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苏州市实施行政许可规定 |
释义 | 苏州市人民政府令第 81 号 《苏州市实施行政许可规定》已经2004年12月9日市政府第3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 代市长 阎立 二○○四年十二月十三日 苏州市实施行政许可规定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规范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加强对行政许可的监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的活动。 法定授权组织和委托实施机关实施行政许可适用本规定。 非行政许可的审批事项,不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行政机关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进行。行政许可实施应当法定化、规范化和公开化。 第四条 市人民政府负责本规定的组织实施。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制度。 市和县级市、区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具体负责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 各级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市人民政府的指导意见,结合本部门实际建立健全实施行政许可工作制度,并负责组织实施。实施行政许可工作制度落实情况,应当列入行政执法制度年度考核内容。 第二章 行政许可的设定第五条 行政机关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必须是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江苏省和苏州市地方性法规、江苏省人民政府规章设定的行政许可。市人民政府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许可。 在前款所列法律、法规、规章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范围内,市人民政府规章可以对实施该行政许可作出具体规定,但不得增设行政许可事项,不得增设违反上位法的其他许可条件。 第六条 市人民政府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地方性法规草案拟依法设定行政许可的,应当举行论证会广泛听取意见。论证会由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组织进行。 第七条 行政机关实施本市地方性法规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应当建立评价机制,并将评价意见报告行政许可项目设定机关。 政府法制机构在规范性文件审核、备案过程中,应当对本级政府和部门规范性文件中涉及的行政许可事项进行审查,提出合法性审查意见。 第三章 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第八条 行政机关应当以本行政机关的名义统一实施行政许可,不得以内设机构名义实施行政许可。 法律、法规以外的规范性文件不得授权有关组织实施行政许可。 没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行政机关不得自行委托其他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 第九条 依法实施行政许可的行政机关和授权组织及其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由市和县级市、区人民政府予以公布。 第十条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工作人员应当经培训合格上岗,并取得行政执法证件。 第十一条 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依法委托其他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应当签署《实施行政许可委托书》。 《实施行政许可委托书》应当载明委托机关和受委托机关的名称、地址、负责人、联系方法,委托依据、委托的行政许可事项、委托期限、法律责任等内容,并报本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审查备案。 委托机关应当将受委托机关及其委托实施行政许可的事项,在政府公报、新闻媒体及公众信息网站上予以公布。 第十二条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不得向申请人提出购买指定商品、接受有偿服务等不正当要求。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办理行政许可,不得索取或者收受申请人的财物,不得谋取其他利益。 第十三条 经依法批准,市人民政府可以实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制度,由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权。 第四章 行政许可的实施第十四条 已经依法取消的行政许可事项,行政机关不得以任何变通方式继续实施。 第十五条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应当依法将下列内容在受理行政许可申请的场所公示,并通过政府公报、便民手册、电子触摸屏、公众信息网站等形式予以公布: (一)行政许可事项名称及其法律依据; (二)申请行政许可应当具备的条件; (三)依法应当提交的材料和文件目录; (四)申请书示范文本; (五)办理行政许可的基本程序; (六)有数量限制的行政许可的数量; (七)办理行政许可的法定期限; (八)收费依据、标准和收费许可证; (九)行政机关接受行政许可申请方式及相关信息; (十)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应当公示的内容。 第十六条 行政机关依法受理或者不予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应当出具加盖本行政机关行政许可专用章和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 行政许可受理凭证应当载明申请人、申请事项、受理机关、受理时间、申请人提交的材料目录、承诺办结时限、经办人、投诉和监督电话。 第十七条 行政机关对申请人提出的行政许可申请事项依法不需要取得行政许可的,应当即时告知申请人不受理。申请人正式提出申请且提交申请材料的,行政机关应以书面形式告知。 第十八条 行政机关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后,应当及时进行审查,并在法定期限或者承诺期限内书面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或者不予行政许可决定。 