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出姓
释义

僧道出家后免去本姓。《水浒传》第五三回:“这个先生,一向云游在外,此时唤做 公孙一清 。如今出姓,都只叫他 清道人 ,不叫做 公孙胜 。”《水浒传》第九四回:“﹝ 乔冽 ﹞更名改姓,扮做全真,把冽字改做清字,起箇法号,叫做 道清 ……那时方纔出姓,因此都称他做国师 乔 第一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汉朝时期鲜卑拓跋氏族乞伏部出连乞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中文名:出姓

外文名:无

类别:佛教用语

读音:chū(ㄔㄨ)

拼音

出[出,读音作chū(ㄔㄨ)]

第一个渊源:

词典释义:出连乞都(公元?~399年)是十六国时西秦国丞相,自乞伏乾归即位(公元388年)即任此职,连任达十二年之久,封南川公。逝世后谥号为“宣公”。其后裔在北魏汉化改革过程中以“出”为氏。

第二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内廷太尉、明朝海西侯纳哈出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拆字汉化改姓为氏,或避难改姓为氏。

在福建省泉洲市惠安县北二十公里外的山区,涂岭小坝洪厝坑,聚居着几百户姓“出”蒙古族人,其家庙大门楹联写“燕南无二族,惠北自一家”,点明了在百家姓中找不到“出”氏源流。原来他们是元朝蒙古贵族的后裔,祖先乃成吉思汗的重臣木华黎,官拜太师,爵封鲁王,权倾朝野,显赫风光。

被惠安县出氏族人尊为始祖的“不归公”纳哈出,在元朝末年官至领兵太尉。恰值元朝灭亡,被迫降于明朝,后又聚兵反叛,屡犯辽东,却被明太祖朱元璋手下大将叶旺击溃,无奈下再次归降后,被朱元璋封为海西侯。

纳哈出后来在随颍国公傅友德出征云南时,病逝于征途之中。

纳哈出的长子察罕因“蓝玉党叛逆案”被处死,次子佛家奴(亦称福家奴)当时正在福州中街屯田御倭,闻长兄被诛,担心受株连祸及九族,便弃职归田,隐居在惠安县的荒郊野岭,取父亲纳哈出的名字之最后一字取汉字谐音“出”为姓氏,以“燕山”为郡号,以示永世不忘先祖是剽悍威猛的蒙古族英雄。

出氏族人最初隐居在惠安县九都梅峰铺(今福建惠安后龙上西村),后迁徙到惠安县十都樟市铺,也就是现在涂岭洪厝坑一带,依溪流小水坝帝建居,默默地勤耕苦读,繁衍子孙。直至第十二世孙出科联在清乾隆年间考中进士,并官授翰林院检讨后,后人才在家庙中悬挂“忠节”和“进士”、“文魁”、“解元”等鎏金横匾。

据传,出科联在随乾隆大帝下江南时,清世祖皇帝对这位随臣的姓名很奇怪,即予询问,出科联变趁机奏明这个姓氏的来龙去脉,遂使隐姓埋名数百年的出氏源流明白于天下。

各支始祖

据史籍《元史》、《明史》及清康熙五十七年出质候撰写的《出府族谱》,其世系如下:

始祖

:【孔温屈哇】札刺儿氏,世居阿难水东。以戚里故在太祖麾下,从平篾里吉,征乃蛮部数立功。后乃蛮又叛,太祖与六骑走,中道乏食,擒水际驼杀之,燔以啖太祖,追骑重及,而太祖马毙,五骑相顾骇愕,孔温屈哇以乘马济太祖,身当追骑死之。至治元年,诏封孔温屈哇推忠佐命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谥忠宣。

一世

:【木华黎(】公元1170~1223年),蒙古族,灭金未竟死,年五十四岁。元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诏封,体仁开国辅世佐命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谥忠武。

二世

:【孛鲁】佐太祖征西域金国残部时战死,终年三十二岁,元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诏封,纯诚开济保德辅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谥忠定。生子七人。

三世

:【塔思】灭金残部,元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战死,终年二十八岁,谥忠宣,生子四人。

四世

:【乃燕】塔思长子,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战死,封鲁郡公,生子二人。

五世

:【硕德】乃燕长子,随太祖征西域战死,追封鲁郡公。

六世

:【拜住】元亡,投井死。

七世

:【朵儿只】辽宁行省左丞相。

八世

:【朵儿值班】右丞相。

九世

:【纳哈出】据《明史·冯胜传》曰:“纳哈出者,元木华黎裔孙,为太平路万户(今安徽当涂),太祖克太平,被执以名臣后,待之厚,知其不忘元,资遣北归,元既亡,纳哈出聚兵金山(今辽宁康平),畜牧蕃盛,帝遣使招谕之,终不报,数犯辽东,为叶旺所败,胜等大兵临之,乃降,封海西候。从傅友德征云南,道卒,子察汗改封沈阳候,坐兰玉党死”。又载:“元太尉纳哈出,拥众数十万,屯金山(今辽宁康平),数为辽东边害。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朱元璋命冯胜为征虏大将军,颖国公傅友德,永留候兰玉为左右副将军,率南雄候赵庸等,以步骑二十万征之……乃降,得所部二十余万人,牛、羊、马、辎重三百里。还至亦迷河,复收其残卒二万余,车马五万……师还,以捷闻……尽将降众二十万入关,帝大悦。”

迁徙分布

明朝初期,福建泉州地区出现了一个蒙古族出氏,其家庙大门楹联写“燕南无二族,惠北自一家”,点明了在百家姓中找不到“出”氏源流。

泉州出氏,乃蒙古族贵族后裔,其先祖是助元太祖统一天下的宿将、成吉思汗的义弟、官拜太师、开府仪同三司、爵封鲁国公、权倾朝野的重臣木华黎。

出氏始祖为纳哈出,为元顺帝时期的内阁太尉。元末明初,恰值元朝灭亡,纳哈出被迫降明。明太祖以名臣之后待之厚,知其不忘元,资谴北归。结果,纳哈出又聚兵金山,屡犯辽东,明太祖谴使招抚,终不服,为叶旺所败,冯胜等大军掩至,乃再降,封海西侯。后跟从傅友德征伐云南,于公元1388年病逝于途中(今湖北武昌)。

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明太祖朱元璋借口凉国公蓝玉谋反,大肆杀戮功臣宿将,株连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员,被杀者约两万人。纳哈出的长子察罕寺沈阳侯,也因坐“蓝玉党叛逆案”而被冤诛。

