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绥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
释义 | 绥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年—2010年)规划纲要,是根据《中共绥阳县委关于制定绥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编制的,是我县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我县面临重要战略机遇和重大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时期编制的五年规划,是导向性、预测性和约束性相结合的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第一节 “十五”时期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五”以来,全县人民在县委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抢抓机遇,强力推进“三化”建设,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建设,“十五”计划目标顺利实现,为“十一五”绥阳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得到增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10.28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5.39亿元,年均增长8.4%。财政总收入10405万元,年均增长8.6%,地方财政收入达到6501万元,年均增长9.3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1.39亿元,是“九五”期间的1.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2019元提高到2005年的2509元。银行存款余额达12.99亿元,比“九五”末增加7.74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10.12亿元,比“九五”末增加5.83亿元,贷款余额达5.21亿元。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00年64.36:10.34:25.3调整为2005年的52.22:17.28:30.50。 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粮食产量稳定在25万吨以上,油菜籽产量稳定在3万吨左右。烤烟稳定在8万亩,15万担左右;畜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九五”末的26.6%提高到37.5%;辣椒产量稳定在1.5万吨以上,初步建成了6万亩生态药业基地和1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扶持了惠乐、祥兴、阳光、三旺、实心人等龙头企业,组建了郑场养殖协会,东山果蔬协会,蒲场蔬菜协会等38个专业协会。培养了农村经纪人2000多名,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了烤烟、辣椒、生猪质量标准体系,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农产品商品率达55%。易地扶贫搬迁157户724人,3.57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工业强县”整体提速,新型工业化迈开步伐。规模工业总产值从“九五”期末的8266万元提高到2.48亿元,年均增长24.6%。五年累计投入1.63亿元,实施广林水泥厂、义庭公司、北辰公司、油脂厂以及现有煤炭企业的节能技改;引资5000多万元完成煤炭资源的详查工作,完成了煤炭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编制。全力抓好绥阳县循环经济型重化工基地项目的争取,项目核准前的各项专篇全部完成;完成了清溪河电站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电站专用公路已开工建设。 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产业亮点凸显。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4.75亿元,比“九五”末翻一番,年均增长12.8%;交通运输、房地产以及其它消费活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77亿元,年均增长14.85%,旅游工作迈出新步伐,完成了《绥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挤入全市旅游发展“一点一环一线”重点县,成功申报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和举办“中法文化年·绥阳洞穴周”、“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开园揭碑”活动,2005年累计接待游客1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180万元。 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发展环境逐步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累计投资1.86亿元,新改建公路608.62公里,柏油路面达263公里,是“九五”期末的3.6倍,通车里程达1900公里;电讯设施发展迅速,投资1亿元完成一、二期农村电网改造,程控电话达2万门,移动电话2.9万门,建成移动电话基站48座,实现乡乡通移动电话;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完成“四路两桥一广场”建设,南部新区初具规模,完成了魁星楼、食为天蔬菜市场、白马市场、政府商贸城等建设工程,启动了东西门改造,以蒲场为代表的小集镇建设取得新进展,建成保林、店子、溪源等一批农民新村,全县城镇化率达26.3%,比“九五”期末提高7.5个百分点,开展“省级平安文明县城”创建活动,提升了城市品位;五年共争取7334.96万元农发和扶贫资金用于基本农田建设,投资2000余万元完成后水河水库、牟家沟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投资1100余万元完成清源小流域治理和宽阔排洪工程,整修山塘水库25座,实施安全饮水工程解决3.56万人和4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完成4200亩烟(粮)水工程,新增人工增雨防雹点3个,建成沼气池7000口,退耕还林8万亩,封山育林和绿化造林45.8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8%。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实现“两个100%”目标;农村税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农业税全面取消,农村“三改革一化解”试点工作全面启动;行政审批制度、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市政公用事业、财政体制、农村信用社等各项改革取得新突破;着力整治投资环境,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五年共引进项目47个,合同引资7.9亿元,到位资金5.76亿元。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主法制建设加强。连续五年通过“省级科技进步县”复查验收,投资469万元实施科技项目19项,实现“两基”复查和“普实”验收达标,4.2万名学生享受330万元的“两免一补”,共计投入2824万元,新改扩建学校108间,撤并中小学82间,完成城北小学搬迁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初中纯入学率达88.