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粟(谷子)白发病
释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粟(谷子)白发病

别名:灰背、枪杆、看谷老、刺猬头等

病原中文名:禾生指梗霜霉

病原拉丁学名:Sclerospora graminicola(Saccardo)Schroter

病原分类地位:鞭毛菌亚门真菌

病害类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除粟外,还有梯牧草、金色狗尾草、狗尾草等25种禾本科植物。

主要为害部位:全株

为害症状

该病是系统性侵染病害,从发芽到穗期陆续显症。种子带菌,幼苗病芽变色扭曲死亡。二叶期至穗前染病病叶正面黄绿色,微有黄白条纹,后形成枯斑,湿度大时长出灰白霉层。苗期鉴别病苗,以有无灰背为依据。出穗前,病株顶部2~3片叶丛生,叶尖或全叶黄白,直立,故称“白尖”。7~10天后色泽变深、变褐。病叶不能展开呈枪杆状,严重扭曲,叶片组织纵裂为丝状,散出大量黄褐色粉末(病菌卵孢子),剩下灰白色卷曲如发状的叶脉组织,形似“白发”。穗期染病病穗短缩、肥肿,严重时全穗蓬松,如扫帚或刺猬状。开始红色或绿色,后变褐色,组织破裂,也能散出大量卵孢子。

病原形态特征

禾生指梗霜霉(Sclerospora graminicola(Saccardo)Schroter),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孢囊梗由气孔伸出,顶端分枝2~3次,主干粗16~20μm,主枝直径8~16μm,最后小梗圆锥状,大小93~218×11~20(μm)。孢子囊具乳突,椭圆形,大小16~45×15~27.5(μm)。菌丝发育达到一定阶段产生雄器和藏卵器,交配后产生卵孢子。雄器丝状,通常1个,大小12.8~26.6×4.3~7.8(μm)。藏卵器红褐色,球形,壁厚3.8~17.5μm,大小37.5~62.5×37.5~57.5(μm)。卵孢子圆形至长圆形,外壁平滑,壁厚3~15μm,大小25.5~55×24~52.5(μm),平均为35×33.6(μm)。卵孢子满器,萌发时产生芽管。无性态是在寄主表面产生孢囊梗和游动孢子囊。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卵孢子在土壤中未腐熟粪肥上或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卵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是白发病主要初侵染源。种子发芽时土壤中卵孢子也正萌发,遇幼嫩组织直接侵入,引起死亡或定植其中随幼苗生长发育,陆续出现灰背、白尖、白发等。灰背时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灰背、枯斑。孢子囊进入顶叶,也可形成白发症状。低温潮湿土壤中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速度慢,容易发病。大气温湿度影响再侵染。水湿条件和20~25℃气温对孢子囊生长有利。温暖潮湿气候发病多,连作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龙谷78,鲁谷7号、8号,昭农3号、19号、41号,长农1号、7号,衡研2号,济南8号,山东811,冀谷11号,冀谷14号,内谷5号,鲁谷10号,晋谷16号,晋谷25号,豫谷3号,7992(陕西),秦谷5号,锦谷11号等。各地要根据生育期试种,注意就地选育,就地推广。

(2)农业防治大面积轮作2年,适期晚播、浅播,促使幼苗早出土。及时中耕除草,注意田间地头狗尾草等野生寄主。拔除病株,彻底销毁。

(3)药剂防治用35%阿普隆(甲霜灵)拌种剂按种子量0.2%~0.3%拌种或加水湿拌,或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0.3%~0.4%拌种、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按0.4%~0.5%的种子量拌种、80%恶霜菌丹(赛得福)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0.2%~0.25%拌种。加药拌匀后,应立即播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0: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