“蓝玉案”后,纳哈出的次子佛家奴(亦称福家奴,系纳哈出之妾那氏所生)当时在福州中卫街十三甲屯田役边御倭,闻知兄长被杀,怕被诛连夷灭,旋去职归田,隐居在泉州九都象狮(今福建泉州泉港区后龙上西村),后来又由象狮迁居涂岭新厝乡,再从新厝迁居惠安县十都樟市铺(今福建惠安涂岭小坝洪厝坑),从此,出氏在此默默地生息繁衍。

佛家奴后来去蒙古“纳哈出”姓氏中的“纳哈”,以最末一字的谐音汉字“出”为姓氏,以“燕山”为郡号,以示永世不忘先祖是蒙古族;并尊纳哈出为“不归公”,意即“出家人”(卒于途中),不归是也,又不忘本族宗祖纳哈出。同样为不忘先祖,他们把惠安境内的烟道山改称为“燕山”。

清朝时期,出氏第十二世孙出了一个进士、翰林院检讨出科联。据传,在出科联随乾隆大帝下江南时,清世祖皇帝对这位随臣的姓名很奇怪,即予询问。出科联趁机奏明出氏得姓的来龙去脉,遂使隐姓埋名数百年的“出”氏源流明白于天下。此后,如“解元”、“忠节”、“文魁”者,亦代有人出。

现在,出氏族人主要分布于福建惠安涂岭乡小坝村及仙游县枫亭乡所属的小坝、洪厝坑、涂岭新村、横溪、上衍、九社、甘蔗园、前欧、后头、西坑、东周、南型等方圆十二公里多的十三个自然村里,有八十来户,两千七百余人。

除聚居洪厝坑及周围的自然村外,还有部分散居在仙游、泉州、厦门及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

近七百年来,出氏宗族历代一直不愿对外公开自己的蒙古血缘,这是有较为复杂的历史缘由。直到中国改革开放后,方才以真实身份公开与外界交往。燕山出氏为福建省所少见的具有全国性、影响及于海外的一姓氏宗族发源地。其在惠北山区的繁衍发展,也是蒙汉两族的融合发展的历史演绎,因而备受各界人士的关注。

长期以来,出氏族人与当地汉族和睦相处,并能崇尚文明,重视教化,取得了诸多的荣誉,历代培养了一批人才,为国家、为社会所识用。

【郡望】【燕山郡】:

在宋朝时期称燕山府路。燕山府路包括有一府:燕山府;九州:涿、檀、平、易、营、顺、蓟、景、经;总领二十县。宋朝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诏山前收复州县,合置监司,以燕山府路为名,山后别名云中府路。燕山府:唐朝时期为幽州范阳郡;五代十国时期石晋以范阳郡贿赂辽国,辽国将其建为南京,又改号燕京;金国灭契丹后,以燕京及涿、易、檀、顺、景、蓟六州二十四县来归;宋朝宣和四年改燕京为燕山府,又改郡名为广阳,领十二县;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童贯、蔡攸入燕山;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郭药师以燕山叛,金国复取之;下辖十二县:析津、宛平、都市(赐名广宁)、昌平、良乡、潞县、武清、安次、永清、玉河、香河(赐名清化)、漷阴。宋宣和七年再陷于金国。元朝时期沿袭宋朝建制,归大都统辖。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迁都后称北平府。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改称北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称北京市。出氏祖先佛家奴把坐落在福建惠安境内的烟道山改称为“燕山”,以为“燕山郡”,是为了表明缅怀自己的祖先曾辉煌于元朝时期。

【名人】【出光育】:

公元1456~?年待考),蒙古族,蒙古札剌亦儿部人,木华黎后裔;福建泉州涂岭新厝人。著名出氏第五世祖。 明景泰末年(公元1450~1456年)农历10月,出光育由福建泉州涂岭新厝乡迁居照船山下洪厝坑(今福建泉州泉港区涂岭镇小坝村洪厝坑自然村),从壬午(公元1462年)至今已五百九十二年。 妣陈氏,生长伯祖智惠(居西坑乡),副妣某氏,传生四子(又传太宗门口一穴单坑,是细妈墓,即富地):出硕叟、出确斋、出聪、出明(字睿轩)。 从五世祖出光育迁居洪厝坑,家族经明、清、民国的繁衍,发展迅速,为如今的燕山蒙古族。 出光育迁居洪厝坑,路经现泗洲水库后地段名石梯路时,一边孩子,一边铁锅,因路滑滑下,铁锅破,孩子滚下水沟。出光育抱起,迎天自语,此弃旧迎新,喜题石梯路,现石刻存在。 出光育之坟葬于横溪蛇头山地,面向东,即面燕山,刻写:“皇明,燕山出府光育出公,妣儒人某氏,元将纳哈出后裔。”

【出科联】:

公元1685~1765年),蒙古族,字干甫,号淑渠,行居三,蒙古札剌亦儿部人,木华黎后裔;福建惠安涂岭洪厝坑人。著名清朝官吏,出氏第十二世祖。 出氏祖先在元代为派往监督县令的元官“达鲁花赤”。明初,元官纷遭杀戮,因出氏祖先较为爱民,得乡民帮助,藏匿定居,在洪厝坑流传下蒙古族一支。至出科联,已历十几代。 出科联生平析朗读书,十八岁中秀才,十九岁受知于程学宪,补弟子员,旋朗冠三军,补邑优行廪生。清乾隆戊午年(公元1738年),三十岁登本省乡试榜首第一名(解元)。清乾隆已末年(公元1739年),联捷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特受检讨。是当时颇有名望的书法家,惜其墨迹均已不传。 出科联曾随乾隆大帝下江南巡游,清世祖皇帝对这位随臣的姓名很奇怪,即予询问。出科联趁机奏明出氏得姓的来龙去脉,遂使隐姓埋名数百年的“出”氏源流明白于天下。乾隆大帝当即称誉:“好个奇姓!” 出科联以玉言报达家乡。太史公虽行成名立,而年不停挺,好奖诱后进而秉性刚方,不与时俯抑,放在史馆十余年不得迁。 出科联与族人敦诗说,言孝言慈,而于读书一节尤于,郡太守聘主梅岭书院掌教。胡天不永其年,竟终于清乾隆丙酉年(公元1765)农历7月14日寅时,距生清康熙已丑年(公元1685年)农历2月12日寅时,终年四十五岁。 嫡配何氏先殁,副室蒋氏,孝男二:长子出火娟,何氏出;次子出火甫,蒋氏出,女四:承、重、孙、倌,孙室曾一孙,男王秀,余绳未久合以也。请乾隆甲辰年农历11月3日葬于陈厝坑乡厝后燕山之麓祖墓右边。穴坐乙向辛兼卯酉,分金卯丁酉,分居两广,嫡氏先殁,与生孙(字克仲)合葬小坝打蛇厝后,地名夫人墓。(不孝承重孙倌稽桑叩志。) 附_出科联律诗二首: 《七律·游庐山》:“庐山竹叶几春秋,云镇高峰水自流。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眼观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十二洲。一时光景看不尽,天缘有运再来游。” 《七律·故乡别主笺》:“远别家山岁月宽,空斋萧洒故情欢。芸宪政读勤磨砺,自可回首蔗境观。结庐人境绝嚣尘,正似山居木石邻。遐想英才看荟萃,黄叨遴选沐皇仁。山气清奇灵秀增,衣冠文扬昔峥嵘。而今抚树兼怀古,松护峰峦半阴晴。回顾山头万叠寿,回环曲水腾兰亭。流连此地真难得,即景题诗兴舍呈。”

