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碎米蕨属 |
释义 | 基本内容碎米蕨属Cheilosoria 中小中生植物。根状茎短而直立或少有斜升,具管状中柱,被棕色至栗黑色(有时具棕色狭边)、披针形的全缘鳞片。叶簇生、高30厘米左右;叶柄栗色至栗黑色,有光泽,通常腹面有1条平阔(少有狭的)纵沟,幼时基部以上疏被鳞片,后变光滑;叶片小,披针形至长圆披针形,或卵状五角形,二至三回羽状细裂,向基部渐变狭,或基部一对羽片最大,三角状披针形,其基部下侧小羽片特长;末回小羽片或裂片小,边缘全缘或具圆齿。叶脉分离,在裂片上单一或分叉。叶草质,通常无毛或有短节状毛或腺毛。孢子囊群小,圆形,生小脉顶端,成熟时往往汇合;囊群盖由多少变质的叶边反折而成,通常断裂或多少连续,肾形(罕线形),边缘多少啮蚀状或有锯齿,或有睫毛。孢子球状四面型,不透明,周壁有颗粒状或拟网状纹饰,罕具褶皱。约有10种,通常为中生植物,分布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少数达大洋洲及美洲。中国现有7种。 1.Cheilosoria feagilis脆叶碎米蕨。产云南南部(易武)和东南部(蒙自)。生石灰岩上,海拔1000米。也分布于缅甸(毛淡棉)及马来西亚。少见。 2.Cheilosoria chusana毛轴碎米蕨。产河南(西峡)、甘肃(文县)、陕西(平利、宁强、略阳)、江苏、浙江(舟山、龙泉、寿昌、平阳、景宁、青田、奉化)、安徽(蓝田)、江西(丰城、萍乡、庐山、永修、安远、伊山、奉新)、湖南(龙山、慈利、新宁、衡山、长沙、武岗)、湖北(鹤蜂、兴山、宜昌)、四川(城口、酉阳、雅安、峨眉山、缙云山、梓潼、屏山、平武)、贵州(安龙、册亨、印江、平坝、三合)、广西(桂林、宜山、百色、龙胜、武鸣),生路边、林下或溪边石缝,海拔120-830米。也分布于越南、菲律宾、日本。 3.Cheilosoria mysurensis碎米蕨。产广东(大埔)、海南、福建(厦门、南靖)、台湾(乌来)。生灌丛或溪旁石上。也分布越南、印度、斯里兰卡及其他亚热带地区。 4.Cheilosoria belangeri疏羽碎米蕨。我国仅产于海南(昌江,七叉岭),生平原潮湿壤土,常见。也分布印度东北部、缅甸、越南南部、柬埔寨、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我国海南岛为本种地理分布的北界。 5.Cheilosoria insignis厚叶碎米蕨。产陕西(佛坪)、甘肃(徽县)、四川西北部(绰斯甲)、西藏(易贡、米林、加查)。生岩石下阴处,海拔2750-3300米。 6.Cheilosoria hancockii大理碎米蕨。产甘肃(文县)、四川(西昌、会理、雅江)、西藏(察隅)、云南(昆明、丽江、蒙自、鹤庆、澄江、大理、大姚、贡山、哈巴雪山、鸡足山)。生杂木林下石上,海拔1400-3000米。 7.Cheilosoria tenuifolia 薄叶碎米蕨。产广东(汕头、恩平、罗浮山、广州及东南沿海岛屿)、海南、广西(横县、百色、南宁)、云南(镇康、河口、麻栗坡)、湖南南部、江西(安远、大余、会昌)、福建(福州、永春、武夷山)。生溪旁、田边或林下石上,海拔50-1000米。也广布于热带亚洲其他各地,以及波利尼西亚、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等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