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9.6%;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自然增长率从“九五”期末的9.31‰降低到7.17‰,投资2720万元完成80间村级服务室、15个乡镇技术服务站、县计生妇幼保健中心和县乡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完成县疾控中心、传染病区、县医院、中医院住院大楼和8间乡镇卫生院建设,完成疾病控制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基本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开通数字化电视和农村远程教育,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电视覆盖率达85%,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和竞技体育蓬勃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标准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5年解决城市低保10.3万人次,发放低保金480万元,农村低保10.4万人次,发放低保金122万元,救助灾民和特困群众27.7万人次,发放救助金790.5万元,建成15个乡镇敬老院,贫困人口弱势群体得到更多关注;公民道德建设、四在农家、四民社区、广场文化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广泛开展,文化事业长足发展,普法成效明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社会保持稳定。建立健全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和听证制度,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社会的舆论监督。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大力开展效能建设,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行政许可法》,实行过错责任追究制,有序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深入开展村民自治创建,积极推进政务、村务、厂务公开,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完成70幢村级办公楼建设,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第二节 “十五”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五”时期,全县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但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三化”水平不高;固定资产投资不足,基础设施欠帐多;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就业和再就业矛盾尖锐,社会保障和维护社会稳定压力大;高中教育、农村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政府职能和政府工作方式、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转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仍需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第二章 “十一五”时期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富民强县升位为目标,以“三化一强”为主导,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着力经济结构优化,着力转变增长方式,着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水平,努力在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和教育、环境立县等方面取得突破,真正把绥阳建成“绿色产品基地,特色经济之乡,旅游休闲新区,遵义卫星城市”。 第二节 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全市的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快速扩大,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进一步加快各项改革进程,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水平。 ⑴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一五”末,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8:43:29,城镇化率达34%以上,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年均增长20%以上。 ⑵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 ⑶公共服务比较健全。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初中纯入学率达90%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45%以上;公共卫生覆盖面扩大,甲级村卫生室达5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县;县城及集镇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就业岗位明显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5%以上,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保险覆盖面有效扩大;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 ⑷社会更加和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加强;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6.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7‰以内;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基本国策得到全面落实,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在现有基础上下降2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45%以上。 第三章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要把水利设施建设、气象基础设施建设、病虫预测预警防控体系、生态环境建设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基础性工作抓好落实。水利设施要紧紧围绕“蓄水引灌,洪灾排涝,饮水安全”三大重点,完成16万亩烟(粮)水配套工程,实施洋川河治理,建设县城防洪工程,继续完善郑场集镇防洪工程,实施坪乐、小关、枧坝集镇防洪工程,实施水洋溪、神山、杉木箐等病险水库治理,实施后水河水库加坝工程及灌区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工程,新建青龙堡水库、小溪源水库,对芙蓉江、观音岩、擦耳岩引水工程进行防渗改造,实施芙蓉江源头小流域及支流温泉河、萝柏河、后水河、交溪河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5平方公里,同时对洋川河支流、牟家沟等6处小流域进行治理,继续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解决农村17.5万人的饮水问题及农村学校师生8.15万人的饮水问题。完善气象服务设施建设,增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和防雷减灾能力,配套实施“沃土工程”、石漠化治理和万亩大坝建设与保护工程,对山、水、林、田、路进行综合治理,“十一五”期间改造中低产田土10万亩,培肥地力25万亩,增加保灌面积,建设高标准农田,力争人均拥有0.5亩高产稳产基本农田,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26万吨以上,人均占有粮食450公斤以上。加快荒山造林步伐,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5%,森林防火及地质灾害防治按照“完善设施、强化队伍、密切监督”的要求,建立健全快速防治、扑救机制,降低各种灾害损失。 第二节 加快主导产业基地建设,增强农村经济支撑能力 按照“产业园区化、生产规模化、组织合作化、环境生态化”的新思路,在巩固粮、油、烟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把畜牧、烤烟、辣椒作为主导产业下大力加以培植,做大总量,提升质量,形成三业鼎立,支撑我县农业农村经济,粮油产业重点放在确保面积、品质结构调整、适用技术的优化组合上,走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的路子。围绕建设畜牧大县的目标,按照“整体提速,做大总量,提升质量”的要求,在良种繁育体系、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养殖小区及大户培植、畜牧养殖科技培训、标准化生产上实现重大突破,力争“十一五”期间畜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0%以上。 “十一五”期间,建成优质水稻基地10万亩,优质玉米基地10万亩,优质烤烟基地10万亩,优质油菜基地10万亩,优质辣椒基地15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10万亩,方竹笋基地5万亩,建成以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基地10万亩。 第三节 加强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培植和扶持发展龙头企业、支持农村专业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加快发展,增强带动能力,发展订单农业,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组织形式和利益机制,形成“建龙头、带基地、联农民”的发展格局,力争到2010年以畜产品、绿色蔬菜、山野菜、辣椒、金银花加工为重点,建成年产值6000万元以上的国家级龙头企业2个,年产值3000万元以上的省级龙头企业4个,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市级龙头企业5个,扶持壮大民营企业,建成县级龙头企业5个。同时积极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民进入市场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第四节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 围绕主导产业,强化科技培训,以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为重点,充分用好远程教育资源,创办科技服务和示范基地,完善科技信息服务网络,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和农业适用技术培训为主的绿色证书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自主创新和增收能力,实施扶贫非农培训,以“阳光工程”为重点,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服务、管理四位一体新格局,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城镇化,建立健全农民工动态监督管理体系,切实保护农民工权益,力争“十一五”期间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转移新增2万人以上。 第五节 以“四在农家”为载体,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遵循规划先行、农民自愿、政府支持、稳步推进的原则,采取政府加大投入、社会帮扶、群众自愿等方式,加快农村交通、供水、供电、通讯、广播、电视、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深入开展以“五通三改三建”为主要内容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期间,力争让80%左右的农户享受到创建成果,实现乡乡通油路和村村通公路,村寨连户水泥路;实现村村通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初步建立消防设施,推进“三清一绿”工程,农村卫生饮用水普及率达90%以上,安全饮水普及率达60%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达40%以上,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5%以上,建沼气池2万口以上。加快镇村文化设施建设,引导农民讲文明、树新风、除陋习,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农村文明程度。深入开展“五下乡”活动和文明村寨创建活动,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大力发展高中教育、职业教育以及远程教育,落实“两免一补”政策,解决贫困学生入学难问题,提高农村文化程度。加强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完善医疗服务网络,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搞好乡村建设规划,继续抓好农民新村建设,大力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 第六节 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力度,加快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步伐 按照“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原则,进一步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力度。坚持以贫困乡镇、村为重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为主要对象,以解决温饱和抑制返贫为主要目标,继续采取“集中帮扶”、“定点帮扶”等方式,整村推进,确保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奔小康。对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差、自我发展能力弱,经过帮扶可以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通过产业扶持增加收入,确保越过温饱线;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地方的贫困人口,通过实施易地搬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脱贫致富;对鳏寡孤独、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人口,给予长期社会救助;对初步越过温饱线的农村低收入人口,重点帮助拓宽增收门路,努力抑制返贫。 第四章 坚持工业强县战略 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 第一节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建立新型工业基地 以延伸产业链条为手段,发展壮大电力、煤炭等新兴能源支柱产业。按照“建设重大项目、壮大核心企业、构建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的思路,引进大项目、增加大投入,逐渐形成我县支柱产业集群。力争“十一五”末,循环经济、煤炭工业等支柱产业群实现总产值50亿元以上,增加值10亿元以上。 积极发展水火互济的能源工业,全力争取绥阳循环经济型重化工基地建设项目,“十一五”末,力争建成30万吨离子膜烧碱/年,48万吨电石/年,100万吨水泥/年,1万吨四氟乙烷(HFC—134a)/年,2×20万KW碱厂自备电厂。进一步加大能源工业开发,开工建设清溪河电站和芙蓉江流域梯级小水电开发,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县新增发电能力59万千瓦。 按照矿产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和建设高参数大容量机组的思路,加大与宝光集团、中佳公司煤炭开发企业合作力度,整合矿区煤炭资源,抓好联营、井坝、联盟、新建、福来、友谊等重点煤矿技术改造,尽快启动太白、宽阔、金阳、联盟等9家新建矿井建设工作,力争到“十一五”末,实现新增煤炭生产能力200万吨,整体生产能力达270万吨以上,年产值达3亿元以上。 第二节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按照“以工哺农、以工促农、工农互动”思路,整合全县辣椒制品生产企业,加大油脂厂、祥兴食品公司等重点企业技改扶持力度,不断壮大辣椒、油菜籽加工、肉制品加工产业。充分利用传统手工空心银丝面生产加工的独特工艺,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力争到“十一五”末,食品工业实现年销售收入超过4亿元;以加快义庭公司、红光锻造厂、北辰公司、海红公司节能技改为重点,提高冰箱配件、汽车配件等主要产品生产能力,积极开发高新科技产品,打造一批规模化经营的“绥阳制造”名牌企业。力争到“十一五”末,实现机械制造业年销售收入突破3亿元;以广林水泥、兴达建材、成功陶瓷公司为龙头,积极开发新型建材及深加工产品,重点发展高标号水泥、散装水泥、新型建筑陶瓷和中高档卫生陶瓷,引进开发工业用瓷和工艺瓷,扩大塑钢生产规模,积极发展页岩砖、新型煤钎石空心砖生产。力争到“十一五”末,实现建材业年销售收入突破2亿元。 