【家乘谱牒】

1.出氏源迁:

据《出府家谱》记载: 出氏族人从清乾隆丙辰年开始修谱,盖乾甫公口述,质候公序谱,懋甫公截笔,至清乾隆三十三年,记原流元太尉纳哈出明洪武二十年农历9月,封为海西候,分隶云南、两广、福建,封君自处,讳不归公。妣娜氏,男佛家奴,从燕山北平入闽,依明洪武十四年黄册,占藉福州中卫十三甲,屯田三十二亩。佛家奴系纳哈出后裔,去纳哈以出为姓,隐而不宣达十二世。至清高宗皇帝三主乾隆大帝问出科联祖所自,对:“以元太尉纳哈出裔分出为姓。”帝称誉:“好固奇姓!”始祖姓显白天下。佛家奴原名不改,率祖率亲之意也。福中入藉,第一世~第五世三迁,故只有总牌名字,祖系一世祖纳哈出不归公,二世祖佛家奴公,三世祖通昭公,四世祖舜宾公,五世祖光育公。

1985年1月5日,泉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批示,确认出氏族人为蒙古族,隐居五百九十二年的历史才公开向全世界宣布出氏是蒙古族。经深入细阅元、明两朝史册,并考证《出府家谱》,可知出氏族人族源:蒙古族原聚居蒙古高原,出氏蒙古族人如何到东海之滨的惠安西北部的山沟里(既现福建省泉港区涂岭镇小坝村)?要解开这个迷,需上下求索,追根溯源。

出氏蒙古族人的远祖是木华黎(公元1170~1223年)。据史籍《元史·木华黎传》记载:“木华黎,札刺儿 氏,世居阿难水东,父孔温屈哇以戚里故,在太祖麾下,从平篾里征乃蛮部,数立功。后乃蛮又叛,太祖与六骑走,中道乏食……太祖马毙,五骑相骇。孔温屈哇以乘马济太祖,身当追骑死之,太祖获免。有子五人,木华黎其第三子也。”可知,木华黎是蒙古族人,他是在蒙古族刚倔起的战火中成长的,并在蒙古族统一中国的战争中,累立奇功。史籍《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中记载:“宋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农历10月,蒙古木华黎统兵侵金,所向残破。”“宋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农历12月,蒙古铁木真以木华黎有佐命之功,后面拜太师国王,承制行事,赐誓券金印,分宏吉刺等十军及番汉诸军,并隶麾下。建行省于燕云。”且谓之曰“太行以北,联自经略,太行以南,卿自勉之。”“宋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农历3月,蒙古木华黎以疾卒于解州(今山西解县)。木华黎雄勇善谋,与博尔木、博尔忽、赤老温俱以忠勇佐元主创业,赐号为拔里班曲律,犹华言四杰也。四人之子孙,皆领宿卫,号四法薛,出官则为辅相焉。”可见木华黎是蒙古族人,元太祖的大将,开国元勋,功勋昭著,是蒙古族四大杰出人物之一。其子孙后裔,皆为元朝辅弼股肱之臣,族裔兴旺、发达,延绵不断。 蒙古族人木华黎裔孙,元太尉纳哈出降明后,明廷将其所属的二十万蒙古军,“分隶云南、广西、福建各司处”。纳哈出本人,在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被封为海西候,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7年)农历7月随从傅友德征云南时,卒于途中武昌(今湖北武汉)。 纳哈出之长子察罕,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农历8月袭封,改为沈阳候。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农历4月因受“蓝玉事件”牵连,故被诛除。是故,纳哈出及其长子察罕是蒙古族人,均没有到过闽疆。但纳哈出所属二十万蒙古军,其中一部分被派遣至福建,迁入福建的蒙古军,落籍福州。 据《出府族谱》记载:“明洪武廿年(公元1387年),元太尉纳哈出封为海西候,所部官属授职有差,皆食禄不任其事。分隶云南、广西、福建,占籍屯田,充入卫军,以出为姓”,说明落籍福州屯田的蒙古军中,有部分人是姓出的。《出府族谱》又载:“洪武中,福州中卫故军几十外姓,一百二十二户为左所。明正统后期(公元1438~1449年),军政不修,卫军暂次逃敌循亡。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倭夷大变,军政再修。而福中左所一册,但存张、陈、林、许、李、董、出七姓,顶起始终。明之世以屯军占籍,而有功于御倭也。出氏族人自洪武时,二世祖佛家奴以本等名色充入卫军,而始祖不归公称职食禄,不任其事,闲员而已。”可见,这部分出氏的屯田军士是纳哈出的后裔,即入闽始祖出不归。 据《出府族谱》记载:“始祖不归公,元太尉纳哈出之后,洪武中屯田福建,授指挥使,分出为姓,妣那氏,男佛家奴。”因此,出不归是元太尉纳哈出之后,并任福建屯田军指挥使,是入闽始祖。 综上史实表明,出氏族人是纳哈出的后裔,纳哈出是元朝木华黎后裔,木华黎是蒙古族,纳哈出是蒙古族,出氏是蒙古族无疑也。 木华黎之父是孔温屈哇,在元太祖铁木真麾下征乃蛮部,数立功,后乃蛮又叛,元太祖引六骑走,中道乏食,元太祖马毙,六骑相骇,孔温屈哇马让太祖,身当追骑死,元太祖获免。孔温屈哇第三子木华黎雄勇善谋,元太祖与其结为兄弟,出氏族人因木华黎为皇亲,是历史事实无疑。 纳哈出不归隶入闽疆,又是被朝廷派遣到福建任屯田指挥使,为何要改名更姓?这是因为在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农历4月,纳哈出长子察罕因“蓝玉事件”被明朝政府“诛除”,所以,入籍福州屯田的纳哈出后裔怕被诛连,是时次子佛家奴去“纳哈”分“出”为姓氏,由福州迁至后龙象狮,由象狮迁至涂岭新厝,再由涂岭新厝迁到照船山下洪厝坑(今福建泉州泉港区涂岭镇小坝村洪厝坑自然村)。 出氏族人定居后,也受汉族影响,埋名隐姓,所以风俗习惯、语言文字更无传授,这是一个最大的遗憾。出氏族人将在党的政策沐浴下,望来日能够学到蒙文和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现在,出氏族人与当地的汉族的各种习俗大同小异,基本上呈民族大融合的现象。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是一年中最为热闹的几个节日。除外,还有农历7月7日、农历10月29日等节日,也是出氏族人的喜庆节日。唯一与其他地方蒙古族人不同的,是出氏族人同汉族共享中秋节。

