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粟(谷子)胡麻斑病
释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粟(谷子)胡麻斑病

别名:粟斑点病、叶斑病

病原中文名:狗尾草平脐蠕孢

病原拉丁学名:Bipolaris setariae(Saw.)Shoem.=Helminthosporium setariae Saw.

病原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真菌

病害类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粟、谷子

主要为害部位:叶片、叶鞘和颖果

为害症状

谷子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颖果。叶片染病初生许多黄色至黄褐色斑点,斑点椭圆形或纺锤形,边缘不明显,色较暗,后变为褐色至黑褐色,大小3~5×2~3(mm)。病斑两端钝圆,别于谷瘟病。后期病斑表面生黑色丝绒状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情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枯死。

病原形态特征

狗尾草平脐蠕孢(Bipolaris setariae(Saw.)Shoem.=Helminthosporium setariae Saw.),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Cochliobolus setariae(Ito et Kurib)Drechsler et Dastur称狗尾草旋孢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座烧瓶状,大小240~500×220~315(μm),喙长60~125μm。子囊梭形,大小130~150×22~32(μm),内含子囊孢子1~8个。子囊孢子线形,具5~9个隔膜,大小200~315×6~7(μm)。分生孢子梗多数单生,少数2~5根丛生,直立或稍弯曲,有膝状曲折,2~5个隔膜,褐绿色,大小105~156×7.5~10(μm)。分生孢子深橄榄色,梭状至倒棍棒形,略弯,具5~8个隔膜,大小40~120×10~18(μm),两端生芽管。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或附在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2~3年,潜伏菌丝体能存活3~4年,菌丝翻入土中经一个冬季后失去活力。带病种子播后,潜伏菌丝体可直接侵害幼苗,分生孢子可借风吹到秧田或本田,萌发菌丝直接穿透侵入或从气孔侵入,条件适宜时很快出现病症,并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高温高湿、有雾露存在时发病重。酸性土壤,砂质土,缺磷少钾时易发病。旱秧田发病 重。菌丝生长温限5~35℃,24~30℃最适,分生孢子形成温限8~33℃,30℃最适。萌发温限2~40℃,24~30℃最适。孢子萌发须有水滴存在,相对湿度大于92%。饱和湿度下25~28℃,4小时就可侵入寄主。

防治方法

(1)深耕灭茬,压低菌源。病稻草要及时处理销毁。

(2)选在无病田留种或种子消毒。

(3)增施腐熟堆肥做基肥,及时追肥,增加磷钾肥,特别是钾肥的施用可提高植株抗病力。酸性土注意排水,适当施用石灰。要浅灌勤灌,避免长期水淹造成通气不良。

(4)药剂防治抓住关键时期,适时用药。早抓叶瘟,狠治穗瘟。发病初期喷洒20%三环唑(克瘟唑)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用40%稻瘟灵(富士一号)乳油1000倍液、50%多菌灵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稻瘟肽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克瘟散乳剂iooo倍液、50%异稻瘟净乳剂500~800倍液、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上述药剂也可添加40mg/kg春雷霉素或加展着剂效果更好。叶瘟要连防2~3次,穗瘟要着重在抽穗期进行保护,特别是在孕穗期(破肚期)和齐穗期是防治适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