第三节 加快工业布局调整,优化工业发展结构 立足区域优势和发展潜力,强化产业聚集意识,按照资源共享、龙头项目带动、中小企业集群协作的思路,规划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配套半径小、规模强大、竞争力强的工业集聚区,逐步形成以机械加工、电子原件、冰箱配件、轻化工产品等为重点的风华工业园区,以陶瓷工业、建材业为重点的马槽沟建材工业园区,以包装业、造纸业、汽车配件加工为主的黄鱼桥包装工业园区,以绥阳循环经济型重化工基地为主的蒲场沿河循环经济型重化工工业园区,以油脂厂、仙台酒业、空心面、辣椒制品为主的城郊工业园区。逐步改变我县工业布局分散、生产要素不合理等突出问题,有效提高全县工业产业聚集化程度。 第五章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提高城镇化水平 第一节 加快中心城镇建设 按照“拓展南部、改造旧城、发展集镇、建设新村”思路,实施项目带动,打造精品,继续强力推进县城建设,完善城镇设施,拉大城镇框架,增强对周边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向生态良好、经济繁荣、和谐优美的宜居城镇迈进。到2010年,县城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核心城区力争达到8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10万人左右,力争撤县设市(区)。 第二节 积极发展卫星集镇 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规模适度”原则,加强乡镇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重点发展综合重工业型、农副产品加工型、商贸型、生态旅游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通过不断开发和完善城镇功能、提高乡镇工业集约化水平,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加快蒲场镇、风华镇、旺草镇、温泉镇、枧坝镇、郑场镇等省市级重点小城镇和重点建制镇建设,努力壮大规模,提高质量,增强功能,集聚人口。抓好城市管理综合治理,把城市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第三节 完善城镇功能 提升城镇品位 进一步加快城镇交通、供水、供电、供气、信息通讯、园林绿化、污染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县城自来水管网改造工程和县城饮用水源建设工程,到2010年,全县日供水总规模达到1.2万吨,为构建10万人县城框架提供充足的城市供水保障。继续实施县城亮化、美化、净化、绿化工程。开通县城公交车,提升县城形象。全面完成县城电网改造,推行居民用电一户一表制。完成乡镇集镇饮水工程。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处理场。通过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建设,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县城镇化水平达34%,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县城区绿化率达35%,污水处理率达7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50%。 第六章 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第一节 精心培育旅游业,推进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树立发展“大旅游”、建立“大产业”和营造“大市场”的观念,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先导作用和辐射作用,将旅游业作为绥阳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来加以扶植,有效促进县域经济结构的科学合理调整,力争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 以“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发展为契机,围绕“洞林山水、诗乡绥阳”为主题,打好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和诗乡文化旅游三张牌,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按照“旅游景区创精品,旅游环境创优美,旅游服务创品牌”的思路,以“双河洞—宽阔水—九道门”旅游主线开发为重点,加快培育以宽阔水原始森林、龙桥生态风景区、双门峡自然风景区为代表的生态观光旅游;以水晶温泉、后水湖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旅游;以双河洞为代表的洞穴科考探险旅游;以雅泉农庄、汇源农庄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以石房子、博雅苑、诗乡诗歌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以蒲场、风华、洋川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代表的农业科普观光旅游。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绥阳后续支柱产业。 将生态旅游建设与绿色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家园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突出特色、深度开发”的要求,以景区景点生态环境保护和交通基础设施为重点,加快通往景区公路、景区环线、旅游观光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努力改善旅游业基础条件。建设温泉——双河洞——宽阔水——茅垭——旺草旅游环线及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建设太白——桐梓新站联接重庆旅游公路,力争把太白建设成面向重庆的度假、休闲胜地。加快双河洞、宽阔水、后水湖、双门峡、九道门、龙桥、张公祠、卧龙山等一批重点景区景点的路、电、讯、水等配套工程建设,形成与生态旅游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县城和景区景点的综合配套服务功能,提高综合承载能力。 加强旅游市场和旅游产品开发,根据不同客源和市场特点,结合绥阳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展促销,多渠道搞好推介工作,提高产品知名度。重点以开发辣椒、空心面、天麻、方竹笋、金银花、山野菜为主的旅游商品,同时鼓励发展民间传统工艺品。发展、壮大旅游产业,推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合,丰富旅游内涵,不断提高绥阳旅游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以名牌景区、名牌宾馆、名牌旅游行业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七个一”工程,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力争“十一五”末,完成雅泉农业科技观光示范园区建设,建成三A级以上景区3-4个,二星级以上宾馆3-5家,年接待旅客达80万人以上,旅游综合收入在2.5亿元以上。 第二节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 “十一五”期间,要实现乡镇客运车辆升级换代,开通等级村公路客运车辆,解决农民出行难的问题;增开邻县客运车,加强毗邻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开通重庆、浙江、上海长途客车,增加开往广东的客车班次,加强同重庆经济圈、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适应消费需求变化,大力发展商贸业,鼓励大型商业企业到农村开设连锁店,形成以县城商场为龙头,乡镇连锁店为骨干,村级零售点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经营网络。建设大型的农资专业市场,在发挥供销社农资供应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培育具有一定实力的民营农资供应企业,建立起完备的农资供应网络。推广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规模化,发展订单农业,建立新型的农产品购销体系。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业,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引导组建租赁公司和创业投资公司。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资助、社会兴办相结合的原则,以方便居民生活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为发展方向,运用市场机制积极创办养老、托幼、健身、医疗、家政、维修、配送、餐饮、物业管理等多种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业。