2.名人显事:

据《出府谱序》记载:清顺治至乾隆期间,因出隆显白天下,因清统治者同意出蒙、满等少数民族,因此得到清统治者之青睐,所以出现了一批举足轻重的文士、武将。如今孙同中举的出一马见、出希尧,还有兄弟出科联、出梦鲤及出美候、出调元等人。

]出氏古迹:

①出梦鲤兄弟的“翰林第”一座,内挂“进士”、“解元”、“文魁”等模匾,有出科联遗像及其墓志铭。

②出光育墓、光育妾墓各一座,科联墓一座。光育为涂岭小坝出氏始祖,其墓碑写道:燕山、皇明、光育出公祖坟等字样。

③洪厝坑“出氏家庙”一座,中所悬“忠节”,左挂“进士”,右挂“文魁”,中梁钉有“解元”等鎏金模匾各一。家庙大门联为“燕南无二族,惠北自一宗”。家庙边柱联为“帝廷称奇姓,闽海振科名”。家庙内堂中木柱联为“一案拱门楣预占遇试皆一,三台壮屏翰早卜达尊有三”。

④洪厝坑对面之烟道山,因出氏迁居洪厝坑遂改名为“燕山”,与祖先之居相符。

⑤所有农具仍然书写“燕山出记”,住宅仍书“燕山出府”。

出氏族人埋名十二世,在清朝中期显白天下,太史公有机会随清高宗皇帝乾隆大帝游览山川名胜,作赋吟诗,真如诗中所显耀的那样:“遐想英才看荟萃,荣叨迷选沐皇仁。”成为名垂青史的显赫姓氏,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诗文现遗留下来无几篇,更无全部入谱,可惜的是原来藏有一个纸箱,被一个不懂事的人毁掉,上述情况都无法说其所以然,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仍然是个迷。

蒙古族出氏族人自元末明初入闽定居后(大部分小聚居于现在的福建省泉港区涂岭镇),和汉族人民群众和睦相处,共同生活。政治、经济、文化进行密切地交流与互通,受汉族全面影响,文化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小坝行政村,出氏蒙古族人最初只有纳哈出后裔入闽始礼服同不归的五世孙出光育一家,他们为了脱避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为了自身的生存,不得不隐姓埋名,荒弃了本民族的生活习惯、语言文字等,现已全面汉化。在生产、生活、斗争中与汉族人民建立了战斗情谊。

1930年4月,省委调陈平山任中共泉州特委军委书记,与此涂岭镇小坝村也开展了农运,建立中共党组织,成立党支部。出氏族人出福元也联系群众投入农运。当年农历9月间,带领暴动队伍二百余战士,四面围攻涂岭街地主陈速生住宅。陈平山根据省委的指示,继续以涂岭镇凌溪、泗洲、樟脚、寨后、后楼、洪厝坑为据点,大力开展涂岭、内三坪游击活动。在此期间,出氏族人民积极投身革命斗争,同汉族人民一起并肩作战,并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自1985年恢复民族成份以来,出氏族人民也一如既往地同汉族人民和睦相处、团结互助、友好往来,建立起亲密无间的社会主义新颖民族关系。真乃谓:“五百年风云际会,蒙汉两族情意深。”

纳哈出隶入闽疆,分居两广、云南、福建,封海西候,次子佛家奴以本等名色,占籍福州中卫街十三甲,屯田三十二亩。因纳哈出长子察罕在兰玉事件发生后被明廷“诛除”,佛家奴怕被牵连,去纳哈分出为姓氏,迁至后龙象狮,再迁至涂岭新厝,最后迁到照船山下的洪厝坑村。隐瞒族姓至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3年),出氏显白天下,才涌现一批文武将士,如出科联戊午解元,巳未翰林,选入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又有兄长出梦鲤,还出现公孙举人出希尧、出一马见,还有出美候、出调元等。

1949年新中国成立,蒙古族出氏族人同全国各族人民群众一样,生活在民族团结的在家庭中,享受着民族平等政治权利。1985年元月五日,惠安政府在涂岭镇小坝村洪厝坑自然村召开恢复蒙古族成立大会。埋名隐姓五百九十二年的蒙古族出氏族人再现了本来面貌,这是中共的民族政策的一件重大成就,自此,祖国朔方剽悍的民族在祖国东海之滨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的阳光。吾蒙古族,在民族大家庭中享受平等政治权利,在参政议政方面、在就业方面均与兄弟民族不相区别。现党政军、工农商等行业均有出氏族人同胞,也受到同等的待遇。

目前经济:出氏族人居住地群山环抱,交通不便(山地一万二十亩、田地一千五百三十二亩),无任何工业,农业只有稻谷、小麦、地瓜,够于自食,畜牧业有所发展,生猪及猪苗可以供应市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出氏族人的民族成分恢复以后,果木有所发展,特别是山地与农地综合开发更有成就,有的农户果树收入每年可达万元。

出氏族人的民族成份恢复后,政府建立了小坝小学、燕山小学,还有前欧、樟脚、九社等小学。适龄儿童全部入学,四十岁以下村民全部扫盲。小学、中学、中专、大学大有发展,成绩显著,现今基本上每年均有大学生毕业至社会工作。