第十九条 行政机关办理行政许可,在履行告知、听证、核查等程序时,可以使用本机关行政许可专用章。 准予行政许可决定或者不予行政许可决定应当加盖本行政机关印章。 不予行政许可决定应当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二十条 行政机关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应当将准予行政许可决定及其决定内容通过公示栏、电子触摸屏、公众信息网站等形式公开。公众有权查阅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行政许可机关应当给予方便,不得拒绝。 第二十一条 行政许可事项可以当场作出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当场作出决定,不需同时向申请人出具决定受理的书面凭证。 行政机关当场颁发行政许可证的,不需同时出具书面的行政许可决定。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章 行政许可的办理方式第二十二条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应当建立统一受理行政许可申请、统一送达行政许可决定制度。行政服务中心是集中办理行政许可事项的工作机构。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应当在行政服务中心设立服务窗口,负责统一受理行政许可申请,统一送达行政许可决定。 因特殊情况不能进入行政服务中心的,由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经同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审查提出意见后,报本级人民政府决定。经本级人民政府同意,不纳入行政服务中心受理的行政许可事项,应当由行政机关的一个内设机构或者在本行政机关设立的服务窗口统一受理行政许可申请、统一送达行政许可决定。 第二十三条 行政许可事项依法由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分别实施的,本级人民政府可以组织有关行政机关统一办理、联合办理。其中涉及前置许可事项的,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以告知承诺的方式办理。 第二十四条 统一办理、联合办理行政许可事项,应当按照下列程序和要求实施: (一)统一受理。由本级人民政府确定一个行政机关为主办机关,负责统一受理行政许可申请。 (二)抄送转告。主办机关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后,依照有关规定,负责将行政许可事项的申请材料抄送转告有关行政机关。 (三)并联审查。主办机关根据统一办理、联合办理的具体工作要求,组织各有关行政机关按照法定的职责在法定的期限内完成对行政许可的审查并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四)统一送达。主办机关负责将作出的行政许可决定统一送达申请人并颁发行政许可证件。 第二十五条 以告知承诺方式办理行政许可事项,应当按照下列程序和要求实施: (一)统一受理。由本级人民政府确定具有最终许可职能的行政机关统一受理有前置许可的行政许可申请,前置许可的行政机关不再分别受理。 (二)转送承诺。由统一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负责将办理行政许可事项中涉及的前置许可的申请和申请人的书面承诺,转送相关部门。 (三)限时审查。前置许可的行政机关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对申请人的书面承诺予以审查,并作出决定,应当发放行政许可证件的还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发放。 (四)及时决定。统一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前置行政许可机关的决定和行政许可证件,在法定时间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第二十六条 进驻行政服务中心的行政机关办理重大行政许可事项,或者行政机关之间在办理行政许可事项时有矛盾的,应当由行政服务中心统筹协调并报本级人民政府决定。 第六章 行政许可的费用和期限第二十七条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和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监督检查,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行政机关提供行政许可申请书格式文本,不得收费。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收取费用的,按照公布的法定项目和标准收费;收取的费用应当上缴国库。 第二十八条 除可以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外,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依法应当先经下级行政机关审查后报上级行政机关决定的行政许可,下级行政机关应当自其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20日内审查完毕。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九条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在20日内不能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一)因申请人原因造成延误的; (二)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 (三)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 第三十条 行政许可依法采取统一办理、联合办理、集中办理或以告知承诺方式办理的,办理的时间不得超过45日;45日内不能办结的,经本级人民政府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5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 第三十一条 行政机关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10日内向申请人颁发、送达行政许可证件,或者加贴标签、加盖检验、检测、检疫印章。 第三十二条 在行政许可法定期限内,行政机关可以向社会承诺办理行政许可事项的期限,承诺期限不得超过法定许可期限。 第七章 行政许可的统计与备案第三十三条 行政机关应当建立行政许可实施情况统计报告制度。