力争“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年均增长20%以上,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9%以上。 第七章 继续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继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以实施“两纵三环六联线”为重点,打通邻县乡镇与乡镇之间断头公路为突破口,提高村级公路技术等级为基础,全面提升公路路面等级,构建公路网络运输体系。“十一五”期间,加快实施207省道绥阳至温泉二级公路改建,完成纵线出口通道;继续实施青杠塘—石浪关、枧坝—宽阔公路建设,构建我县北部环线大通道;建成郑场—小关—大路槽—旺草环线公路,构建我县南部环线大通道;加快双河洞—宽阔水—茅垭—旺草公路建设,建成我县“旅游环线通道”。积极争取实施桐梓新站—太白联线公路,增强北部山区与重庆经济圈的经济文化交流;建设小关—辅乐—湄潭西河镇—坪乐乡、青杠塘—野茶—正安乐俭乡、土凼—坪乐—正安流渡、风华——黄鱼桥——伞水——郑场、蒲场——联盟——桐梓关口六条联线公路。实施高坊子—汇川区团泽镇公路改造,启动枧坝—桐梓毛石乡、高坊子—汇川区板桥镇、石羊—湄潭西河镇、太白—桐梓黄连乡等邻县镇乡之间公路建设,形成覆盖全县、连接邻县、布局合理的公路网络。全县通镇(乡)公路实现沥青(水泥)路,80%的建制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建成13个镇(乡)汽车客运站和4个停车场(其中三个旅游停车场)。完善道路交通标志标牌和危险路段整治,确保车辆行驶安全。 第二节 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五”期间,电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全面完成农村电网和县城电网改造,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加强节能管理,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2010年,全县骨干网络形成环网,电网结构更加合理,实现35KV变电站双电源支持,电力调度自动化。电网改造率达95%,户表安装率达到97%。建成“绥阳——旺草——宽阔——联盟——枧坝——绥阳35KV环网”。 第三节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绥阳” 建设步伐。加快建设全光传输骨干通信网和数字移动通信网,大力改造有线电视网,积极推进电信网、有线电视网、计算机网三网融合,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初步建成覆盖全县的公共信息传输网络。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农业等经济领域和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建设,加快在金融、保险、商贸、物流等领域实现服务电子化;加快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建立较为完备的数据库体系,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扩大电话交换机容量,改造农村电话交换网,完善农村移动电话网,拓展可视电话、电子邮箱业务等多媒体综合业务,到2010年,全县电话交换机容量达10万门,建成移动基站200个,移动通讯覆盖面达100%。 第八章 深入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 第一节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提高义务教育整体水平,扩大高中教育办学规模,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资源,调整布局,形成与绥阳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新体系。小学确保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以上,初中纯入学率达90%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45%以上。实施二类以上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进一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水平。恢复青溪中学高中部,实现绥阳中学和旺草中学独立高中建制,整合国防厂矿学校资源,力争新建小学、初中、高中各一所,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推动以初中为重点的不同阶段教育分流,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和非农转移培训,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国家级重点职高,到2010年,基本建立适应市场需要,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体系。积极鼓励、支持、引导民办教育,积极鼓励民间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学校建设,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入开展继续教育,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学历合格率,合理调配教师学科结构,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与科技密切结合,巩固提高教育信息化成果。 第二节 加快发展科技事业 以创建国家级科技进步先进县为载体,加大科学技术推广和应用力度。围绕全县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依托绥阳特色资源和主导产业,集中力量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工程,重点突破共性技术和制约产业升级关键技术,促进产业集群和新兴支柱产业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 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园;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建立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培育技术服务市场,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生产力促进机构和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加快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大力培养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和科技管理人才。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大力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全民科技素质。 第三节 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 实施人才强县战略,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抓住培养、吸引、使用等关键环节,加强党政人才培训,突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执政水平;加强技术骨干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着力培养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人才,着力培养具有较高技术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实施“万名农民培训工程”,加强农业专业户、农业企业主、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技能培训和专业培训,培育一支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经营需要的农业生产经营人才队伍。 广泛吸纳各类优秀人才。对符合我县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调整的人才实行开放引进,加快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智力交流为特征的人才流动机制,畅通人才引进、流动的绿色通道。 