小坝小学:是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的一所希望小学。共有老师十三人,学生约二百五十余人,主要覆盖小坝、甘蔗园、后头、上新、东洲、南型等六个自然村。

燕山小学:全称为燕山蒙古族小学,建于1982年,也是福建省泉州市道清。”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鲜卑族】,出自汉朝时期鲜卑拓跋氏族乞伏部出连乞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出连乞都(公元?~399年)是十六国时西秦国丞相,自乞伏乾归即位(公元388年)即任此职,连任达十二年之久,封南川公。逝世后谥号为“宣公”。其后裔在北魏汉化改革过程中以“出”为氏。

第二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内廷太尉、明朝海西侯纳哈出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拆字汉化改姓为氏,或避难改姓为氏。

在福建省泉洲市惠安县北二十公里外的山区,涂岭小坝洪厝坑,聚居着几百户姓“出”蒙古族人,其家庙大门楹联写“燕南无二族,惠北自一家”,点明了在百家姓中找不到“出”氏源流。原来他们是元朝蒙古贵族的后裔,祖先乃成吉思汗的重臣木华黎,官拜太师,爵封鲁王,权倾朝野,显赫风光。

被惠安县出氏族人尊为始祖的“不归公”纳哈出,在元朝末年官至领兵太尉。恰值元朝灭亡,被迫降于明朝,后又聚兵反叛,屡犯辽东,却被明太祖朱元璋手下大将叶旺击溃,无奈下再次归降后,被朱元璋封为海西侯。

纳哈出后来在随颍国公傅友德出征云南时,病逝于征途之中。

纳哈出的长子察罕因“蓝玉党叛逆案”被处死,次子佛家奴(亦称福家奴)当时正在福州中街屯田御倭,闻长兄被诛,担心受株连祸及九族,便弃职归田,隐居在惠安县的荒郊野岭,取父亲纳哈出的名字之最后一字取汉字谐音“出”为姓氏,以“燕山”为郡号,以示永世不忘先祖是剽悍威猛的蒙古族英雄。

出氏族人最初隐居在惠安县九都梅峰铺(今福建惠安后龙上西村),后迁徙到惠安县十都樟市铺,也就是现在涂岭洪厝坑一带,依溪流小水坝帝建居,默默地勤耕苦读,繁衍子孙。直至第十二世孙出科联在清乾隆年间考中进士,并官授翰林院检讨后,后人才在家庙中悬挂“忠节”和“进士”、“文魁”、“解元”等鎏金横匾。

据传,出科联在随乾隆大帝下江南时,清世祖皇帝对这位随臣的姓名很奇怪,即予询问,出科联变趁机奏明这个姓氏的来龙去脉,遂使隐姓埋名数百年的出氏源流明白于天下。

各支始祖

据史籍《元史》、《明史》及清康熙五十七年出质候撰写的《出府族谱》,其世系如下:

始祖

:【孔温屈哇】札刺儿氏,世居阿难水东。以戚里故在太祖麾下,从平篾里吉,征乃蛮部数立功。后乃蛮又叛,太祖与六骑走,中道乏食,擒水际驼杀之,燔以啖太祖,追骑重及,而太祖马毙,五骑相顾骇愕,孔温屈哇以乘马济太祖,身当追骑死之。至治元年,诏封孔温屈哇推忠佐命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谥忠宣。

一世

:【木华黎(】公元1170~1223年),蒙古族,灭金未竟死,年五十四岁。元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诏封,体仁开国辅世佐命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谥忠武。

二世

:【孛鲁】佐太祖征西域金国残部时战死,终年三十二岁,元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诏封,纯诚开济保德辅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谥忠定。生子七人。

三世

:【塔思】灭金残部,元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战死,终年二十八岁,谥忠宣,生子四人。

四世

:【乃燕】塔思长子,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战死,封鲁郡公,生子二人。

五世

:【硕德】乃燕长子,随太祖征西域战死,追封鲁郡公。

六世

:【拜住】元亡,投井死。

七世

:【朵儿只】辽宁行省左丞相。

八世

:【朵儿值班】右丞相。

九世

:【纳哈出】据《明史·冯胜传》曰:“纳哈出者,元木华黎裔孙,为太平路万户(今安徽当涂),太祖克太平,被执以名臣后,待之厚,知其不忘元,资遣北归,元既亡,纳哈出聚兵金山(今辽宁康平),畜牧蕃盛,帝遣使招谕之,终不报,数犯辽东,为叶旺所败,胜等大兵临之,乃降,封海西候。从傅友德征云南,道卒,子察汗改封沈阳候,坐兰玉党死”。又载:“元太尉纳哈出,拥众数十万,屯金山(今辽宁康平),数为辽东边害。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朱元璋命冯胜为征虏大将军,颖国公傅友德,永留候兰玉为左右副将军,率南雄候赵庸等,以步骑二十万征之……乃降,得所部二十余万人,牛、羊、马、辎重三百里。还至亦迷河,复收其残卒二万余,车马五万……师还,以捷闻……尽将降众二十万入关,帝大悦。”

迁徙分布

明朝初期,福建泉州地区出现了一个蒙古族出氏,其家庙大门楹联写“燕南无二族,惠北自一家”,点明了在百家姓中找不到“出”氏源流。

泉州出氏,乃蒙古族贵族后裔,其先祖是助元太祖统一天下的宿将、成吉思汗的义弟、官拜太师、开府仪同三司、爵封鲁国公、权倾朝野的重臣木华黎。

出氏始祖为纳哈出,为元顺帝时期的内阁太尉。元末明初,恰值元朝灭亡,纳哈出被迫降明。明太祖以名臣之后待之厚,知其不忘元,资谴北归。结果,纳哈出又聚兵金山,屡犯辽东,明太祖谴使招抚,终不服,为叶旺所败,冯胜等大军掩至,乃再降,封海西侯。后跟从傅友德征伐云南,于公元1388年病逝于途中(今湖北武昌)。

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明太祖朱元璋借口凉国公蓝玉谋反,大肆杀戮功臣宿将,株连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员,被杀者约两万人。纳哈出的长子察罕寺沈阳侯,也因坐“蓝玉党叛逆案”而被冤诛。

“蓝玉案”后,纳哈出的次子佛家奴(亦称福家奴,系纳哈出之妾那氏所生)当时在福州中卫街十三甲屯田役边御倭,闻知兄长被杀,怕被株连夷灭,旋去职归田,隐居在泉州九都象狮(今福建泉州泉港区后龙上西村),后来又由象狮迁居涂岭新厝乡,再从新厝迁居惠安县十都樟市铺(今福建惠安涂岭小坝洪厝坑),从此,出氏在此默默地生息繁衍。