统计报表每半年上报1次,分别报送本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和上级行政机关。 行政许可统计内容包括: (一)实施行政许可的事项; (二)办理行政许可的数量; (三)实施行政许可的收费情况; (四)行政许可的复议、应诉情况。 第三十四条 依法举行听证后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自决定作出之日起15日内报送本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和上级行政机关备案。 备案内容包括: (一)听证笔录副本; (二)行政许可决定书副本; (三)备案报告。 第三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具体负责行政许可的统计与备案工作。行政机关不报送或不按时报送行政许可统计与备案的,本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应当通知其限期报送。拒不报送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报同级人民政府通报批评或者给予其他行政处理。 进驻行政服务中心的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统计与备案,由行政服务中心负责统一报送。 第八章 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第三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负责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进行监督检查,指导行政机关执行本规定。 第三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行政监察机关依法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进行行政监察。 监察机关应当指定专门机构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实施行政许可的投诉和举报,并公布受理投诉和举报的机构及电话。 监察机关对受理的投诉和举报依法进行调查处理。投诉和举报依法成立的,有关行政机关应当限期依法处理;行政机关不按期依法处理的,监察机关应当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三十八条 上级行政机关应当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行政许可实施中的违法行为。 行政服务中心对进驻机关的行政许可行为,应当加强内部督查和协调。 第三十九条 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监督制度,依法履行对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事项的监督检查职责。 行政机关可以通过书面检查、抽样检查、实地检查、指导被许可人自查等方式实施监督检查。 行政机关实施监督检查,不得妨碍被许可人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索取或者收受被许可人的财物,不得谋取其他利益。 第四十条 行政机关对被许可人的监督检查,应当指派2名以上工作人员并出示行政执法证件。 行政机关应当将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予以记录,由监督检查人员签字后归档。 公众有权查阅监督检查记录,行政许可机关应当给予方便,不得拒绝。公众查阅监督检查记录时,可以按照行政许可机关的规定复印或摘抄。 第九章 行政许可的过错责任追究第四十一条 行政机关违法设定行政许可的,由其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行政机关责令改正,或者依法直接予以撤销;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二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或者责令作出书面检查,或者责令向申请人赔礼道歉,或者责令给予通报批评,或者责令调离工作岗位或停职;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一)应当在行政服务中心设立服务窗口而未设立的,或者经批准不在行政服务中心受理行政许可,没有在本行政机关内确定一个内设机构或者在本行政机关设立服务窗口统一受理行政许可申请、统一送达行政许可决定的; (二)擅自恢复或变相恢复已经停止执行的行政许可事项的; (三)无行政许可实施权或者超越法定职权实施行政许可的; (四)在依法规定的行政许可条件和标准之外,擅自增加影响申请人行使权利的其他条件的; (五)以行政机关内设机构名义实施行政许可的; (六)违反行政许可规定,以规范性文件形式授权有关组织实施行政许可的; (七)无法律、法规、规章依据委托其他行政机关或者委托有关组织实施行政许可的; (八)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许可申请不予受理的; (九)不在办公场所公示依法应当公示材料的; (十)在受理、审查、决定行政许可过程中,未向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履行法定告知义务的; (十一)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不齐全、不符合法定形式,不一次告知申请人补正全部内容的; (十二)未依法说明不受理行政许可申请或者不予行政许可理由的; (十三)依法应当举行听证而不举行听证的; (十四)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不予行政许可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 (十五)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或者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十六)对涉及不同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应当由本行政机关依法办理而相互推诿或者拖延不办的; (十七)依法应当根据招标、拍卖结果,或者考试成绩,或者检验、检测、检疫的结果作出行政许可决定,未经招标、拍卖,或者考试,或者检验、检测、检疫,或者不根据招标、拍卖结果,或者考试成绩,或者检验、检测、检疫结果违法作出行政许可的; (十八)不以书面形式作出准予或者不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十九)向申请人提出不正当要求或者乱收费的; (二十)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或者监督不力的; (二十一)未履行本行政机关服务承诺,经查证属实的。 第十章 附 则第四十三条 本规定自2005年2月1日起施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