人物视点:王桂香的命运流转 二、人物修辞:丑角美化 三、祛魅与嘲弄:男性与权力形象 四、影像呈现:复活的身体 个案二:《苏州河》:一个后现代的审丑文本 一、边缘话语:对上海都市现代性的消解 二、不确定的叙事和碎片化的影像风格 个案三:《青红》和《世界》的比较阅读 一、生活在别处 二、权力话语的显与隐 三、影像:框住的和流动的 第四章 以丑为美的文化阐释 第一节 边缘文化的代言 一、自身命运的书写 二、话语策略的选择 三、公共领域的参与 第二节 青年文化的彰显 一、摇滚的面孔 二、寻找的迷津 三、时尚的追逐 四、街道的凸现 第三节 死亡意象的营造 一、偶然之死:意义的消解 二、营造死亡:生存的哲思 三、超越死亡:生命的救赎 第五章 第六代电影的审美价值 第一节 弱势境遇的敞开 一、彰显弱势的行动 二、真实的呈现 三、悲剧的力量 第二节 艺术价值的拓展 一、碎片化:一种叙事策略 二、互文性:一种实践创造 结语:从两次“七君子事件”谈起 一、规训与惩罚:前“七君子事件” 二、皈依与召唤:后“七君子事件” 附录一:《中国电影的“后黄土地”现象》 附录二:第六代主要导演和作品一览 参考文献 后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