佛家奴后来去蒙古“纳哈出”姓氏中的“纳哈”,以最末一字的谐音汉字“出”为姓氏,以“燕山”为郡号,以示永世不忘先祖是蒙古族;并尊纳哈出为“不归公”,意即“出家人”(卒于途中),不归是也,又不忘本族宗祖纳哈出。同样为不忘先祖,他们把惠安境内的烟道山改称为“燕山”。

清朝时期,出氏第十二世孙出了一个进士、翰林院检讨出科联。据传,在出科联随乾隆大帝下江南时,清世祖皇帝对这位随臣的姓名很奇怪,即予询问。出科联趁机奏明出氏得姓的来龙去脉,遂使隐姓埋名数百年的“出”氏源流明白于天下。此后,如“解元”、“忠节”、“文魁”者,亦代有人出。

现在,出氏族人主要分布于福建惠安涂岭乡小坝村及仙游县枫亭乡所属的小坝、洪厝坑、涂岭新村、横溪、上衍、九社、甘蔗园、前欧、后头、西坑、东周、南型等方圆十二公里多的十三个自然村里,有八十来户,两千七百余人。

除聚居洪厝坑及周围的自然村外,还有部分散居在仙游、泉州、厦门及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

近七百年来,出氏宗族历代一直不愿对外公开自己的蒙古血缘,这是有较为复杂的历史缘由。直到中国改革开放后,方才以真实身份公开与外界交往。燕山出氏为福建省所少见的具有全国性、影响及于海外的一姓氏宗族发源地。其在惠北山区的繁衍发展,也是蒙汉两族的融合发展的历史演绎,因而备受各界人士的关注。

长期以来,出氏族人与当地汉族和睦相处,并能崇尚文明,重视教化,取得了诸多的荣誉,历代培养了一批人才,为国家、为社会所识用。

郡望

【燕山郡】:在宋朝时期称燕山府路。燕山府路包括有一府:燕山府;九州:涿、檀、平、易、营、顺、蓟、景、经;总领二十县。宋朝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诏山前收复州县,合置监司,以燕山府路为名,山后别名云中府路。燕山府:唐朝时期为幽州范阳郡;五代十国时期石晋以范阳郡贿赂辽国,辽国将其建为南京,又改号燕京;金国灭契丹后,以燕京及涿、易、檀、顺、景、蓟六州二十四县来归;宋朝宣和四年改燕京为燕山府,又改郡名为广阳,领十二县;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童贯、蔡攸入燕山;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郭药师以燕山叛,金国复取之;下辖十二县:析津、宛平、都市(赐名广宁)、昌平、良乡、潞县、武清、安次、永清、玉河、香河(赐名清化)、漷阴。宋宣和七年再陷于金国。元朝时期沿袭宋朝建制,归大都统辖。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迁都后称北平府。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改称北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称北京市。出氏祖先佛家奴把坐落在福建惠安境内的烟道山改称为“燕山”,以为“燕山郡”,是为了表明缅怀自己的祖先曾辉煌于元朝时期。

名人

出光育:

公元1456~?年待考),蒙古族,蒙古札剌亦儿部人,木华黎后裔;福建泉州涂岭新厝人。著名出氏第五世祖。

明景泰末年(公元1450~1456年)农历10月,出光育由福建泉州涂岭新厝乡迁居照船山下洪厝坑(今福建泉州泉港区涂岭镇小坝村洪厝坑自然村),从壬午(公元1462年)至今已五百九十二年。

妣陈氏,生长伯祖智惠(居西坑乡),副妣某氏,传生四子(又传太宗门口一穴单坑,是细妈墓,即富地):出硕叟、出确斋、出聪、出明(字睿轩)。

从五世祖出光育迁居洪厝坑,家族经明、清、民国的繁衍,发展迅速,为如今的燕山蒙古族。

出光育迁居洪厝坑,路经现泗洲水库后地段名石梯路时,一边孩子,一边铁锅,因路滑滑下,铁锅破,孩子滚下水沟。出光育抱起,迎天自语,此弃旧迎新,喜题石梯路,现石刻存在。

出光育之坟葬于横溪蛇头山地,面向东,即面燕山,刻写:“皇明,燕山出府光育出公,妣儒人某氏,元将纳哈出后裔。”

出科联:

公元1685~1765年),蒙古族,字干甫,号淑渠,行居三,蒙古札剌亦儿部人,木华黎后裔;福建惠安涂岭洪厝坑人。著名清朝官吏,出氏第十二世祖。

出氏祖先在元代为派往监督县令的元官“达鲁花赤”。明初,元官纷遭杀戮,因出氏祖先较为爱民,得乡民帮助,藏匿定居,在洪厝坑流传下蒙古族一支。至出科联,已历十几代。

出科联生平析朗读书,十八岁中秀才,十九岁受知于程学宪,补弟子员,旋朗冠三军,补邑优行廪生。清乾隆戊午年(公元1738年),三十岁登本省乡试榜首第一名(解元)。清乾隆已末年(公元1739年),联捷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特受检讨。是当时颇有名望的书法家,惜其墨迹均已不传。

出科联曾随乾隆大帝下江南巡游,清世祖皇帝对这位随臣的姓名很奇怪,即予询问。出科联趁机奏明出氏得姓的来龙去脉,遂使隐姓埋名数百年的“出”氏源流明白于天下。乾隆大帝当即称誉:“好个奇姓!”