第九章 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一节 加强环境保护 严格执行环保法规,以综合整治江河流域为重点,实施以总量控制为基础的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强污水处理,强化大气污染、固体物污染和噪音污染综合整治,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加快城镇垃圾处理场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强沿河城镇生活垃圾的收集和处置,逐步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优先保护县城饮用水源地水质,禁止一切排污行为和影响水源地活动。狠抓环保监控,实行行业集中建设、能源集中供应、污染集中治理、设施集中管理。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环保投入的经济政策,促进环保投入的多元化、社会化,大力应用环保技术、发展环保产业。到2010年县城大气和水污染得到全面控制,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质量优于国家Ⅱ类水质标准,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空气标准,农村新能源推广比例达25%,化肥农药递减15%以下,畜禽粪便无害化,生物防治技术推广率达到35%以上。 第二节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稳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加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管护,高质量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加大对宽阔水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区保护力度。贯彻省委省政府生态立省的战略方针,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水利水保与基本农田建设工程、水资源开发工程、农村能源建设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和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到“十一五”末,新增加森林面积6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5%以上,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积极争取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县项目建设,为建设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县打下基础。 第三节 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监管,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最小的环境代价,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减少废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获最大经济产出和最少废物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鼓励、引导、规范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回收利用废弃物。以节能、节水、节地和节材为重点,降低工业“三废”排放。推行清洁生产标准和措施,抓好 “三废”再生利用,促使经济增长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第十章 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一节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贯彻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保持人口的低增长水平,“十一五”期间确保人口自增率控制在6.7‰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96.5%以上。坚持“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度;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综合决策;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以创建国家级优质服务县为载体,完善县、乡、村三级计划生育技术和流动人口管理网络,努力提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与服务水平,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高度重视和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和妇幼保健水平。 第二节 高度重视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 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着力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认真解决城乡居民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公共安全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努力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和谐新绥阳。 加强劳动就业、劳务输出和社会保障工作。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发展劳动力市场,发挥自主择业、市场调节、政府促进三大作用,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与再就业。“十一五”末,力争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新增就业2万人以上。继续巩固“两个确保”,做好“三条保障线”工作,切实加强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救助等保障工作,高度重视社会困难群体和残疾人工作。到2010年,全县各项社会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加强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险和合作医疗工作,建立广泛的农村社会保障网络。高度关注弱势群体,保障妇女儿童权益。 第三节 努力提高人民健康素质 加快发展卫生事业。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能力建设,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突出改善农村医疗卫生基本条件,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实现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目标。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和妇幼保健站、卫生监督所房屋和设备改造(配置),提高对重大疾病的医疗救治能力和妇幼保健综合服务能力;优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改造和基本设备配备,改扩建村级卫生室,新建404个村级卫生室,甲级村卫生室达50%以上,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全县乡镇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全部达到助理执业医师以上或相应职称资格。“十一五”期末,50%以上村级卫生人员取得助理执业医师资格,村卫生室服务功能覆盖率达100%;各乡镇卫生人员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全面开展医疗救治和防保、监督工作,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四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稳定在93%以上,麻疹发病率控制在5/10万以下,保持无脊灰状态,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控制400/10万以内,食品卫生监督履盖率达90%以上,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70/10万以内,出生婴儿死亡率控制在25/1000以内,人均期望寿命达70岁。 