出科联以玉言报达家乡。太史公虽行成名立,而年不停挺,好奖诱后进而秉性刚方,不与时俯抑,放在史馆十余年不得迁。

出科联与族人敦诗说,言孝言慈,而于读书一节尤于,郡太守聘主梅岭书院掌教。胡天不永其年,竟终于清乾隆丙酉年(公元1765)农历7月14日寅时,距生清康熙已丑年(公元1685年)农历2月12日寅时,终年四十五岁。

嫡配何氏先殁,副室蒋氏,孝男二:长子出火娟,何氏出;次子出火甫,蒋氏出,女四:承、重、孙、倌,孙室曾一孙,男王秀,余绳未久合以也。请乾隆甲辰年农历11月3日葬于陈厝坑乡厝后燕山之麓祖墓右边。穴坐乙向辛兼卯酉,分金卯丁酉,分居两广,嫡氏先殁,与生孙(字克仲)合葬小坝打蛇厝后,地名夫人墓。(不孝承重孙倌稽桑叩志。)

附_出科联律诗二首:

《七律·游庐山》:“庐山竹叶几春秋,云镇高峰水自流。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眼观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十二洲。一时光景看不尽,天缘有运再来游。”

《七律·故乡别主笺》:“远别家山岁月宽,空斋萧洒故情欢。芸宪政读勤磨砺,自可回首蔗境观。结庐人境绝嚣尘,正似山居木石邻。遐想英才看荟萃,黄叨遴选沐皇仁。山气清奇灵秀增,衣冠文扬昔峥嵘。而今抚树兼怀古,松护峰峦半阴晴。回顾山头万叠寿,回环曲水腾兰亭。流连此地真难得,即景题诗兴舍呈。”

家乘谱牒

1.出氏源迁:

据《出府家谱》记载:

出氏族人从清乾隆丙辰年开始修谱,盖乾甫公口述,质候公序谱,懋甫公截笔,至清乾隆三十三年,记原流元太尉纳哈出明洪武二十年农历9月,封为海西候,分隶云南、两广、福建,封君自处,讳不归公。妣娜氏,男佛家奴,从燕山北平入闽,依明洪武十四年黄册,占藉福州中卫十三甲,屯田三十二亩。佛家奴系纳哈出后裔,去纳哈以出为姓,隐而不宣达十二世。至清高宗皇帝三主乾隆大帝问出科联祖所自,对:“以元太尉纳哈出裔分出为姓。”帝称誉:“好固奇姓!”始祖姓显白天下。佛家奴原名不改,率祖率亲之意也。福中入藉,第一世~第五世三迁,故只有总牌名字,祖系一世祖纳哈出不归公,二世祖佛家奴公,三世祖通昭公,四世祖舜宾公,五世祖光育公。

1985年1月5日,泉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批示,确认出氏族人为蒙古族,隐居五百九十二年的历史才公开向全世界宣布出氏是蒙古族。经深入细阅元、明两朝史册,并考证《出府家谱》,可知出氏族人族源:蒙古族原聚居蒙古高原,出氏蒙古族人如何到东海之滨的惠安西北部的山沟里(既现福建省泉港区涂岭镇小坝村)?要解开这个迷,需上下求索,追根溯源。

出氏蒙古族人的远祖是木华黎(公元1170~1223年)。据史籍《元史·木华黎传》记载:“木华黎,札刺儿 氏,世居阿难水东,父孔温屈哇以戚里故,在太祖麾下,从平篾里征乃蛮部,数立功。后乃蛮又叛,太祖与六骑走,中道乏食……太祖马毙,五骑相骇。孔温屈哇以乘马济太祖,身当追骑死之,太祖获免。有子五人,木华黎其第三子也。”可知,木华黎是蒙古族人,他是在蒙古族刚倔起的战火中成长的,并在蒙古族统一中国的战争中,累立奇功。史籍《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中记载:“宋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农历10月,蒙古木华黎统兵侵金,所向残破。”“宋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农历12月,蒙古铁木真以木华黎有佐命之功,后面拜太师国王,承制行事,赐誓券金印,分宏吉刺等十军及番汉诸军,并隶麾下。建行省于燕云。”且谓之曰“太行以北,联自经略,太行以南,卿自勉之。”“宋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农历3月,蒙古木华黎以疾卒于解州(今山西解县)。木华黎雄勇善谋,与博尔木、博尔忽、赤老温俱以忠勇佐元主创业,赐号为拔里班曲律,犹华言四杰也。四人之子孙,皆领宿卫,号四法薛,出官则为辅相焉。”可见木华黎是蒙古族人,元太祖的大将,开国元勋,功勋昭著,是蒙古族四大杰出人物之一。其子孙后裔,皆为元朝辅弼股肱之臣,族裔兴旺、发达,延绵不断。

蒙古族人木华黎裔孙,元太尉纳哈出降明后,明廷将其所属的二十万蒙古军,“分隶云南、广西、福建各司处”。纳哈出本人,在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被封为海西候,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7年)农历7月随从傅友德征云南时,卒于途中武昌(今湖北武汉)。

纳哈出之长子察罕,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农历8月袭封,改为沈阳候。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农历4月因受“蓝玉事件”牵连,故被诛除。是故,纳哈出及其长子察罕是蒙古族人,均没有到过闽疆。但纳哈出所属二十万蒙古军,其中一部分被派遣至福建,迁入福建的蒙古军,落籍福州。

据《出府族谱》记载:“明洪武廿年(公元1387年),元太尉纳哈出封为海西候,所部官属授职有差,皆食禄不任其事。分隶云南、广西、福建,占籍屯田,充入卫军,以出为姓”,说明落籍福州屯田的蒙古军中,有部分人是姓出的。《出府族谱》又载:“洪武中,福州中卫故军几十外姓,一百二十二户为左所。明正统后期(公元1438~1449年),军政不修,卫军暂次逃敌循亡。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倭夷大变,军政再修。而福中左所一册,但存张、陈、林、许、李、董、出七姓,顶起始终。明之世以屯军占籍,而有功于御倭也。出氏族人自洪武时,二世祖佛家奴以本等名色充入卫军,而始祖不归公称职食禄,不任其事,闲员而已。”可见,这部分出氏的屯田军士是纳哈出的后裔,即入闽始祖出不归。

据《出府族谱》记载:“始祖不归公,元太尉纳哈出之后,洪武中屯田福建,授指挥使,分出为姓,妣那氏,男佛家奴。”因此,出不归是元太尉纳哈出之后,并任福建屯田军指挥使,是入闽始祖。

综上史实表明,出氏族人是纳哈出的后裔,纳哈出是元朝木华黎后裔,木华黎是蒙古族,纳哈出是蒙古族,出氏是蒙古族无疑也。

木华黎之父是孔温屈哇,在元太祖铁木真麾下征乃蛮部,数立功,后乃蛮又叛,元太祖引六骑走,中道乏食,元太祖马毙,六骑相骇,孔温屈哇马让太祖,身当追骑死,元太祖获免。孔温屈哇第三子木华黎雄勇善谋,元太祖与其结为兄弟,出氏族人因木华黎为皇亲,是历史事实无疑。

纳哈出不归隶入闽疆,又是被朝廷派遣到福建任屯田指挥使,为何要改名更姓?这是因为在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农历4月,纳哈出长子察罕因“蓝玉事件”被明朝政府“诛除”,所以,入籍福州屯田的纳哈出后裔怕被株连,是时次子佛家奴去“纳哈”分“出”为姓氏,由福州迁至后龙象狮,由象狮迁至涂岭新厝,再由涂岭新厝迁到照船山下洪厝坑(今福建泉州泉港区涂岭镇小坝村洪厝坑自然村)。

出氏族人定居后,也受汉族影响,埋名隐姓,所以风俗习惯、语言文字更无传授,这是一个最大的遗憾。出氏族人将在党的政策沐浴下,望来日能够学到蒙文和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现在,出氏族人与当地的汉族的各种习俗大同小异,基本上呈民族大融合的现象。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是一年中最为热闹的几个节日。除外,还有农历7月7日、农历10月29日等节日,也是出氏族人的喜庆节日。唯一与其他地方蒙古族人不同的,是出氏族人同汉族共享中秋节。

2.名人显事:

据《出府谱序》记载:清顺治至乾隆期间,因出隆显白天下,因清统治者同意出蒙、满等少数民族,因此得到清统治者之青睐,所以出现了一批举足轻重的文士、武将。如今孙同中举的出一马见、出希尧,还有兄弟出科联、出梦鲤及出美候、出调元等人。

出氏古迹:

①出梦鲤兄弟的“翰林第”一座,内挂“进士”、“解元”、“文魁”等模匾,有出科联遗像及其墓志铭。

②出光育墓、光育妾墓各一座,科联墓一座。光育为涂岭小坝出氏始祖,其墓碑写道:燕山、皇明、光育出公祖坟等字样。

③洪厝坑“出氏家庙”一座,中所悬“忠节”,左挂“进士”,右挂“文魁”,中梁钉有“解元”等鎏金模匾各一。家庙大门联为“燕南无二族,惠北自一宗”。家庙边柱联为“帝廷称奇姓,闽海振科名”。家庙内堂中木柱联为“一案拱门楣预占遇试皆一,三台壮屏翰早卜达尊有三”。

④洪厝坑对面之烟道山,因出氏迁居洪厝坑遂改名为“燕山”,与祖先之居相符。⑤所有农具仍然书写“燕山出记”,住宅仍书“燕山出府”。

出氏族人埋名十二世,在清朝中期显白天下,太史公有机会随清高宗皇帝乾隆大帝游览山川名胜,作赋吟诗,真如诗中所显耀的那样:“遐想英才看荟萃,荣叨迷选沐皇仁。”成为名垂青史的显赫姓氏,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诗文现遗留下来无几篇,更无全部入谱,可惜的是原来藏有一个纸箱,被一个不懂事的人毁掉,上述情况都无法说其所以然,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仍然是个迷。

蒙古族出氏族人自元末明初入闽定居后(大部分小聚居于现在的福建省泉港区涂岭镇),和汉族人民群众和睦相处,共同生活。政治、经济、文化进行密切地交流与互通,受汉族全面影响,文化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小坝行政村,出氏蒙古族人最初只有纳哈出后裔入闽始礼服同不归的五世孙出光育一家,他们为了脱避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为了自身的生存,不得不隐姓埋名,荒弃了本民族的生活习惯、语言文字等,现已全面汉化。在生产、生活、斗争中与汉族人民建立了战斗情谊。

1930年4月,省委调陈平山任中共泉州特委军委书记,与此涂岭镇小坝村也开展了农运,建立中共党组织,成立党支部。出氏族人出福元也联系群众投入农运。当年农历9月间,带领暴动队伍二百余战士,四面围攻涂岭街地主陈速生住宅。陈平山根据省委的指示,继续以涂岭镇凌溪、泗洲、樟脚、寨后、后楼、洪厝坑为据点,大力开展涂岭、内三坪游击活动。在此期间,出氏族人民积极投身革命斗争,同汉族人民一起并肩作战,并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自1985年恢复民族成份以来,出氏族人民也一如既往地同汉族人民和睦相处、团结互助、友好往来,建立起亲密无间的社会主义新颖民族关系。真乃谓:“五百年风云际会,蒙汉两族情意深。”

纳哈出隶入闽疆,分居两广、云南、福建,封海西候,次子佛家奴以本等名色,占籍福州中卫街十三甲,屯田三十二亩。因纳哈出长子察罕在兰玉事件发生后被明廷“诛除”,佛家奴怕被牵连,去纳哈分出为姓氏,迁至后龙象狮,再迁至涂岭新厝,最后迁到照船山下的洪厝坑村。隐瞒族姓至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3年),出氏显白天下,才涌现一批文武将士,如出科联戊午解元,巳未翰林,选入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又有兄长出梦鲤,还出现公孙举人出希尧、出一马见,还有出美候、出调元等。

1949年新中国成立,蒙古族出氏族人同全国各族人民群众一样,生活在民族团结的在家庭中,享受着民族平等政治权利。1985年元月五日,惠安政府在涂岭镇小坝村洪厝坑自然村召开恢复蒙古族成立大会。埋名隐姓五百九十二年的蒙古族出氏族人再现了本来面貌,这是中共的民族政策的一件重大成就,自此,祖国朔方剽悍的民族在祖国东海之滨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的阳光。吾蒙古族,在民族大家庭中享受平等政治权利,在参政议政方面、在就业方面均与兄弟民族不相区别。现党政军、工农商等行业均有出氏族人同胞,也受到同等的待遇。

目前经济:出氏族人居住地群山环抱,交通不便(山地一万二十亩、田地一千五百三十二亩),无任何工业,农业只有稻谷、小麦、地瓜,够于自食,畜牧业有所发展,生猪及猪苗可以供应市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出氏族人的民族成分恢复以后,果木有所发展,特别是山地与农地综合开发更有成就,有的农户果树收入每年可达万元。

出氏族人的民族成份恢复后,政府建立了小坝小学、燕山小学,还有前欧、樟脚、九社等小学。适龄儿童全部入学,四十岁以下村民全部扫盲。小学、中学、中专、大学大有发展,成绩显著,现今基本上每年均有大学生毕业至社会工作。

小坝小学:是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的一所希望小学。共有老师十三人,学生约二百五十余人,主要覆盖小坝、甘蔗园、后头、上新、东洲、南型等六个自然村。

燕山小学:全称为燕山蒙古族小学,建于1982年,也是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的一所希望小学。共有老师十人,学生约一百三十余人,主要为洪厝坑、横溪两个自然村的学生。

字辈排行

福建惠安出氏字辈:“甫仲夫伯子孙丕振箕裘克绍科甲呈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9: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