第四节 积极发展文化广播体育事业 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进一步巩固扩大全国文化先进县成果,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和村镇文化。强化文化市场管理,规范娱乐场所、文化音像市场、网吧经营秩序,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加强卧龙寺、石房子、公馆桥等文化遗产的保护。进一步完善农村、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繁荣农村群众文化体育活动。 继续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末,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提高新闻采编、绥阳电视台创办质量和电视收视率、收视质量。建设“村村通”广播电视站300座,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0%以上。 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完成县文化馆、档案馆、图书馆的改造和扩建,完成15个乡镇的镇乡文化活动中心及图书馆建设;争取省文化厅对2个省级文物的立项修建工作;完善207省道村级文化活动室的建设。加强体育公共设施建设,建设两场(400米运动场、露天看台灯光球场)、一池(游泳池)一馆(体育馆),一基地(拳击训练基地),争创全国体育先进县。 第五节 加强公共安全,创建平安绥阳 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公共安全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公共安全保障水平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健全安全监管,严格安全执法。切实抓好煤矿、化工等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加强交通、消防、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和食品、药品、餐饮卫生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加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创建文明健康的信息和网络环境。加强防洪、防火、人防等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建立应急处置机制和应急处理措施预案,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伤亡和损失。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平安绥阳创建活动,加强公安(派出所)、司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第十一章 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第一节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改进政府管理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方式,真正把政府职能转移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加强政府的社会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组建政务服务中心,促进行政审批制度化、规范化。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才管理、使用和分配机制,增强事业单位活力。 第二节 深化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 以建设公共财政为方向,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转变县乡财政职能,积极探索农村公共财政职能的实现途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积极稳妥地推进“乡财县管乡用”财政体制改革,健全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完善和规范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制,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进一步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完善投资项目代建制,扩大代建范围,规范投资招投标行为,逐步实行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和重大投资项目竣工后评价制度,健全投资决策责任制。加强对社会投资活动的宏观调控,合理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资效益。 大力培育和健全资本市场,进一步做大做强商业银行,发展壮大农村合作银行,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规模。 第三节 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经营权,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深化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逐步建立城乡统筹、标准不一的养老、医疗、救济等社会保障制度,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确保农民的基本权益。认真兑现各项支农惠农政策。 第四节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开放型经济 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导、中介服务的招商思路,进一步明确责任,强化措施,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继续实施“全民招商”,大力推动招商引资工作。通过外部资本的进入促进全县的经济快速增长、企业与产业结构升级。“十一五”末,力争招商引资6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 强化政府推动。加强招商引资工作领导,严格奖惩。大力营造良好的招商氛围,整治投资软环境,加强“诚信绥阳”建设,强力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切实加强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管,坚持标本兼治,用制度规范行政行为;进一步健全机关效能制度、公开评议执法部门制度、行风评议制度,严格执行损害投资环境责任追究制度。 突出企业主导。充分发挥企业的招商主体作用,通过支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和升级改造,延伸产业链,增强企业产品和项目的成长性和效益性,提高吸引外来投资的能力,把重点骨干企业和民营企业推向招商的主战场,推动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注重方式创新。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变化,主动开展定向招商和专门招商,积极采取驻点招商、以商招商、以友招商、网上招商、节会招商,不断探索、创新招商方式,适应新形势下招商引资工作的需要。 明确招商重点。突出工业性招商项目,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旅游业项目。注重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性和项目的科技含量。切实抓好大项目,争取引进一批牵动性强,科技含量高,产业集聚性强,项目社会效益好的大项目,推动我县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切实提高全县经济的外向性水平。 第十二章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节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创建“平安绥阳”和建设“诗乡文化”为核心,以提高全县人民理想信念、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身心健康为目标,稳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建立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立足人的全面发展,建设文明城市,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改革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创建“平安绥阳” 为载体,深入开展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等创建活动,力争在“十一五”末,60%的社区建成市级以上示范社区和文明社区;以开展“四在农家”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文明村寨创建活动,“四在农家”覆盖面达80%的农户。推动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和社会服务的全面改善。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坚持党管武装原则,大力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不断繁荣社会文化事业,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保障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抓好“诗乡文化”建设,丰富城市文化内涵,进一步提高“诗乡绥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逐步建立健全社会福利事业。建立儿童福利院,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站,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成救灾物质储备仓库,搭建社区服务平台,进一步强化社区功能;建成殡葬一体化工程,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大力发展为老年人服务的医疗卫生、教育、休闲娱乐等服务业。发展残疾人事业,改善残疾人康复、就业和社会保障状况。 第二节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推进政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全面实施“五五”普法教育,提高全民的法制意识,大力推进依法治县,建立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提高依法治县水平。努力营造健康有序的法治环境,切实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保驾护航。全面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坚持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特别是行政执法活动,提高依法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整体效能。加强执法司法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执法司法水平。高度重视和加强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和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积极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第十三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一节 建立健全规划管理体制 编制各级各类规划,完善规划体系。科学编制县级专项规划和行业规划,保证总体规划具体实施。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通过编制重点专项规划来予以充实加强;对特定产业或行业的发展,通过编制行业规划来规范实施;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通过编制重点项目规划来确保完成。抓好县级规划与市级规划的衔接,重点规划和专项规划要与总体规划衔接,专项规划之间也要相互衔接,确保各级、各类规划相互协调,形成规划实施的合力。认真编制和实施年度计划,落实好总体规划期分阶段的目标和任务。 建立规划颁布和实施定期公告制度。规划经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后,要广泛宣传,让全县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了解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意图,要定期向社会公告规划实施进度情况,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社会监督,保证规划的全面完成。 建立规划调整机制和中期评估制度。规划实施中,由于不可预见因素,使规划执行严重偏离目标时,由县发展和改革局提出调整方案,报经批准后予以调整和实施。在规划执行3年左右时间后,由县发展和改革局组织有关专家及部门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对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措施,经县政府同意后报请县人大常委会审议。 第二节 明确政府职责,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落实 政府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行政管理决策机制,发挥好规划的调控作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好规划的实施。改进政府调控经济的方式,综合运用计划、财政等经济手段,重视发挥信贷、投资、价格等经济杠杆的作用,注意协调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作用,用规划引导市场主体行为,依法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公平竞争,营造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围绕重大项目的实施,重点搞好协调服务,减少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确保规划发展目标的实施。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监测、预测和预警。规划实施期间,政府职能部门要对全县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对重大项目的实施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对策措施,确保经济健康运行。 第三节 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继续争取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研究,紧紧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加大重大项目的申报和争取力度,争取国家对我县资金投入和项目建设的更多支持,力争建成和开工建设一批重大项目,促进投资规模扩大,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做深做实项目前期工作。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以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业培育等方面为重点,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项目库,重点储备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的项目,并根据发展形势滚动修订完善,争取一批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项目、好项目挤进省级市级规划盘子。 加强重大项目的实施和监管工作。对规划所列重大项目,特别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交通、能源、供水等重大基础设施,科技教育、卫生、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等公益性项目,政府积极创造条件重点实施。要通过积极争取国家投入、政府统筹安排建设资金、招商引资等方式,保证重大项目资金的投入。加强项目实施管理,政府投资项目严格按《招投标法》组织招投标;对项目施工进度、工程质量、资金使用情况、项目的验收等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管理,保证重大项目实施建成。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